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非遗建筑建造技艺及特征研究

2021-01-07贺甜甜榆林学院艺术学院

天工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绥德木雕陕北

贺甜甜 榆林学院艺术学院

一、陕北非遗建筑建造技艺的传承方式

现阶段非遗建筑建造技艺需要从新农村的整体格局和层次出发,在满足基本的审美价值与功能的前提下,找到非遗建筑建造技艺融入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活态传承非遗建筑建造技艺。

首先,在充分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提出以陕北非遗建筑建造技艺为主导的新农村风貌规划与设计的策略,通过对当地非遗资源的充分挖掘、利用及对策略的实施总结,以期完成陕北非遗建筑建造技艺谱系的研究。

其次,促进非遗建筑建造技艺的创新性和创造性转换,将其从单纯的文化载体变成切切实实可以转换成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应有之义,也是新农村特色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最后,非遗建筑建造技艺要兼具文化承载和产品转换的双重功能,并非只停留在文化层面,而是可以切实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陕北非遗建筑建造技艺具有浓厚的文化属性,研究梳理其建构搭接方式,并提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可行性建造方式,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思考。

二、陕北非遗建筑建造技艺之绥德石雕

绥德石雕于2014年被收录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绥德石雕作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采用了圆雕、浮雕、镂空、阴刻、阳刻、线刻等手法,既具地方性又具民族性,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绥德石魂广场,既是绥德黄土文化风情园主入口,也是绥德的标识。广场景观建筑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涵,以纯天然石材为建材,应用绥德传统石雕技艺,结合现代审美、思维设计,形成集自然、人文、建筑为一体的中华石狮文化艺术露天博物馆和当代石刻博览园,成为颇具乡土人文特色的公共艺术景观。

三、陕北非遗建筑建造技艺之佳县木雕

中国传统木雕分为东阳木雕、黄杨木雕、潮州木雕、龙眼木雕,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而佳县木雕技艺则总结了它们的技法,在明清时期,随着寺庙和宫殿的大力建造,在榆林地区迅速流传开来。起初主要是为庙宇雕刻牌匾、神龛、门窗等,后逐步发展为雕刻各类建筑物的装饰品,以及备受人们喜爱的工艺品。

如今的佳县白云山道观,被称为雕刻艺术的宝库。在寺庙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装饰上。在建筑架梁、梁托、檐条、楼层拦板、华板、栏杆等处,雕花撰朵,富丽繁华。大凡窗子下方、天井四周上方栏板、檐条,采用浮雕较多;在梁托、斗拱、雀替以至月梁上使用圆雕较多。这些作品大多是镂雕和浮雕结合,深浮雕与浅浮雕相穿连,表现有情有景、妙趣横生而又回味无穷的画面,因此颇具地方特色,艺术个性也非常突出。

四、陕北非遗建筑建造技艺之榆阳区柳笆庵子

柳笆庵子的建造材料和样式是从蒙古包中获得的灵感,结合榆林北部风沙草滩区居民农耕定居的生活特点,通过实践中的不断创新,最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柳笆庵子建造工艺。目前相关研究资料仅有2006年陕西师范大学的郭平若与刘祥秀教授在考察陕北长城外农村聚落时,对其有过较为翔实的描述,但是关于其建造技艺的现状和发展没有深入分析。

从古代原始初民的“穴居野处”开始,窑洞一直为黄土高原上人们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而柳笆庵子作为陕北民居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有着悠久的历史。柳笆庵子省工、省钱、顶轻、防震、保暖性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除了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建造富有时代感的建筑之外,在全球资源匮乏、能源日益紧张和城市面貌相同的情况下,在榆林地区发展节能生态的新式柳笆庵子和窑洞是必要的,要保护本地地域文化和生活习俗,吸收其保护环境和节能生态的优点。

五、陕北非遗建筑建造技艺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居住需求,不仅在建筑形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开间小、采光差、通风差等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居住舒适度。因此,要想将传统的建筑继续作为陕北地区新农村的建筑形式,就必须对传统的建筑技艺进行改良。以非遗建筑建造技艺视角考察建筑结构原型,继而以柳笆庵子等建筑为例,从结构形态、空间设计等方面系统解析建筑结构,提出针对传统技艺的转换思路与设计方法;同时研究非遗建筑建造技艺模块化体系发展的可能性,为陕北新农村的设计提供参照。传统建筑分类复杂、样式多,需要收集的数据庞大,且存留下的建筑多数损坏严重,这为整理与保存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借鉴谱系识别法,利用谱系分类有条理地对传统建筑进行整理、还原及存储。

六、陕北非遗建筑建造技艺的创新发展

第一,从格局和视野上,尝试超越过去简单地以“黄土高原”“窑洞”统而述之的陕北印象,强调对陕北文化的基本把握和对非遗建筑建造技艺的全面描述,通过更有说服力的理论阐释陕北非遗建筑建造技艺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第二,在研究思路上,将新农村建筑地域特色发展方向探析与民族地域建筑建造技艺创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技术发展结合起来,将建筑建造技艺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与实用价值结合起来,注重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潜力。

第三,以非遗建筑建造技艺为切入点,改变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和民族分界下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的研究方法,将研究着眼于地域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动态影响之中,拓展建造技艺研究的内涵和深度,对于完整保护陕北非遗建筑建造技艺具有积极意义。

七、总结

目前在国家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需求可以看作本课题理论架构建设的基础。已有研究对非遗建筑建造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推动有限,非遗建筑建造技艺研究应当从国家乡村振兴的视角重新审视,结合地域性民居建筑保护体系建设,同时探索高品质、低成本地建设好新农村民居建筑的策略。本文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结合新农村建设,探索最大限度地实现地域性建筑保护的创新模式和对策。调查分析陕北非遗建筑建造技艺的传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陕北非遗建筑建造技艺的多方面比较和深入挖掘,横向上完善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纵向上深层揭示非遗建筑建造技艺的变迁及其影响,以弥补该领域研究的不足或空白。其次,挖掘陕北非遗建筑建造技艺的理论体系和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补充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理论研究。在实际应用方面,面对当前陕北非遗建筑建造技艺传承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研究策略,将技艺变成可视化、可留存的资料档案。最后,借助高校和非遗传承人开展产教合作的良好契机,对相关的非遗建筑建造技艺进行数据调研,总结非遗建筑建造技艺传承中的经验和不足,探索非遗建筑建造技艺的创新发展对策,以适应地域文化和居住功能的实际需要。

猜你喜欢

绥德木雕陕北
绥德站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七十年成果丰硕
绥德怎不名天下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刘文西陕北过大年
党建地图·陕北
台湾女硕士在陕北乡下写生的那三年
木雕鱼
木雕创作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