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调控方法探讨

2021-01-08福建省厦门市松柏第二小学陈司令

天津教育 2021年31期
关键词:运球体育锻炼密度

■福建省厦门市松柏第二小学 陈司令

2016年5月,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文件中提出,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目标。但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指标仍不理想,特别是肥胖率、近视率依旧高居不下,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整体水平下降。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体能素质的整体下降,除了缺乏合理科学的膳食结构,运动负荷不足也是一个主要原因。研究发现,运动量不足或过量、运动强度过低或过高都难以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不利于提高体能,甚至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适宜的运动负荷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对认知能力及情绪状态产生良好的影响。以目前学生在校锻炼的情况来看,有效落实学校体育工作,发展学生体能的关键还是在体育课堂中。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合理调控运动负荷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课运动负荷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体育课堂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机体所承受的生理与心理负担。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若运动负荷过高则会对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若负荷过低则无法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而负荷适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能,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还可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知识,实现身心协调健康发展的目标。

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有:一是运动强度,即特定时间内学生体育运动中消耗能量值,一般由最大摄氧量表示,在高强度运动中,该项指标会随之提升;二是练习密度,在练习强度不变的情况下,练习密度高,学生练习时间越长,运动负荷也随之提升。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存在的个体差异较大,运动负荷是否适宜还与学生的接受程度有较大关联。教师在考虑课堂的运动负荷时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因材施教,才可确保每个学生都可得到适宜有效的体育锻炼。

二、体育课中运动负荷的调控方法

(一)借助科学设备,实时监测运动负荷

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教授在《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一文中提出: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倡导每一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应该在75%左右,所采用的运动强度应该使学生运动中心率达到140~160次/min。为确保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可选择运动负荷检测设备与大数据分析系统,实时监控学生体育锻炼时的运动负荷,实现科学安排学生课堂运动负荷的效果。通过运动负荷监测设备,在开课前,先设定每个时间段的运动负荷目标区间。在上课期间,指导学生尽可能在合理的运动负荷区间进行运动。授课时教师关注学生运动负荷的变化,当学生运动负荷出现异常时,教师能通过监测设备的报警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进行相应调整,确保学生安全、高效地得到锻炼。下课后还可查看学生心率情况,分析整个班级及每个学生的锻炼数据,从而为教师在后续的课堂有效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对教师进行课堂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二)关注个体差异,量身定制负荷强度

小学生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例如,性别差异、发育的水平差异、课外体育锻炼因素造成的体能素质的差异等。身高、体重、年龄相仿的两名男生,一名因锻炼少,完成一分钟跳绳90下对他而言运动负荷已经很高;而另一名因经常锻炼,完成一分钟跳绳120下,对他而言运动负荷却较低。因此,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努力为其量身定制运动量,有效地让每个学生达到适宜的负荷强度,使学生的体能得以提高,达到强身健体的目标,又可避免运动伤害。

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做到运动强度循序渐进的提高;应及时发现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酌情逐渐地提高练习密度,监控练习的运动负荷,促进训练效果进一步提升。例如,某学生每天慢跑400米,坚持锻炼一段时间后,发现能够很轻松地完成该任务,这说明该学生身体机能已经适应相应的强度,因此应酌情提高练习的量及强度,例如,适当延长跑步距离,挑战600米,或者要求学生用更短的时间完成400米跑步等,使其体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强化组织教学,灵活调控运动负荷

在小学体育课堂有限的40分钟内既要达成预定的知识技能与情感目标的同时,又要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运动负荷,这是体育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应该综合分析课堂学生运动负荷出现的问题,以改变组织教学方法,变队形、变场地、提高器材使用效率、严纪律等方法有效地将课堂运动负荷调控在有效范围。

1.增加器械,提高使用效率,提高练习密度

以篮球行进间运球为例:

练习方法:学生听到哨声后,沿直线行进间运球至15米处的终点。

四人小组,两人一球,第一名学生听到哨声后向前运球后,再运球回到终点,将球交给同伴,四人依次轮换。经仪器测量,该环节练习密度为22%,平均心率只有107次/分钟,可见该环节练习密度低、强度低,运动负荷过小。而增加器械,调整为:四人小组,每名学生一球,第一名学生听到哨声后运球向前,第二名学生等前一名出发两米后,立即跟上向前运球,排在后面的学生可先练习原地运球。经仪器测量,该环节练习密度为67%,平均心率达到141次/分钟,可见该环节练习的运动负荷适宜。

2.改变组织方式,少等待多练习,提高练习密度

以练习“叫号赛跑”为例:

游戏方法:学生分组报数,当听到自己的号数时,迅速出列向前跑出,绕过前方标志物后跑回。

全班共52名学生,学生成四路纵队,13人为一小组,1~13报数,当听到自己的号数后迅速向前跑出。13人轮换的练习组织方式,经仪器测量,该环节练习密度不足7%,练习密度低;而更换组织方式:全班共52名学生,学生成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散开,4人为一小组,1~4报数,当听到自己所在的号数后迅速向前跑出。4人轮换练习的组织方式,经仪器测量,该环节练习密度达到22%,相对密度较高,通过组织队形的变化,学生的练习密度得到有效的提高。

3.强化课堂常规,严肃练习纪律,提高运动负荷

以技巧-后滚翻为例:

练习方法:学生两人一组相互保护与帮助,完成前后滚动、斜坡上向下后滚翻、平垫上后滚翻练习。

班级一通过强化课堂常规要求,严肃课堂练习的纪律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学习,练习效率高,效果好。经仪器测量,该课练习密度为45%;而班级二课堂组织效率不佳,学生练习轮换不够有序。经仪器测量,该课练习密度仅为30%。因此,严明课堂练习的纪律,强化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练习得以有效提高。

除此之外,学生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教师还应综合考虑多项因素。例如,体育锻炼时间、季节、天气、心理变化等,灵活调整运动负荷,使学生接受到科学适宜的体育锻炼,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运动负荷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能、掌握运动技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有必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运动负荷测定,以适宜的运动负荷达到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

猜你喜欢

运球体育锻炼密度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完形填空一则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我最喜欢的课
KYRIE IRVING'S HANG DRIBBLE 凯里·欧文 停顿运球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