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秀山岳 和合文化
——《天台山和合文化研究》书系述评

2021-01-08

台州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天台山文化

陈 坚

(山东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台州市,系《徐霞客游记》之开篇。据该游记所说,徐霞客当年走在天台山的道上,只见“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1],真是读之令人神往。当然,天台山不但“人意山光,俱有喜态”,更是一座深沉有涵养的历史文化名山。东晋孙绰(314—371年)在《游天台山赋》中开宗明义说:“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神秀”两字堪称是对天台山的精准概括,其中“秀”是指天台山自然风光之秀美,而这“秀”又何以能“神”呢?那是因为天台山的青山绿水间还萦绕着浓郁的人文神韵,用孙绰自己在《游天台山赋》中的话来说就是,天台山乃是“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而现在很多研究天台山文化的学者则认为,天台山乃是“佛宗道源”,以及“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因为那里不但诞生了中国道教南宗和第一个中国化佛教宗派天台宗,而且还成就了“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2]之美名。鲁迅先生在其小说《故乡》的结尾有这么一句话,曰:“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3]套用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可以说:“其实天台山本没有文化,来的人多了,也便有了文化。”那来的都是什么人呢?来的都是寻仙访道的“玄圣灵仙”和寄情山水的文人墨客,比如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顗(538—597年)。据《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的记载,智顗原本在陈朝首都金陵(今南京),他想找个地方隐修,首先想到的是蒋山(今南京的钟山),因考虑到“蒋山过近,非避喧之处,闻《天台地记》称有仙宫,白道猷所见者信矣;《山赋》用比蓬莱,孙兴公之言得矣。若息缘兹岭,啄峰饮涧,展平生之愿也”[4],于是乎,智者大师就步白道猷(即昙猷,286—396年)和孙绰(字兴公)的后尘来到了天台山,从而也就有了天台宗的创立。总之,自两晋开始,除了众所周知的因躲避北方战乱的“士人南渡”,因为受中国古代浓郁的山林隐逸文化的影响,再加上道教南宗和佛教天台宗的“方外”吸引力,来自北方政治中心的大批文人道友踵继来到了离北方既不远也不近的山水佳地天台山。一如李白(701—762年)在《琼台》中所说的,“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碧玉连环八面山,山中亦有行人路”[5]——这就是天台山文化的人脉基础。

所谓天台山文化,乃是造端于以天台山为中心的台州一带的文化,涉及哲学、宗教、史学、文学、艺术、民俗等众多领域,其中蕴含着中国儒佛道文化的精华,乃至折射出整个东亚文化的光芒。因为,从历史上看,天台山文化的影响力还越出中国而波及日本和朝鲜半岛。有鉴于此,天台山文化一直有人研究,尤其为浙江当地许多学者所重视,且不乏相应的研究成果。作为对这些研究成果的一个综合和提升,2017年初,“天台山和合文化研究”被列为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第二期)重大课题,该课题由浙江大学何善蒙教授领衔,由台州学院和合文化研究院团队具体承担,下分《天台山和合文化研究文献索引》《天台山和合文化史》《天台山和合文化概论》《天台山和合文化的“跨域”传播》《天台山和合文化的当代价值》等5个子课题,最终形成5部系列专著,于2020年11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5部专著从不同的角度对天台山文化中与“和合”有关的思想作了系统的梳理,或者说是在以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为视角来梳理天台山文化,“五子登科”,有史有论,涉古涉今,将各种形态的天台山文化集中在“和合”这个主题之下来加以展示和探讨,堪称是天台山文化“纲举目张”之作,为天台山文化点出了“和合”之“睛”。我们不妨来分享一下它们的内容和学术意义。

杨供法的《天台山和合文化研究文献索引》[6]一书有三个突出的贡献:第一,按时间顺序梳理了天台山文化研究文献,呈现给读者比较清晰的天台山文化研究进程;第二,它以目录信息展现了天台山文化的和合属性,为“和合圣地”提供了文献学证据,同时回答了僻处浙东一隅的天台山,为何在历史上能雄踞佛道文化高地、成就今日的“中国和合之乡”;第三,它以至今较为完整的外文目录,展现了天台山文化与东亚文化尤其是日本文化的密切联系,以及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对和合文化研究的中文文献可谓尽数囊括,搜罗的相关外文文献也较为丰富,但因多国语言、数据库以及跨境文献搜索技术等有欠臻熟等原因,不免有遗珠之憾,随着日后国内外和合文化研究成果的增多,相信将来此书还有更新增补的计划。

张燕的《天台山和合文化史》[7]一书以时间为经,以儒释道三教和合为纬,考察天台山和合文化的形成、发展、兴盛、转型与复兴之历程,将天台山和合文化置于区域文化的视野下,结合天台山地理形胜、历史发展两个维度,来发掘和阐释其和合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内在机理。作者通过对天台山儒释道三教圆融和合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合文化在历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合文化近现代的转型,以及和合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复兴等内容的历史考察和分析,还原了天台山和合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和规律,为当代中华和合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参考。不足之处是,在论述天台山和合文化演变过程中,侧重于形态上的考察,而在思想内容演变的挖掘上略显欠缺,有待于作者日后深入研究。

何善蒙和陈锐钢合著的《天台山和合文化概论》[8]一书,主要从哲理上对天台山和合文化进行探讨,其最突出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天台山和合文化进行了界定与阐释。书中对天台山和合文化的界定为:天台山和合文化,是台州地域内因“和合”思想而产生的理论与实践的整体,其以儒释道三教圆融为核心,以寒山、拾得“和合二圣”为突出代表,是天台山文化的精髓与本质特征,与台州民间生活密切相关,是中华和合文化的典型形态和鲜活样本。作者又从“一体两翼三个层面”来分析与阐释这一界定。所谓一体,就是以佛宗道源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为体,这是天台山文化的最为显著的特征。所谓两翼,则是在天台山宗教文化基础上所产生的两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分别是济公活佛与和合二圣。济公活佛的形象,立足点是在宗教文化,是站在宗教的角度来沟通世俗生活;和合二圣作为天台山和合文化最为典型的符号,更多是从世俗生活来体现宗教精神。三个层面,是指天台山和合文化所涉及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宗教哲学、宗教生活以及世俗生活,三个层面的互动以社会和谐为旨归和落脚点。作者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天台山和合文化是中华和合文化的典型形态和鲜活样本的结论。全书观点新颖,论述清晰有力,既有宗教哲学又有宗教社会学的视角,难能可贵。

屈啸宇、郝金广和孙明辉合著的《天台山和合文化的“跨域”传播》[9]一书,从“跨地域”“跨领域”的视角出发,以天台山和合文化生成地域的文化生态特性为基点,但又不局限于“地方文化”框架,而是在本地与广域、精英与大众、本体精神与多元呈现的比较研究框架中,针对“生息”“仙山”“佛宗”“山寺”“诗文”等多种天台山和合文化在生产、发展与传播中形成的文化形象展开相应探讨。书中首先通过对天台山地区的文化地理分布与文化生态特性加以研究,对天台山和合文化发生与传播的文化形象与要素的源头,以及和合文化“多元共生、和合共融”的文化性格来源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对天台山“仙山”形象来源进行历史梳理,以宗教社会史方法分析天台山以道教“丹山”为起点,以“多教同山”为典型表现的和合文化性格如何得以生成和发展。第三,通过对天台山最具影响的文化形象“天台宗”在东亚各国与欧美各国的文化接受与衍变过程加以分析,以宗教史研究方法探讨天台山和合文化核心载体的历史发展路径。第四,通过选取“济公神僧”“国清山寺”“寒山诗”这三个天台山和合文化形象中最典型的文化形象,对从生成、发展到传播的历史过程与文化影响进行全面梳理,由此说明天台山文化以“和合”为特性,以“多元”为关键内容的文化性格所具有的丰富内涵。该书的研究说明了天台山和合文化是一个具有文化多元性、历史多元性和空间多元性的和合文化整体,与以东亚为中心的世界文化有着复杂的文化对话关系与深远影响。不足之处是,书中跨地域、跨领域视角下对五方面内容的彼此内在关联和互动研究相对缺失,或可作为开展下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杨供法和王廷婷合著的《天台山和合文化的当代价值》[10]一书,先从纵向维度对“和合”内涵的历史演变作了梳理,再截取先秦时期的和合文化,从横向维度概括了和合文化思想体系的基本框架,以此为基础,对天台山、天台山文化分别作了定位,并结合台州的实践对天台山和合文化的当代价值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书中先梳理了中华和合文化内涵的纵向演变,包括殷周时期的“阴阳和合”、春秋时期的“五教和合”、战国时期的“百家和合”、东汉以降的“三教和合”、近代以来的“中西和合”等五个阶段。又以先秦时期和合文化为例,对和合文化思想基本架构作了横向分析,包括“和实生物”的本体论,“和为贵”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而不同”的人际关系,“协和万邦”的国际关系,“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它们为天台山和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天台山不但汲取先秦以来的和合思想形成三教和合的文化特征,还诞生了寒山、拾得“和合二圣”的文化形象而成为和合圣地。据此,书中将“和合文化”概括为:以和合思想体系为内核,以天台山“和合二圣”为符号的文化形态。天台山和合文化的价值,与天台山文化的地位密切相关,天台山儒、释、道三教和合并存的文化生态和三教的和合思想体系说明天台山一直是和合文化的高地,天台山文化则是中华和合文化的典型形态。作者在和合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又着力从制度创新,如股份合作制、民主恳谈会、和谐司法、和谐台州、跨国并购新模式,以及城市精神等维度加以研究分析,认为天台山和合文化是台州制度创新的文化动因。

以上就是《天台山和合文化研究》书系5部专著的基本内容。我们都知道,“和合”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中强调:“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其中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11]天台山和合文化就是中华和合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天台山和合文化看作是天台山或台州的地方文化,就像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儒家文化就看作是曲阜文化或将泰山文化就看作是泰安这个地方的文化一样。首先,与其说天台山和合文化是中华和合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还不如说它是凭藉天台山独特的山水气质所展示的中华“和合”文化,就像山水画山水诗一样优美。钱穆先生曾说:“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12]天台山和合文化正是对“天人合一”的最好注脚,这一点,孙绰早在《游天台山赋》中就说得很清楚,曰:

太虚辽阔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嗟台岳之所奇挺,实神明之所扶持,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结要弥于华岳,直指高于九嶷。应配天以唐典,齐峻极于周诗。邈彼绝域,幽邃窈窕。近智以守,见而不知;仁者以路,绝而莫晓。[13]

其次,我们都知道,中华和合文化在周易以及儒佛道各种典籍中都有广泛的表现,据此学术界还提出了“和合学”“大道和生学”等学科范畴,然而这都是中华和合文化的理论表达;相比之下,天台山和合文化则是既有中华和合文化的理论表达,如天台宗佛学;又有中华和合文化的现实表达,如寒山、拾得之被雍正皇帝封为“和合二圣”。总之,天台山和合文化是一个范围广泛的人文研究领域,相信《天台山和合文化研究》书系这5部专著的面世,必将有助于当代人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华和合文化的精神实质及其丰富内蕴。

猜你喜欢

天台山文化
文化与人
舟中晓望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天台山晨读(组诗)
天台山观景(古体诗)
走笔天台山:胜迹与佛光,附以时间的颂词
天台山诗页(组诗)
在天台山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