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护理安全研究进展

2021-01-08谢春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0期
关键词:体位通气导管

谢春媛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广西 南宁)

0 引言

俯卧位机械通气是指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时,将患者置于俯卧位,其可以改善顽固性严重低氧血症的氧合。目前认为俯卧位通气的指征为氧合指数<200mmHg(1mmHg=0.133kPa)、Murray评 分>2.5分、FiO2>60%、肺毛细血管嵌顿压<18mmHg[1]。俯卧位可以增加患者功能残气量、改变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利于分泌物的引流、改善肺依赖区的通气/血流比、减少纵隔和心脏对肺的压迫、改变胸壁的顺应从而改善氧合[2]。患者俯卧通气时间尚未定,俯卧位通气复张肺泡具有时间依赖性,因此建议长时间俯卧位通气,建议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早期患者俯卧位通气时间16-20h/d[3]。Mancebo等研究发现,较早开始进行俯卧位通气,并且每天保持适当的通气时间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因此,本文就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护理安全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1 患者实施俯卧位机械通气前评估和准备

1.1 实行俯卧位机械通气前评估

患者实施俯卧位前应全面评估,明确俯卧位通气治疗的禁忌症和并发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颅内高压、脊柱损伤、锁肋骨骨折、面部骨折、过于肥胖等的患者,建议不要采用俯卧位通气[4]。一般使用大剂量升压药来维持血压,血压不稳定者暂不予俯卧位通气。评估患者皮肤及营养状况,是否有破损、水肿等,哪些部位容易破损,为加强保护做准备。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详细说明这项治疗的具体方法和实际作用,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适反应,使患者能够心中有数,避免恐慌,获得患者的理解配合治疗。对患者的镇静水平进行评估,Ramsay≥5分,是否需要加强镇静、肌松等[5]。

1.2 实施俯卧位机械通气前准备

患者在进行俯卧位通气前除了评估影响患者安全因素外,还要做好管道管理工作,加强心理护理。在俯卧位时,长时间使用镇静药可增加胃残余量;所以要对胃残余量加强监测,根据实际情况对肠内营养速度进行调整;体位翻转前0.5-1.0h暂停肠内营养,翻转前检测胃残余量,抽空胃内残余量,避免在翻动过程中因反流导致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6]。对于烦躁不配合的病人应加强镇静,俯卧位机械通气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注射液2-3mg,后予0.03-0.2mg/(kg·h)维持,或给予罗维库溴铵首剂0.6mg/kg静脉注射肌松,后予5-10μg/(kg·min)维持,使患者俯卧位期间保持镇静、肌松状态,降低氧耗,减少ICU不良刺激,使患者感到更加舒适[7]。备好保护患者受压部位工具,通常选用有比较柔软舒适啫哩垫保护受压部位,使用美皮康保护易破或已破皮肤。

2 患者实施体位变换时监测及预防措施

患者进行俯卧位时,需要5个人共同协助完成,1号位于患者头侧,呼吸治疗师负责对人工气道及患者的头部进行固定;2号、3号位于监护仪侧,以腹部为分界,2号负责维护患者该侧腹部以上导管,3号负责维护患者该侧腹部以下导管;4号、5号位于监护仪对侧,责任分别与2号、3号相同,4号必须为责任护士,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统一指挥。责任医生对患者血流动力学适宜俯卧位的情况再次确认,确定各工作人员到位、职责明确,由责任护士发号施令。检查各导管、监测导线有无牵拉,无牵拉再将患者朝向对侧90°正侧,责任护士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并汇报给医生,当观察到HR、ABP波动在20%范围内时,撕去患者胸前电极片,在患者背后粘贴新的电极片,连接ECG,肩部放置2个啫喱垫,髋部垫上1个,然后将患者调整至俯卧位,调整肩部及髋部啫喱垫,使患者体位舒适,呼吸治疗师辅助患者将头部置于OKL垫上,并偏向一侧,受压侧皮肤外敷美皮康,避免眼球受压,查看人工气道刻度,观察呼吸机参数及SpO2,在人工气道通畅的前提下进行1次肺复张;两侧工作人员随时负责整理导管及监测导线的位置,进行及时的整理,2号和4号工作人员协助患者将双臂移至头部两侧,手心朝下,避免造成脱臼等不必要的损伤,双下肢下方垫上啫喱垫,避免膝部和足尖部位受压,通过适当调整来避免男性患者阴囊及女性患者乳房受压。俯卧位前双眼涂抹金霉素软膏[8]。俯卧位通气对患者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影响较小,病情较轻患者由仰卧位转变为俯卧位有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或血氧饱和度下降等,一般持续较短时间即可缓解,但病情较重的患者在此过程中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而需要心肺复苏,工作人员要在治疗前做好应急准备和必要的防范措施[9]。为了使治疗效果满意,提高患者舒适度,可以采取适当的肢体约束,做好监测和相关护理工作。

3 患者实施俯卧位机械通气中监测及预防措施

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时,受体位引流作用影响,呼吸道分泌物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所以定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确保呼吸道通畅是非常有必要的。据Mounier等9年2409例大样本报道,体位改变时,机械通气相关肺炎的发生率并未降低,生存率没有改变,但能增加住院病人的生存时间。具体的措施为俯卧位期间实施高频振动排痰8h/次,每次20min,左右侧肺部交替放置充气口,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可使用密闭式吸痰管,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遵医嘱采取体位引流,4-6h监测人工气道气囊压力1次。每班定期检查患者气管导管及引流管的刻度并记录,听诊患者两肺的呼吸音是否对称等情况并记录,防止气管导管移位导致单侧肺通气形成肺气压;密切观察患者引流管的引流情况,并标注管道刻度,若患者引流液突然变少,谨慎引流管是否打折、堵管、脱出,做好管道脱落应急预案。肺复张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循环氧合变化情况,当出现如下情况则终止RM:①动脉收缩压降低到90mmHg或较基础值下降30mmHg;②心率增加到140次/min,或较复张前增加20次/min;③心律失常,血压下降;④脉搏氧饱和度降低至90%或较复张前降低幅度>5%[10]。患者俯卧期间也要加强患者营养支持,施肠内营养一般速度20ml/h,每4h检查一次胃残留量,若胃残留量>150ml,应暂停肠内营养可改静脉营养,预防呕吐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等不良情况发生。俯卧位会使患者身体前部受压较大,可能对皮肤造成损伤,应4h调整一次体位,并且由于俯卧位使面部位置较低,面部可能会由于重力作用出现水肿,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可以将患者头部垫起15°-30°;为了使患者各关节保持舒适,可在患者各关节处放置啫哩垫,并定时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使关节保持功能位,同时使肌肉保持活力[11]。注意观察患者末梢血运及皮温,防止血栓形成,每1-2h更换受压器官(男性阴囊,女性乳房)的部位,预防器官缺血坏死。俯卧位期间要时刻关注患者的镇静状态,根据不同状态适当调整镇静药剂用量,慎重使用间断唤醒。严格掌握终止俯卧位通气指证:(1)俯卧位通气4h后指脉氧未改善;(2)心脏骤停;(3)严重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4)可疑的气管导管移位;(5)恶性心律失常;(6)恢复仰卧位后PaO2/FiO2:>150mmHg(PEEP<10cmH2O)[12]。

4 小结

一般来说,俯卧位通气的安全性较高,但仍有上述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虽然发生上述严重意外事件的可能性较低,但是意外事件的影响很大,一旦发生,将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在护理时要格外重视。Messerole等建议在俯卧位通气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比如评估患者可能存在的禁忌证,制定详细实施步骤等,将意外发生率降到最低[13]。俯卧位机械通气已成为ARDS、顽固性低氧血症、常规呼吸机治疗无效时被广泛接受的肺保护治疗策略,俯卧位通气的护理安全因素可成为护理研究重要因素[14,15]。

猜你喜欢

体位通气导管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分娩镇痛与体位管理联用于产妇中的效果观察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初产顺产产妇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法与分娩减痛法的应用价值研究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不通气的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