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绞胎技法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2021-01-07崔玉婷焦作大学

天工 2021年10期
关键词:泥块坯体纹路

崔玉婷 焦作大学

一、绞胎技法

(一)绞胎

绞胎,又称搅胎瓷、搅花瓷、透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工艺之一。宜兴叫“绞泥”,河北也叫“彩台”。传入日本后,演变成Nerikomi,其特点是花纹不规则,风格自然,质地均匀,被誉为“瓷中君子”。由于不同浆料的收缩系数不同,成品率低。[1]

扭瓷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特殊制作工艺造成的色泽上,远远落后于其他陶瓷,所以受众一直很少。吊胎作为一种装饰技术,产生于唐代,河南巩义的黄冶窑和白河窑是最具代表性的。根据中国陶瓷史的记载,长方形枕头是晚唐至五代流行的样式。制作方法大致是先将吊胎泥切成薄片,再勾兑成型,但器皿底部一般不用吊胎泥,阴干后,四角(八角形)磨圆,背面挖个小洞,上釉,装窑,入窑1000 ℃左右烧成。巩义窑的绞胎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全绞胎,也就是说,将深、浅颜色的泥土融合在一起,重新塑造;另一种是贴面绞胎,即将两种不同颜色的胎泥绞合在一起,融合成不同质地的胎泥,然后切成薄片,用胎泥粘贴在器皿上。

(二)绞胎工艺的发展

宋代河南修武当阳峪窑胎坯陶瓷达到顶峰。元明以后,由于审美意识的提高,陶瓷装饰得到了革新和重视。蓝白色、五颜六色等相继出现,而绞胎逐渐衰落。在唐代,绞胎瓷器被涂上一层釉烧制,通过控制烧成温度和再烧成,绿坯的表面被部分玻璃化,形成了光滑的玉质质地。在现有绞胎的生产过程中,绞胎的拉拔方法相对简单,纹理效果往往达不到生产厂家的预期。作为一种绞胎陶器,其质地丰富多彩。198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健鹰教授在中国重振绞胎瓷艺术。他对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两件宋代当阳峪绞胎瓷器非常感兴趣,多次到外地求证、试生产,终于找回了这件唐代的古老艺术品。如今,陶瓷的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绞胎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创作者不再坚持功能性或艺术性,而是赋予更多的艺术性或生活背景[2]。

二、绞胎工艺流程

(一)制泥

绞胎瓷器的制作需要两种泥料:一种是彩色的,一种是白色的。首先,将泥土敲碎拍打均匀,将其敲打成为均匀的碎块,其直径不能太大,将水和泥的比例控制为2∶1,混合之后将泥浆过筛,搅拌过滤时间需要在20分钟以上,然后将泥浆放入桶中,并在阴凉处静置两天待其发酵后放置在石板上,均匀涂抹发酵后的泥浆,充分控水,待到表面出现龟裂纹路,即可放置在袋中密封保存。

(二)配色

将白泥和彩色的泥块按照不同的比例堆叠起来,经过摔打充分混合均匀。一般情况下需要制备多种颜色的泥块。例如,将白泥和红泥按照5∶3、1∶2、1∶6的比例混合,揉搓均匀,即可得到三种颜色深浅递进的泥块。

(三)揉泥

在制作陶瓷作品之前,我们必须经历泥捏的过程。揉泥有两种方法:羊头形揉泥法和菊花形揉泥法。如果黏土干了,可以用湿帆布在桌子上摩擦,取出的黏土可以放在泥巴揉捏台上,拍成长状,方便双手持握。同时握住泥的两边,双手向前推泥的中间。重复上述操作动作,不断协调力度和动作,使泥团卷起,直到黏土中的气泡被揉尽,厚度和干燥湿度均匀后,将泥团拢成锥形即可使用。

(四)绞泥

绞泥就是将颜色不同的泥块排列,将其充分粘连,之后用切割、重叠的方式增加其中的层次,一般情况下该步骤需要持续多次。

(五)拉坯

绞胎陶瓷主要采用的是双向拉坯。拉坯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将加工好的黏土放在转盘中心,盖上旋转的黏土,然后从泥浆中心点插入拇指。转盘转动时,首先将黏土拉入空心圆筒内,双手托住黏土,使黏土不偏离转盘中心。

(六)修坯

拉成椭圆形后,根据艺术品的具体设计,选择合适的形状,将陶瓷拉到自己满意的形状。

(七)阴干

待到陶瓷整体上成型之后,基本意味着瓷器塑性和设计完成,在这之后,用剪刀手将陶瓷从转盘上取下。刚成型的陶瓷需要静置,直到坯体干燥固化 ,固化之后,用挫具将陶瓷表面的多余泥土刮干净,并用刻刀划上设计好的纹路,经过精细调整之后保证陶瓷艺术的精美感。绞胎陶瓷的阴干大约在20天。

(八)烧制

检查瓷器是否有损坏,将其放置到烧制炉中,控制温度在1300℃,烧制12小时到15小时即可。烧制完成之后,佩戴手套将绞胎瓷器摩擦去除表面的不平之处[3]。

三、绞胎技法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创新

(一)泥团混合,打造内外不同的视觉观感

在实际的绞胎技法中,最简单的操作就是将不同的泥团进行折叠,然后拉坯成型,这样一来就可以采用两到三种颜色的泥团,让整体的设计更具独特性。以两种颜色泥团混合来说,拉坯的时候外部会显示一种色彩,内部会显示一种颜色,非常独特。如果采取多种颜色混合,那么外部显示最外层的颜色居多,内部主要显示最上层的泥团颜色,并有一些颜色的堆叠,每一种绞胎设计都是独一无二的。利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展现一些纹路感。需要注意的是,三种颜色的泥块拼出的图案更加规则,会产生自下而上的螺旋图案。如果开始简单地揉捏三种泥,用菊花形揉泥法揉十次以上,就会得到一种看似混乱的细密质感。如果揉捏次数超过20次,纹理更不清晰,但是更细密,需要根据实际设计的具体需求进行加工。

(二)贴泥条或注浆,打造多样的陶瓷纹理

在实际的绞胎技术应用中,要灵活运用贴泥拉坯的技巧。比较常见的坯体的设计上,很多坯体内部是圆润的,只有一个颜色,而外部却有很多种颜色,这种方式主要是采用贴泥条的方式制作的。整理好坯体,确定好拉坯的中心位置,在坯体周围贴合颜色鲜明的泥条,这些泥条的排列需要按照具体的设计要求放置,但是为了避免对陶瓷内部产生颜色的影响,一般都是少量贴合,贴合紧密之后,将坯体按照正常流程拉伸,即可出现多元且不规则的纹理。主要的坯体还是要根据具体的设计来选择,一般以素色坯体为佳。注浆技术可以使内外坯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边缘也相对柔和。不同颜色的泥巴融合在一起会形成新的颜色。但是这种技术也有一些缺点,就是没有办法完全控制泥浆的流动,或者先用一种颜色的泥浆束进行注浆,稍经干燥成型后再用另一种颜色的泥浆进行浇筑,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达到所需的层数。以这种方式成型后,往往需要切割以显示颜色层[4]。

(三)巧用修坯工具,显现绞胎纹路

如果在成坯之后,发现绞胎的纹路不明显,或者是绞胎的纹路过于单调,可以利用修坯工具将这些纹路进行修饰和处理。第一种处理办法:与纹路走向呈90°的方向,用刮刀轻轻刮下;第二种处理办法:如果坯体本身颜色比较杂乱,可以用跳刀装饰纹路,让作品更具韵律感。

(四)用好模具,设计规律感更强的陶瓷

如果是要选择规模化生产的瓷器,采用模具生产非常简便。在实际的绞胎技术应用中,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泥片,利用排列组合的方式叠加并拼合,这样生产比较迅速。泥片的厚度在1.5cm左右,保证整体的胎土是足够的,且能满足整体的制坯需要,拼接之后将模具多余的部分剪切下来,修整陶瓷的边角,也能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总之,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陶瓷设计需求和艺术理念,优化整体的设计构思,然后利用以上技术,找到陶瓷艺术设计中的线索,设计出优秀、独特的陶瓷作品。为了提升整体的设计效果,应当多学习多研究,对绞泥技法的应用进行独到的分析,才能打造风格迥异的纹样表现效果。

猜你喜欢

泥块坯体纹路
人脑拥有独特的纹路
花泥块扦插三角梅
凝胶注模成型制备TiB2-C复合多孔坯体的研究
一种陶瓷板的制造方法及陶瓷板
对《建设用砂》中泥块含量的意见
指 印
浅析超厚仿古砖在辊道窑干燥过程控制的注意事项
蝴蝶飞飞
陶瓷坯体预干燥方法
墓志铭(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