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怡蕊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常用药对经验浅析

2021-01-08王文娟米乐顾雪菁赵怡蕊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0期
关键词:肾脏病导师临床

王文娟,米乐,顾雪菁,赵怡蕊△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2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 太原)

0 引言

药对,亦称对药,通常由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组成,两药协同作用,不仅能够增强疗效且可以减弱不良反应,是临床运用中常见的组方用药形式[1]。导师赵怡蕊教授是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科主任、硕士生导师,师承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从事中医药防治肾脏病近三十年,在长期慢性肾脏病的中医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在慢性肾脏病辨证论治上有独到见解。

在传统医学中,慢性肾脏病无固定病名,但关于其临床表现却早有明确记载,中医文献中所载的水肿、腰痛、虚劳、关格、溺毒等与慢性肾脏病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导师认为慢性肾脏病多因禀赋不足、七情失调、久病亏虚等致病。肾脏乃其主要病位,且涉及肺、脾二脏。基本病机乃本虚标实,临床上虚证多以脾肾两虚者多见,实证则见湿、瘀、毒相互为患。据其病因病机,导师治疗慢性肾脏病多标本兼治,同时结合病位特点,选方遣药时则善用药对加以施治。现择导师临床常用药对数则,以飨同道。

1 常用固本培元类

1.1 黄芪、当归

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肺、脾、肾经,有补气升阳、利尿消肿、托毒排脓、养血生肌之效。《珍珠囊》载其“甘温纯阳”,能“补诸虚不足,益元气,壮脾胃”。当归辛、甘、温,入心、肝、脾经,长于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医学启源》言其:“当归,气温味甘,能和血补血,尾破血,身和血”。

慢性肾脏病患者多脾肾亏虚,脾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骨生髓化血,为生血之本,两脏亏虚日久则气血生化乏力,易发展为现代医学所言的肾性贫血,主要因红细胞生成素缺乏所致。黄芪、当归乃临床常用补气生血经典药对,黄芪甘温,入脾胃,善补肺脾之气,助气血生化得源,为补中益气要药。当归能补能行,养血合营,乃补血要药,两药合用促气旺血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中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可缓解氧化应激以减轻肾小球炎性反应,保护肾脏。黄芪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且可抑制肾间质纤维化形成[2]。当归主要成分包含挥发油、阿魏酸、当归多糖,其中阿魏酸可增强造血细胞增殖与分化、促进造血生长因子释放,从而达到补血之效;当归多糖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因子间平衡以提高机体免疫力[3]。临床常用量黄芪30-90g,当归15-45g。

1.2 山药、山茱萸

山药味甘、温,入肺、脾、肾经,善补肺脾肾气、益脾肺肾阴,乃平补三焦之良药。《景岳全书》载:“味微甘而淡,性微涩。”具健脾益肺,固肾涩精之效,故能“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山茱萸酸涩收敛、性微温,归肝、肾经,功能补益肝肾,收敛固精。《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山茱萸,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

慢性肾脏病患者脏腑功能受损,脾失升清,清阳趋下,精微外漏,肾失封藏,固摄失司,精微外泄,从尿道而出,故成蛋白尿。导师认为健脾益肾固精之时,应择性平之药,忌滋腻之品,临床常用山药、山茱萸药对。山药脾肾双补,既益肾固精,又补脾助后天生化之源,山茱萸入肝肾二脏,能滋肝肾之阴,又可助肾阳固肾精,为阴阳双补、固精止遗之要药。两药合用,虽性温却不燥烈,善补益然不峻猛,能滋养而无滋腻,共担健脾益肾,固摄精微之职。研究表明,山药通过抑制胃排空和肠推进调节脾胃功能,且促进肾小管细胞的重建和修复保护肾功能。山药多糖能增加抗体活性并促进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强化机体免疫系统功能[4]。山茱萸可通过抑制肾脏中转换生长因子-β1/Smads信号通路的激活以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延缓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减轻肾脏损害。临床常用处方量山药30-60g,山茱萸10-20g。

2 常用利湿消肿类

2.1 广藿香、佩兰

广藿香微温、味辛,归脾胃肺经,长于化湿运脾、和中止呕、发表解暑。《汤液本草》言其:“入手足太阴经。补卫气益胃进食”。佩兰有兰草、兰泽等别名,《神农本草经》载:“兰草,味辛,平”,归脾、胃、肺经,有发表祛湿,和中化浊之效,常用于湿阻中焦证。

导师认为慢性肾脏病早期患者或久食生冷之物,内生水湿,或涉水淋雨,久居潮湿之地,外感湿邪,加之脾肾两虚,津液代谢失常,致湿阻中焦,困厄脾胃。临床常见脘腹胀满,头蒙身重,肢体浮肿,大便溏薄,口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腻,脉濡缓。广藿香乃芳香化湿之要药,佩兰化湿和中之效与其相似,故两药常相须而用,皆入脾胃经,善化湿醒脾,两药合用芳香化浊,醒脾开胃益彰,脾健则水湿得利,浮肿渐褪。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广藿香通过调节胃肠激素、减轻胃肠炎症反应及改善胃肠道水液代发挥保护胃肠道功能的作用。佩兰能有效提升胃底肌与胃体肌张力,而助醒脾开胃,改善食欲[5]。两药临床常用处方量均为10-15g。

2.2 苍术、黄柏

苍术苦温,善入脾、胃、肝经,功擅燥湿健脾,祛风湿,解表。《药品化义》言其:“性温而燥,燥可去湿,专入脾胃,主治风寒湿痹,山岚瘴气,皮肤水肿,皆辛烈逐邪之功也。”黄柏苦寒,入肝肾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珍珠囊》言:“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膝无力。”

苍术、黄柏相配伍而成《丹溪心法》中“二妙散”,有清热燥湿之效,主治湿热下注之证。导师认为慢性肾脏病患者脾气虚,失运化水饮之责,肾气虚则失代谢津液之权,故水湿内停,湿邪蕴结体内日久不愈则易化为湿热,湿热趋下,侵袭下焦导致小便淋涩短赤,小腹胀满不舒,舌红苔黄腻,脉象多滑数。治疗上导师常选用苍术、黄柏此药对以对症治疗,苍术运脾以除生湿之源,配以黄柏,增强燥湿之力,湿邪已去则热随湿消,且一温一寒,黄柏之寒可制苍术温燥,有助于清泻火热邪气,湿热同治,病症自除。药理研究显示,苍术中的有效成分可抗胃溃疡、调控胃肠运动、增强消化吸收功能,且对脾虚证机体免疫功能有改善作用。黄柏能够抗菌、解热、抑制胃溃疡、抗肾炎、抗病毒。两药临床常用处方量均为10-15g。

3 常用活血祛瘀类

3.1 桃仁、红花

桃仁性平,味苦、甘,归心、肝、肺、大肠经,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是其主要功效。《本经逢原》曰:“桃仁,为血瘀血闭之专药。”红花性温,味辛,入心、肝经,功擅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是活血通经止痛之要药。《本草衍义补遗》论其功效:“破留血、养血。多用则破血,少用则养血”。

导师认为慢性肾脏病进展趋缓,病程绵长,若经久不愈,必然入血分,阻脉络,则血淤肾络,正如叶天士所言“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又因脏腑亏虚行血无力,阴虚生热而血液黏滞,阳虚衰败而温煦失责,或因水湿停滞而气机不畅,血液滞于脉络,血行艰涩,故生瘀血。桃仁、红花药对最早载于吴谦《医宗金鉴》中的经典名方桃红四物汤,乃活血化瘀的经典药对之一。桃仁味苦,苦能降泄导滞以除瘀,红花辛温,养血行血,皆入心、肝经,可散血中之滞,理血中之壅,两药配伍,升降协调,散收并举,祛瘀血而生新血之力益彰,可破全身各处瘀血。研究证明,桃仁及其提取物可增多局部血流量、减缓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等作用,能减缓肾间质的纤维化,有一定肾保护作用[6]。红花黄色素是红花主要活性成分,研究显示其能抗凝血、降压、改善心肌缺血、抗氧化、抗炎。临床常用处方量为桃仁10-15g,红花15-20g。

3.2 水蛭、地龙

水蛭性平,味咸苦,有小毒,入肝经,功效为破血、逐瘀、通经。《神农本草经》载其“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地龙,咸,寒,归肝、肺、膀胱经,能够清热止痉,平肝息风,通络,平喘,利尿。《本草纲目》有云“性寒而下行,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

导师认为血瘀可存在于慢性肾脏病病程各阶段,血瘀则阻气机,滞血行,碍生血,致气血俱亏,本虚更甚,故活血化瘀类药物的使用尤为重要。《临证指南医案》载:“久则邪正浑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药疏通诸邪”,虫类药破血消癥,透达走窜,疾病后期,导师常加用虫类药合以草木之品增活血通络之效。水蛭善走窜,循经入里,可入肾络而搜邪剔络,既可行气又助运血,使气机宣畅,血运通达。地龙,亦善走,长于通经活络,善入阴,能透达机体深处病邪,活血通络而不伤阴耗血。两药合用,其性峻猛,引经通络,直达病所,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现代研究表明,水蛭中水蛭素可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从而抑制炎症细胞的刺激和成纤维细胞增殖,达到抗凝、抗血栓、抗炎、抗纤维化作用[7]。地龙中主要活性成分纤溶酶、蚓激酶、蚓胶原酶有抗凝血、抗血栓的功效,蛋白组分及活性多肽具有降压、抗肿瘤、增强免疫的作用。临床常用处方量为水蛭5-10g,地龙10-15g。

4 常用泻浊解毒类

4.1 大黄、玄明粉

大黄味苦,药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之效。《药性论》述其:“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玄明粉即芒硝经风化干燥制成的白色粉末,有白龙粉之称,性寒,味咸、苦,入胃、大肠经,功效为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本草正》言:“降心火,祛胃热,消痰涎,平伤寒实热狂躁,去胸膈藏府宿滞癥瘕,通大便秘结,阴火疼痛,亦消痈疽肿毒。”

病至后期,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耗,水湿、湿热、瘀血互助为虐,酿为浊毒。浊毒胶着壅滞,迁延难愈,损伤脏腑,诱发多病,其致病特点与现代医学“微炎症状态”颇为相似。具体为炎症因子与蛋白的持续轻度增高,伴发于病程各阶段且随病情进展而加重,同时对多系统造成损害。导师认为,祛浊毒当循“去菀陈莝”之法,通腑导泄,邪有出路。大黄与玄明粉均入胃、大肠经,有泻热通便之效。大黄素有“将军”之称,善荡涤积滞、通腑泄浊、泻热逐瘀,药力峻猛而长驱直下;玄明粉咸寒,善软坚降泄、清热泻火。两药常相须为用,泄浊导滞,攻下破积,清热散结之力增强,以促进肾络淤毒排出体外。药理研究表明,大黄酸蒽酮有胆碱样作用,可促进结肠蠕动;大黄素能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或可能通过纠正Treg/Th失衡,抑制炎症反应;大黄总游离蒽醌可抑制肾组织的纤维化和增生,延缓肾衰竭过程。玄明粉有抗炎、镇痛、泻下之效。两药临床常用处方量均为6-12g。

4.2 茵陈、土茯苓

茵陈苦、辛、微寒,归肝、胆、脾经,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本草正义》载其“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土茯苓甘、淡、微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利湿。《纲目》:“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

导师认为,浊毒致病,极易反复,久病难愈,病程绵长,气血多有亏虚,攻伐不宜峻猛。茵陈苦能降泄,寒可清热,药力柔和,身若体虚者亦可用之。土茯苓性味甘淡,淡渗利湿,解毒清热,药性趋下,使浊毒下泄,合以茵陈更助浊毒外出。两药合用,能够淡渗利湿,分清泄浊,清热解毒。临床若见患者头沉身重,胸脘烦闷,呕恶纳呆,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或濡数,可用此药对。研究表明,茵陈有利胆、保肝、抗炎、解热、调血脂等作用。土茯苓具有抗血栓、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菌等作用,其有效成分落新妇苷还具有选择性免疫抑制作用[8]。临床常用量茵陈5-10g,土茯苓15-30g。

以上是导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常用药对,导师强调,临证处疾,首当识病辨证,病证合参,再当治法遣方用药,理法方药,环环相扣,不可缺一。慢性肾脏病本虚标实,治以扶正祛邪,以脾肾两脏为本,补益气血,调和阴阳,兼以清利湿邪,活血化瘀,泄浊解毒,随证施治,灵活圆通。导师结合历代名家用药特点及自身临床实践所得,总结出慢性肾脏病常用药对,临床疗效满意。具体应用之时当辨证施治,适量加减,不可固守原方,盲目择药。

猜你喜欢

肾脏病导师临床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甲状旁腺素在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脏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临床肾脏病杂志》稿约
V eraW an g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