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普通高中 传承的困境与对策

2021-01-07贾建军杨丽

新西部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普通高中民族

贾建军 杨丽

非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积淀的历史结晶之一。在普通高中开展非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利于提升中学生文化自信,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实现“体育强国”梦。然而,随着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部分非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仍然濒临消亡危机。非遗传承需要走出困境,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命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问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大融合且拥有几千年璀璨文化的国家。既有语言文字的文明,如唐诗、宋词、元曲等;也有肢体语言的文明,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抖空竹、天水旋鼓舞、秦州夹板舞、秦州鞭杆舞等优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然而,随着时空转换,这些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累积起来的文化瑰宝,却面临传承断绝的极大威胁,在全世界商业化的冲击之下,迅速衰落,甚至即将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2]

“民族传统文化是人才培育之根,学校教育是人才培养之土壤,离开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便成了没有种子和根系的土壤,失去了生长的基因;而离开学校教育,民族传统文化便又如失掉了沃土的种子和根系,得不到成长的机遇。”[3]新世纪,非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对推动“体育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正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把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非遗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普通高中学校,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基础阶段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需要。

因此,在当前国家提倡文化自信、體育强国的背景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改革则显得尤为重要。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部分中小学校借着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的“东风”,挖掘、整理、汇编地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非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理论和实践经验,这不仅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还解决了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匮乏的问题,同时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体育强国,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促进中学生体质健康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秦州鞭杆舞在普通高中传承的困境

据考,周秦文化的发源地是陇右地区,以半农半牧为特征。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前后,由于受寒冷气候的影响,导致齐家文化及其农业解体,从而出现了以辛店、寺洼文化为代表的游牧文化的形态,再到仰韶晚期开始本土文化和农业文化转向游牧文化的复杂而漫长的演化之后,终于趋于定型,突显出马的价值。[4]受当时时代所限,马不仅具有牵引车辆,运载货物,耕种拉犁的经济功能,而且是当时军事斗争和信息传递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也是交通中外的基本载体,当然最重要的是为了扩充和统一版图的需要。在这个历史背景下,鞭杆便随着社会环境而诞生,随着社会的生态变化,逐步演绎成鞭杆舞,使之走进民众生活。厉兵秣马,沙场征战,秦自非子公元前872年始封,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历时六百五十一年,秦氏家族的马儿在这里也养了超过六百五十一年。[5]马背上的鞭杆舞文化便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秦岭、杨家寺及周边乡镇一带潜移默化地形成,主要以秦岭乡的斜坡村最为集中,在这里传承与发扬。鞭杆舞驱赶马匹的动作必具有武术之势,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属于民间社火的范畴。2008年6月13日,被甘肃省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虽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开展的相关政策,为大力开展非遗传统体育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但依然存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特别是中学生的文化传承。《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规定“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6]随之,“非遗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便应运而生。中小学便成为教育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然而,“非遗文化进课堂”是一项比较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结合普通高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其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表征和文化内核的不统一

随着整村搬迁,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民族文化遭遇了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使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人居环境的变化,一些习俗传承时空发生了改变。了解非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老一代艺人渐渐逝去,普通高中由于升学压力,学生不愿意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技术动作和文化内涵,他们不仅不了解非遗体育的价值和功用,更不清楚非遗体育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意识形态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指挥棒,它决定和控制着人类的行为,意识上的偏差极易导致在具体传承行为中的失误和偏离。[7]使得非遗体育面临逐渐消失的困境。

(二)外因的缺失

教育行政部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活态传承具有导向作用,在其指导下,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业等的参与是非遗传统体育文化活态传承的左膀右臂。然而,在实际的“申遗”过程中,有关部门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社会发展对非遗传统体育活态传承的影响。政府对非遗文化及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也缺乏相应的政策,同时缺乏经费,且分配不均。由于非遗体育分布较广,调研、普查、挖掘、整理、汇编、推广等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财力。特别是普通高中,领导重视不够,经费几乎没有,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不能完全建立保护与传承的体系。打击了非遗体育传承与创新的积极性,忽视了非遗文化发展所需要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空间的“土壤”,阻碍了非遗传统体育的活态传承。[8]

(三)内因的困扰

学校是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场所之一。普通高中应该是非遗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最有力的中介,且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学校体育教学是原始体育走向科学化、普及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是“活态”传承最有效的保障。但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存在一个突出问题,活动形式单一,没有得到更好的改进。从而导致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喜好是短暂的,不能从文化层面深入学习。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尝试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全方位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是当前非遗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最大的困境。

传承发展的应对之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的标志。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相应的载体。学校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土壤”。普通高中开展非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运用是实现民族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元素,是实现当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之一,更是保护和传承非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最佳选择。针对当前非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应对,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

(一)重构非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识别其文化表征和文化内核

重构非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是非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根本目的。通过重构非遗文化空间,促使非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延续,在普通高中开发非遗课程资源,其最根本的目的不在于单纯保护过去,而在于重建文化发展的未来。非遗民族文化具有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两种属性。物质要素是最基本的、浅显的、表象的;精神要素是隐匿的、深层的,是非遗民族文化恒久的积淀。同一文化形态中既有物质要素又有精神要素,其发展和变化是不同步、不平衡的,还具有深浅之分。我们要崇尚主张“和而不同”,强调非遗民族文化要在多元互通与多元融通中不失特色与创新中保护和传承。[9]因此,非遗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高中的保护和传承中应识别文化要素属性,培养科学正确的文化心态,充分挖掘和彰显文化内核,回归促进非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體繁荣的旨趣。

(二)优化外部环境

非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效、持续、长久的保护和传承,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还需要政府部门制定传承政策,提供法律支撑,激励社会团体、企业、学校不断创新,最大限度保障经费充足,利用网络媒体做好宣传工作。建立健全对传承人的保护政策。积极组织各级各类非遗民族传统体育竞赛。转变观念,厘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表象和内涵。将非遗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持续、不折不扣地开展下去,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非遗民族文化创设优质的、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

(三)提升内部因素

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以良好的教育为依托。教育是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是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得到人民普遍认可的最佳方式。[10]

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非遗民族文化在普通高中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教师,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非常关键。学生民族文化学习的兴趣贵在教师的教学水平,要使学生对所教的课程真正感兴趣,是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实现的。教育部门应提供体育教师学习和培训的平台,提升教师文化、技术、技能水平。聘请优秀民间传承人进校园指导,更好地将文化表象与文化内核相统一。

其次,积极开展专项教研活动,研究解决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创新改革。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分析校情、学情,丰富教学内容,使其规范化。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具趣味性,让学生充满兴趣和激情,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欲望,使其自发、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育活动中。[11]顺利推进非遗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最后,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以《新课程课标》为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将非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大课间、体育周、课余体育锻炼、运动会等活动当中。养成爱运动、会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提升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井琪,崔宪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之九十[EB/OL].[2017-12-09].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722/c83859-27343299.html.

[2]杨磊.开展全民健身,建设健康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关心.[EB/OL].[2019-08-07].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19/0807/c14820-31281297.html.

[3]钟志勇.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12.

[4]水涛.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00.

[5]周天跃,蔡智忠.鞭杆舞考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7):58.

[6]许万林,曾玉华.安塞腰鼓在陕西高校的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2):34-37.

[7]郭星华,陈维.非遗传承的困境与路径选择——以土家族摆手舞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39-43.

[8]国春鼎.巴渝传统体育活态传承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7):26-27.

[9]王萍.困境中“回归”:“非遗”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4):59.

[10]国春鼎.巴渝传统体育活态传承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7):26-27.

[11]郭敏进,孙伟.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高校校园体育环境建设的影响[J].体育科技,2017(6).

作者简介

贾建军 甘肃省天水市田家炳中学教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杨 丽 任职于甘肃省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普通高中民族
普通高中
MINORITY REPORT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成语魔方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教育部要求各地防止建设大规模普通高中
农村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