APP下载

基于大数据平台完善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2021-01-08高俊侠彭国敏孙晋祥陈乃瑶山东省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环境事务中心山东济宁7000

化工管理 2021年23期
关键词:预警应急监测

高俊侠,彭国敏,孙晋祥,陈乃瑶(.山东省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环境事务中心,山东 济宁 7000;

2.山东省济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山东 济宁 27200;3. 济宁市生态环境技术保障中心,山东 济宁 272000)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而生产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仍是引发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主要原因。例如2019年吉林石化分公司“11·13”爆炸事故引发了松花江特别重大污染事件,对饮用水水源地、河流造成了恶劣影响。因此做好环境应急工作也是刻不容缓。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及应急能力建设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在环境事件的应对上不能有效地预防、控制环境事件,不能切实降低损失,保障群众和环境安全。因此在新形势下环境应急工作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1-5]。本文从企业、监测中心和智慧环保平台分析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依靠大数据平台从事前的预防、预测、预警,事中的应急处置,逐步建立科学的治理程序对于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的设想,对保证群众及环境安全,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现状

我国应急能力建设体系包括应急管理体制、应急预案体系、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和环境应急处置能力。从组成上可以看出,企业、监测中心和指挥系统是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环境应急的最小单元,监测中心是应急监测的重要保障,智慧平台是环境应急的指挥系统。按照《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多数企业已编制应急预案,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质。各县市区基本配置监测中心,具有相应的应急监测能力。随着大数据的逐步开发及应用,深圳、无锡、宁波、沈阳等诸多城市已经进入到智慧环保的应用当中[6],环境应急指挥、处置的能力逐步加强。因此,目前我国的环境应急能力体系已形成。

2 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

企业往往是环境突发事件的源头,也应是防治污染的源头,但同时也是环境应急能力的薄弱环节。一是部分企业环境风险意识淡薄,应急物质储备不足。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环境风险意识较弱,对风险物质的类别、范围和性质等不清楚[7],治污设施的运行缺乏安全意识。环保投入偏少,环境应急投入更少。应急物质的储备多数只有消防栓、消防沙,有的小微企业甚至连消防栓可能都不配备。二是预案演练落实不到位。企业在编制、评审、报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后,预案的宣传、学习落实不到位,修编不及时,演练不足,无人对演练进行监督、评价,预案的实用性缺乏检验。三是多数企业未配备检测实验室,不能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应急监测造成决策延误,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2.2 监测中心

应急监测是应急处置的保障,监测中心是应急监测的主战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与国家的标准化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应急监测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滞后。多数环境监测机构的应急监测队伍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缺少环境应急事故分析研判人员和指挥决策能力综合性人才,应急人才缺乏、专业素养不高,不能科学分析应急事故状况和熟练掌握应急设备的使用。日常培训和锻炼以例行监测为主,缺乏应急监测方面的经验。二是例行监测任务过重,应急监测难以保障[8]。环境监测人员编制普遍不足,监测设备自动化、先进行不足。随着“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土壤监测内容也逐步增加,因而完成例行监测任务都趋于困难。这种情况下,应急监测工作和监测质量也同样难于保障。三是应急监测仪器配备不足。企业的应急设备通常是备而不用,导致大多数环境监测企业忽视应急监测建设,仅限存一些常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常规水质现场监测设备,出现环境应急事故,往往措手不及。环境应急装备先进性不足特别是快速检测仪器配备不全。另外应急保障设施如交通、办公场所等也无法全部到位。因而突发环境事件“分级响应、就近监测、快速反应”的指导思想和监测原则无法执行,导致监测结果不能及时准确地提供,同样影响了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研判和准确及时的处置。

2.3 智慧平台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各地市逐步建立环保智慧平台,也是一综合指挥系统,如济宁市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实现了在线监测、在线监督、在线管理、在线指挥、分析应用五大功能[9],但环境应急响应及处置是智慧环保的短板。一是环境风险企业相关污染因子数据库不完善。企业应急物质的储备及风险源未完全纳入模块。通过平台在线监控模块,可以看到污水处理厂的总排放口、废气企业烟囱、废水企业的排污口等实时监控画面。但是企业的应急物质的储备情况、风险物质种类、风险因子未体现于平台。在出现污染应急事故后,不能及时判定污染物的种类,应急监测处置措施不足以应对污染事故。二是污染源预警信息化系统未建立。环境风险评估制度,环境风险源分类分级管理制度以及污染源预警信息化系统不完善。三是智慧平台的应急指挥的机制尚未形成。智慧平台具有调度功能但是应急协调机制还未完善,特别是与其他多部门协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时,各功能模块未达到有机融合;领导决策机制未形成,难以与其他资源快速集成、共享。

3 构建环境应急框架体系

根据当前应急能力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基于大数据的发展、应用以及共享,在新形势下构建环境应急框架体系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立环境风险源库,实施风险源动态管理。定期制定发布环境风险综合名录,全面建立企业环境风险申报登记制度,动态掌握企业环境风险状况包括企业申报生产、使用、贮存化学物质的种类及数量,环境风险单元及防范设施,应急救援物资和救援队伍状况,周边环境敏感区域等情况。定期开展环境风险监管检查,督促企业开展自查和整治。定期开展环境风险评估,特别是化工园区、重点企业。强化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将风险大的企业加强监管批次,整改不力的纳入预警。

二是建立环境应急预警系统。共享各级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监督性监测等资源,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分别设立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的预警条件、标准,建立环境质量的预警系统。利用用电监管、在线监测等信息进行监管预警,特别是针对不同风险源设立不同的风险阈值,临近阈值时发送监管告警。针对不同企业、化工园区研究制定预警标准,建立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信息研判制度和预警工作机制。

三是建立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库,形成多层级、立体化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创新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模式,结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区域环境风险现状、行业特点和产业布局中的风险,分区域、分行业开展环境应急物资库建设。将重点工业企业、工业园区的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纳入统一调配,同时探索物资装备公司参与环境应急处置、救援模式。

四是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健全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充分发挥环保智慧平台的综合协调功能,对全系统的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个具备监测预警、综合研判、信息报告、应急决策、应急响应等功能的全新应急系统,能准确反映应急现场实际场景的动态管理系统,发挥平台提前预警、综合调度、快速指挥响应优势,形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安全畅通”的应急处置指挥系统,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大数据环境下提高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增强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处理、处置的应变能力,可有效加强环境风险防范,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有力保障确保国家和人民环境安全。

猜你喜欢

预警应急监测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Dijkstra算法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