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伦理学》教学全过程探析

2021-01-07李秀艳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伦理学价值观道德

李秀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伦理学》教学全过程探析

李秀艳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伦理学》的教学全过程,任课教师应遵循逻辑性、系统性的原则,善于揭批错误思潮,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创新教学方法唤醒学生的主体自觉。利用网络阵地及其他各种一切有利要素,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并力促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伦理学;教材体系;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1]《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学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肩负着实施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使命。因此,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立德树人使命,不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地贯穿于《伦理学》的教学全过程,还应多措并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教师应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刻了解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增强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使命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以美国为首的新保守主义集“民主主义”“种族主义”“国家主义”于一体,主张在全球推行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对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异质文明进行遏制打压,并力图通过网络、书籍、电影、电视等进行文化渗透,鼓吹普世价值。一些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全力攻击中国共产党,妄图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分开,把爱国和爱党分开,以瓦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搞垮中国。从国内来看,多元价值观念相互激荡,外来与本土、传统与现代乃至后现代价值观相互交织,主流价值观被遮蔽和消解。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教师要“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2],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2],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伦理学》教学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

教师应深刻理解《伦理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我们所讲授的伦理学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结合我国历史和现实,在批判借鉴西方和前苏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探究道德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提出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原则的道德规范体系,告诉人们“应当如何”,旨在培养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并不断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3]。“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对个人的道德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对个人的道德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个人的道德要求。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伦理学所要探究的全部内容”[4]。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伦理学》教学全过程,是《伦理学》课的应有之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伦理学》教学全过程,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的知识体系,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材的契合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教材体系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阐释。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伦理学》的教学内容,不能是碎片化的,而应该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伦理学》教材的知识体系,在总体上有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伦理学》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导论到第四章,主要是关于伦理学和道德的基本理论概述;第八章到第十一章,主要是关于道德教育、道德修养、道德评价和道德品质等的知识;第五、六、七、十二章,主要是关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知识。这就需要根据这三个部分的内容,遵循逻辑性、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地将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基本内涵、当代要求以及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原因等问题贯穿教学内容之中,并在各个部分侧重不同的内容进行深入阐释。

第一部分,结合中西方伦理思想传统,分析核心价值观与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5],我们只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是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首先,坚持历史性原则。结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母体之中;其次,坚持比较分析原则。从中西对比的视角,让学生理解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孕育于西方文化母体之中,是与西方的社会历史背景相契合的,而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结合中西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制度进行分析。从经济基础来看,中国传统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生产需要人与人之间团结协作,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因此,群体利益至上、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但是,西方自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海上贸易,商品交易本身就意味着平等地与他人竞争,与此同时,西方人还需要与变幻莫测的海洋做斗争以求得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崇尚个体的作用和价值、崇尚斗争哲学就成为西方文化的特征。也正是在这种文化观念的影响下,西方人不仅对其他民族开战,而且对自然开战,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生态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西方价值观带有西方文化的色彩,如果硬要将其移植过来,只能导致水土不服的弊病。通过对比分析,学生也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和谐价值观,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的重要启示意义,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部分,关于道德品质形成问题的相关知识,从理论层面上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并不密切。但不能因此就忽略这部分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而应从《伦理学》的教学全过程着眼,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知识点,并遵循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榜样事迹,渗透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认知,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情感。以道德教育这一章为例,讲授“道德教育实施的榜样示范”时,可以在讲述道德榜样事迹的基础上,分析道德榜样身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哪些方面,并激励大学生向道德榜样学习。

第三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最为紧密。在这部分的讲授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主义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以及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之中,并升华到学理性的高度,不仅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而且深刻理解“为何应当”。《伦理学》教学不能仅仅是道德规范的训导,还要对这些道德规范进行深入的学理性分析,为大学生遵守这些规范提供充足的道德理由。只有提供了打动人心的道德理由,道德要求才能转化为动机效应,从而促使大学生谋求有效的行动方案。

坚持历史性原则和与时俱进原则,阐明我国社会发展变迁对道德的影响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要求。以“第五章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为例,20世纪90年代罗国杰先生主编的《伦理学》教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集体主义确定为社会社主义的基本道德原则,强调集体利益至上,这不仅符合我国重视群体价值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且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2012版教育部指定的《伦理学》教材中,公正原则、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成为集体主义原则的重要补充。这种补充是必要的、有益的。因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长,人们的个体意识、权利意识逐渐增强;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的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因而,为了平等地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权利,公平地分配社会的共同利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将公正原则与人道主义原则纳入到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中。这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转化过程。因此,在伦理学教学中,如何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形成价值认同和理论自觉、行动自觉,是教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1. 揭批错误思潮,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而导致的就业、教育、医疗等与大学生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难免会给大学生造成困扰。同时,西方错误思潮和错误价值观难免会对大学生造成冲击。因此,《伦理学》课中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诉求和期盼,找准学生思想中的困惑点,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阐明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通过发展必将得以解决的问题。同时,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详实的数据材料,剖析错误思潮的本质和危害,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步性、人民性和真实性,认识到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在多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中进行鉴别和选择,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以“爱国”为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因此,爱国绝不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截然分开,“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6]。

2. 创新教学方法,唤醒学生的主体自觉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靠其内心的认同及实践的自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伦理学》教学全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主流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念。采用主题研讨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平等对话,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探索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不是灌输给学生一个现成的权威理论。以教材第五章第三节社会主义公正原则为例,首先要确定议题“公正就是保护个人权利”,然后再一步一步地深入提问:个人财产是如何来的?国家是否有权利对其进行再分配?如果一味强调保护个人权利,是不是会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社会主义的公正原则意味着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但是,公正同时要求国家对财富进行再分配,以救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教师还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通过选择经典案例、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教师可以结合中国人民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鲜活事例,分析其中展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故事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还可以借鉴西方的思想实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可以利用有轨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及其变体①,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杀死1人,救活5人,从而让学生思考正义、平等的内涵,让学生明白正义、平等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保护生命,是人的生命的平等,进而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友善的基本要求,就是不伤害他人,尊重他人。上述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相关的阅读书目和思考题,在课堂讨论中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避免跑题。总结理论要点,补充学生的疏漏之处,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与科学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还需要教师利用好网络阵地,根据网络信息传播的非线性化和碎片化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短文、博文、评论等形式呈现给学生,注重其生动性和趣味性。利用各种媒体、各种形式,“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7],让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因素正向发力、同频共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并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①有轨电车难题是英国哲学家、当代美德伦理学家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提出的:假设一辆电车正高速行驶,刹车突然失灵。前方是道路岔口,左边铁轨上被帮着五个工人,右边轨道上只有一名工人。如果按照原定路线,必将撞死左边轨道上的五个工人。如果转动方向,你将撞死右边轨道上的一名工人。作为司机,你会如何选择?变体之一:如果列车上的司机睡着了,你作为旁观者,正好可以拉动轨道边上的拉杆,改变电车的方向,你是否会选择杀一救五?变体之二:即天桥难题,电车高速运行,刹车失灵,但是,前方没有岔道,只有一条轨道,上面绑着五个工人。一座天桥处于电车和这五个工人之间,你和一位陌生的大胖子站在天桥上,如果把他推下去,电车撞到胖子,就会停下来,从而拯救5个人,但是胖子会被撞死。你是否会选择杀一救五?变体之三:有五位病人,急需器官移植。恰巧来了一个身体健康的年轻人,主动要求捐献器官,且符合移植条件。如果你是医生,是否可以牺牲这个年轻人,救活五个人?

[1] 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1).

[2]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 2019-3-19(1).

[3]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2).

[4] 王如.长风破浪正当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中国教育报,2014-9- 1(7).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71.

[6]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5-1(2).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8:165.

Studies on Mak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Impenetrat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Ethics Teaching

LI Xiu-yan

(School of Marxism,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In order to mak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impenetrate the whole process of ethics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follow the logic and systematic principles, be good at exposing and criticizing wrong thoughts, clarify students’ wrong understanding,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awaken student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make sure that the relevant contents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to be seen through the textbook system of ethics and convey them to their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teachers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 internet and all other favorable element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urge them to actively apply the values to their actual lives.

core socialist values; ethics;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content of courses

B829

A

1009-9115(2021)02-0146-04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2.028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改革项目(JGYB01218013)

2020-12-07

2020-12-31

李秀艳(1974-),女,河北玉田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学。

(责任编辑、校对:郭海莉)

猜你喜欢

伦理学价值观道德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