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品牌化视角下的湘西竹编传承人口述史档案拓展应用研究
——以湘西竹编为例

2021-01-07左迎颖贺雯雪

天工 2021年10期
关键词:篾匠竹编湘西

左迎颖 贺雯雪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

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研究体系逐渐完善,目前此类研究集中在四个方面:传承人口述史理论与方法论研究、非遗口述史的田野实践研究、非遗口述史的档案化管理和非遗口述史料的延展性研究。对口述史档案进行开发利用是延展性研究中的创新方向,要基于非遗史料的抢救性记录和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现实需要,对口述史档案进行系统开发和推广运营。

一、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档案的开发利用情况

目前,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档案记录、整理活动一般由高校研究组织、档案馆、图书馆等科研机构作为实施主体,以科研费用为项目经费,研究团队与非遗传承群体、非遗管理部门对接,通过田野调查、座谈、访谈的方式,收集、整理各类图、文、音频、视频影像等资料,最终研究成果以论文、著作、研究报告和数字档案呈现。由于研究经费有限、档案资料未实现全面信息化共享、社会资源参与有限等原因,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档案整体开发利用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书籍未得到商业化运营,受众单一

非遗口述史档案书籍多由科研单位直属出版社编辑出版,此类出版社缺乏书籍设计团队,口述史档案书籍外观装帧设计普遍偏传统,且缺乏一定的美感。档案文本内容方面一般以“对话型”“叙研型”为主要表述方式。出版单位设计能力和投入的精力有限,不能基于内容逐页进行可视化设计展现。其次,书籍缺少商业化推广策略,购买档案书籍的群体主要为文化专业领域学者,作为科研之用,或者作为高校辅助教材订购给特定专业学生。目前,口述档案书籍主要在研究领域流通,没有建立开放的营销推广渠道,口述史档案书籍出版量和销售量有限,未能充分发挥普及非遗文化的作用。

(二)图文资料多作为专业机构宣传非遗项目的基础材料

论文、研究报告类成果在专业平台与科研人员共享的同时,原始文本档案资料在博物馆、非遗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作为宣传、介绍非遗项目的史料素材,经过整理和提炼,以宣传栏、展板等传统平面载体展示部分的文本和图片信息,视频、音频史料使用率较低,同时,文化场所的可利用空间有限,无法呈现完整的口述史档案内容。

(三)数字档案使用封闭,没有开展系统性创新推广

各项目的口述史数字档案采集完毕后,由研究团队储存,信息使用较为封闭。部分数字档案通过采集、编辑,在专业研究机构的自媒体平台公开发布。受制于内容和推广渠道专业性、研究性的特点,大众对其内容关注度低,未能形成大范围的信息分享。在当下新媒体数字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亟须拓展非遗口述史档案的共享信息渠道,从多维度感官出发创新数字档案的推广和展示形态。

二、湘西竹编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档案的特点

竹编技艺历史久远,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湖南湘西竹编于2008年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遗产,是湘西土家族的手工技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湘西竹编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1985年到2010年间,由于塑料制品的出现,导致竹编产业萧条,年轻人外出打工,不愿意传承手艺。目前,传承地区主要集中在湘西自治州保靖县比耳镇、永顺县芙蓉镇和凤凰古城。各代表性传承人以农村合作社、传习所、传统手作店铺等形式传承项目。自2017年6月开始,笔者与所在的研究团队针对湘西竹编代表性传承人、主要传承村落、所在地政府、地区非遗管理单位负责人开展口述史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开展文化创新研究。

(一)传承过程创造了特有的篾匠行话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保靖比耳镇形成了“家家会竹编,户户是篾匠”的盛况。作为群体生计,男丁结伴走出村落,挑着担子,装着篾刀、挂刀、匀刀、扁子(编织用的板子,用于定型编织好的篾条),还有一些生活工具,徒步前往吉首、怀化、炎陵以及周边的镇制作竹编,这一工种统称为“篾匠”。篾匠在外做工时,到顾客家做“上门功夫”,吃、住都在主人家里,按照要求和时间制作产品。在外出谋生过程中,篾匠形成了特有的行话,如开工为“开把子”,睡觉为“平了”。一些主人家大方,搞肉、杀鸡招待篾工,篾工称之为“开福了”(搞肉吃)等。除此以外,篾匠也编一些歌谣,如“后土坎,前土河,田土尽是烂岩颗,做个篾匠糊生活”。

(二)传承群体地域归属感强

湘西竹编的传承群体对家乡有深厚的依赖感,这也符合湘西人的文化特征。20世纪,结伴外出谋生的篾匠最远只到达临近湘西的四川秀山,只要赚到了钱就返家。当下,各传承人通过学习、培训,学习其他地区的竹编、藤编等技艺,不断精进技术,在家族传承以及带领周边老百姓获得收益的同时,期待能创新湘西竹编文化,以在竹编行业里形成更大的竞争力。

(三)现有传承体系出现断层

湘西竹编现有传承人体系50余人,按年龄分成三类:68岁以上、45岁——55岁及45岁以下,男性群体占绝大多数。68岁以上群体,幼时耳濡目染,跟着家族长辈、邻里学习竹编,并作为青年时的谋生手段,主要编织簸箕、箩筐、席子等日用竹编产品。45岁——55岁群体,通过家族长辈亲手教授,从竹子原材料处理到加工篾条以及各个类型的竹编编织,都十分熟练,目前主要制作、销售湘西民族手工艺产品,如小背篓、果篮、簸箕等。45岁以下群体,多是在合作社工作的留守妇女,边学习技艺赚生活费,边操持家务,只会编织,年轻男性不再愿意主动学习手艺。年轻的90后传承人目前仅有两位。

三、湘西竹编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档案开发利用的策略

湘西竹编的文化发展形成“群体生计——区域文化产业——区域文化品牌”的路径。当下,各传承人在政府的帮助下,创建合作社、传习所等文化传承基地,在推动群体式传承的同时,努力打造非遗个体品牌,在经济上自我“造血”。非遗品牌是基于非遗文化形成或衍生的可供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并以非遗项目作为企业核心文化和资产的商业品牌。非遗传承人是非遗品牌的核心要素,传承人口述史档案是非遗品牌的重要文化资产,因此,要对传承人口述史档案进行系统、整体性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第一,可以建立满足消费者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品牌价值体系,形成具有识别性的非遗品牌核心理念,推动非遗项目的商业价值转化,解决传承人的后顾之忧。第二,口述史档案为非遗品牌的推广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内容营销素材,对非遗特征、传承历史、学徒故事等内容进行分类管理,创新内容推广形态,通过多媒体平台,向公众多维度地呈现非遗文化特征,能够提高非遗项目和品牌知名度。针对湘西竹编口述史档案,可实施以下开发策略。

(一)以竹艺为元素,设计口述史档案书籍

在口述史档案书籍的书名、封面和封底、书签带等外在识别装帧部分融入平面编织元素。书名方面,提炼湘西竹编手工艺者质朴、勤劳、诚恳、低调的学艺精神,以“艺不谈艺”为书名,设计竹篾体,将竹编编织与纸张结合设计封面。书签带的尾部与湘西特色竹编球捆绑,在书籍的第一视觉形象上体现湘西竹编元素。书籍内容方面,扉页部分以年代为主线,对各个年代的传承方式、器物类型、技艺特征等信息进行整合设计,形成信息图,方便受众直观地了解特色文化。书籍推广渠道方面,一是通过传承人参与各类非遗展、文创展,针对专业群体进行线下实体推广宣传、销售,在合作社、传习所、店铺内设置专区,配以书籍海报和档案影像宣传推广。二是创新几款新竹编产品,与书籍捆绑推广,设计竹编纹样的整合包装,打造成精装版口述史档案书籍,针对重点客户进行深度推广。

(二)搭建非遗项目和品牌自媒体平台,系统推广传承故事

将口述史档案中的文化要点与非遗组织经营理念结合,提炼品牌核心价值,通过打造非遗个体品牌,进而提升湘西竹编项目的整体文化形象。自媒体是当下任何企业品牌的基础宣传平台,研究团队应指导企业搭建微博、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将口述史档案的音频、视频资料相应生成二维码图片,在文本书籍中置入,吸引读者扫描,并引流至自媒体平台。非遗传承人是非遗品牌的最佳代言人,提炼其传承中的趣味故事,设计成海报、插画等,以生动的形象展示项目风貌。拍摄品牌形象宣传片、纪录片、短视频以及微电影等,在自媒体平台多维度呈现。

(三)梳理技艺要点,创新产品和服务

产品和服务是品牌的基础,要梳理口述史档案的各类编织技艺作为开发产品和服务的依据。针对传统物品,在收集旧物、拍照记录、还原制作技艺的同时,要甄选与现代生活联系紧密、体现基础技艺的传统产品,开发成符合年轻消费者的DIY产品,将口述史档案中的视频内容开发成教学资料,推广、共享基础编织技艺。在民族特色手工艺产品方面,对每一个器物的制作方法进行梳理,形成广告文案,并设计于包装上,提高产品溢价空间。对现代创新的日用产品,详尽记录非遗传承人的编织过程,通过品牌旗舰店、微店,以首页专题或专区进行深度传播,着重传递非遗文化内涵,改变消费者认为竹编产品廉价的想法。对于顾客定制型产品,将口述史档案要点做成文化宣传册,随产品配送,在客户心中塑造专业的品牌形象,提高忠诚度。同时,在产品创新方面,还可与其他湘西非遗品牌项目结合,如黄金茶、苗画等,实现跨界合作,将不同非遗项目口述史档案内容相结合,制作成产品手册,形成协同效应。

(四)设计新媒体互动游戏,传递特有文化

对传承群体创造的各类趣味行话,依托湘西方言和音频素材,以互动趣味问答的形式向公众传播湘西竹编特有的“上门功夫”文化。网页中设置口述史书籍购买链接,吸引消费者点击,引发消费者对非遗文化的深入关注。

(五)在传习所内搭建口述史档案数字多媒体空间

针对大师工作室、合作社、研习所等现有的传承空间,在保证其“原生态”运营的基础上,对已有的展厅进行改造和设计,赋予竹编博物馆、史料馆和展览馆的功能,打造成湘西竹编专属展示空间。运用AR、VR等数字媒体技术,还原口述史档案内容,对村落20世纪群体性传承活动进行数字影像还原,结合调研过程中拍摄的各类数字影像作品、收集的各类旧时竹编器物,设计视听多维感官影片,辅以各类创新竹编作品和装置设计,打造虚实空间,向参观者传播村落历史文化。

四、结语

科学、规范、完整地记录传承人及相关人员档案内容,保证档案的原真性是开发利用口述史档案的基础。研究团队需整合艺术学、新闻传播学、设计学、营销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对非遗项目本身的可开发性做出客观判断,进而根据非遗品牌化的实践创新规律,结合受众对非遗项目的认知情况、非遗产品的消费需求以及非遗项目特有的文化价值,制订系统、有效的开发推广策略。在打造非遗品牌的过程中,发挥口述史档案普及文化的功能和价值,通过多维度信息传播媒介,生动、形象地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度,进而提高非遗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非遗传承人在持续创新非遗文化、打造非遗品牌的同时,吸引公众共同参与非遗的活态传承和推广,才能切实推动非遗在新时期的发展。

猜你喜欢

篾匠竹编湘西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竹编艺人
东篾匠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湘西剿匪:七十年前的历史风云
篾匠父亲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篾匠的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