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心理疏导

2021-01-07彭福南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1期
关键词:心理干预疫情防控心理健康

彭福南

【摘要】2020年发生严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导致广大学生隔离在家,以网课的形式完成学业。随着复学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推进,很多学生重返校园。重返校园后的学生,受到疫情的影响,有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进行干预和疏导,势必影响到学生的正常成长。因此,本研究以此为选题,重点研究和分析了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倾向,并从心理学专业方面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问题等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的措施和建议,帮助广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实现健康成长。

【关键词】疫情防控;心理健康;心理干预

2020年春节,发生了严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们的寒假正常开学造成了影响。由于小学生心理不够健全,受外力的影响之后,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在复学后,教师要格外重视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疫情防控期间小学生心理问题表现

采用文献案例、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形式,对疫情防控期间的小学生心理问题及表现进行汇总,这是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基础。

1.出现应激障碍,影响正常学习

据有关机构统计,汶川地震6个月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高达9.7%左右,“非典”疫情两年后有10%左右的受灾人群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与汶川地震和“非典”疫情相比,其危害程度和对人们生活的破坏力与影响力丝毫不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8日6时33分,全球确诊病例达6981701例,死亡病例为401848例。受此影响,经历了与亲人生离死别、身处于重点疫区的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中应激障碍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为惊吓、慌张、精神紧张等,严重时无法完成正常的学习生活。

2.出现依赖心理,影响价值形成

有的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存在一定的价值观缺失,如当前对重点疫区的捐助,很多学生对捐款捐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心理干预、心理帮扶等较为漠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受灾了,家庭遭到变故,亲人失去生命,自己就应该得到社会无限制的物质帮助。其实,相对于物质的捐赠和帮助,学生的价值观、意志力、抗挫折的能力恰恰是帮扶的重点。由于缺乏有力的指导和引导,因此学生认识不到这一问题,影响了自身价值观的形成和确定。

3.出现厌学情绪,个人悲观失望

有的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不愿意参与到学校生活中。在与家长进行交流的时候,表现出对上学的厌烦和恐惧。有的即使来到了学校,也表现为对学习生活不热心,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感觉前途迷茫,没有积极向上的动力,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后,会加剧厌学情绪的发生。

二、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小学生心智发育不够成熟,容易受外界力量的影响。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需对相关的概念进行明确。

1.心理健康

主要指人的精神、活动非常正常,心理素质好,能正确看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能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能较好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

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干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样的行为就是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问题疏导

就是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如焦虑、迷茫、恐惧、压抑等思想情况,教师运用交心谈话、心理干预、应急训练、励志教育等方式,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堆积的压力,释放因疫情导致的不良情绪,从而让心理健康,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在学校教育中,心理问题疏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三、疫情防控期间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要高度重视。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到每个人的身上,都是一座山。对学生来说,任何一件影响心理情绪的小事,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1.用师爱维系关系,营造温馨氛围

教师的师爱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与学生构建和谐关系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思想,放下架子,用平等、友善的态度和学生沟通。

教师维护和谐关系的方法有很多,如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了解他们的困难,热心帮助解决;经常找学生谈心交流,帮助学生解开心灵的疙瘩。如在本次疫情中,可能会有学生的亲人因为感染离世,或者学生的家庭因为疫情遭遇了变故,教师要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信息,对出现异常情况的学生进行关注,用师爱送去温暖,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集体的力量,从而增强情感慰藉,获得心灵安慰,战胜孤独感和压抑感。

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保持阳光的心态,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要时刻保持尊重的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的准则,不断加强本身业务素质和思维道德素质的提升,以广博的常识、优秀的质量、高尚的情趣去感染和教学小学生,让小学生接受春風化雨、润物无声般的教学,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2.科学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方式,是专业人员通过与存在心理问题的人员交谈、疏导、抚慰等方式,帮助心灵遭遇短期失衡的人员进行调整,帮助当事人从危机状态中走出来,尽快恢复正常心理的过程。

研究表明,那些在灾难中失去父母、亲人的学生, 在他们幼小而敏感的心灵上造成的伤害无疑是更加深重的, 如果在灾后不及时做心理治疗的话, 这样的心理阴影可能会跟随他们一辈子。

教师要通过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可以用大量的案例,列举人类有历史以来的重大自然灾难、战争等对生命的剥夺,引起学生的震撼和思考。接着,教师抛出观点,面对灾难的时候,应该保持怎样的态度?用杞人忧天的故事,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态度。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这个老是担心天会塌下来的杞人,成为人们的笑柄。如果我们整天做无谓的担心,不正和杞人一样吗?经过这样的教育,让学生若有所思。

教师要提高责任心,及时观察学生的异常情况,对出现心理情绪不稳定、有自闭倾向、迷茫恐惧等现象的学生,要通过谈心谈话的方式,了解原委,寻找根源,从而对症下药,确定合适的心理干预措施,让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化解,从而具有阳光的心态,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

3.坚持长效化思维,做好心理重建

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过程, 主要分为康复性心理重建和成长性心理重建两个阶段, 康复性心理重建是让青少年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而成长性心理重建是让青少年建立坚强勇敢的灾后心理, 并且树立独立自强的人生观。

心理重建是一个“他助”与“自助”的长期理疗过程。除了教师进行心理干预外,重要的是培训学生心灵创伤自愈的能力。教师要树立长效意识,对学生长期跟进;可以通过青少年成长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在实施的手段上,教师可以选取少年励志的先进典型,向学生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鼓励他们战胜困难,以阳光的心态和勇气,学好本领,长大后要做钟南山、李兰娟这样的专家院士,用自己的本领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总之,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重大灾难面前,出现心理问题是正常的,教师要利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做支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进行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和心理重建,帮助学生拥有阳光心态,正确面对灾难,勇于战胜困难,最终实现健康成长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洪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观察,2020.

[2]林淑香.小学教育从心开始[J].课程教育研究,2017.

[3]刘娟.小学生心理干预的类型及实施[J].教学与管理,2018.

[4]宁维卫,徐建.灾后心理重建与心理教育[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猜你喜欢

心理干预疫情防控心理健康
2013~2018年乌鲁木齐市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安徽省人畜共患病细菌性传染病综述
2013~2017年东莞市大岭山医院急诊科接种狂犬疫苗情况分析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