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然”逻辑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2021-01-07张秋璐

铜陵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责任感责任大学生

张秋璐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1]。作为优秀青年群体中的主体,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不仅关系其自身成长,也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指出,“努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2],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所谓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成员对他人、集体、国家所承担职责的态度”[2]。相应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指大学生对他人、集体、国家等主体的责任与情感体验。其中,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是其核心主旨。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引导他们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重要途径。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

一、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然逻辑

大学生是优秀青年的代表,是推动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促进他们成长成才,加快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步伐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新人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学生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有关方面需动员大学生“把报国之志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将大学生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既是基于高校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客观反映[5]。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每个国民的参与和奉献,作为掌握先进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国民群体,大学生理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投入到这一伟大事业中去。积极提升自身素质,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可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塑造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

(二)形塑大学生公民身份不可或缺的进路

作为一个特殊的公民群体,大学生的公民身份需要经历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场域的建构才能逐渐完整起来。在校学习期间,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处于形塑期,高校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对于他们公民身份的建构十分重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职责的重要体现,从整个世界来看,绝大多数国家对高校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培养能担负一定社会责任的公民。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曾提出,教育应以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为目标。所谓“有用的国家公民”,就是了解自身社会责任、具备一定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具体到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目的则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即新时代的公民。

(三)助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推手

大学生能否全面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责任感的水平及社会责任的担当。新时代的大学生主体意识大多较强,精神需求也更加复杂。培育其社会责任感,督促其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助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引导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另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既能帮助大学生坚定学习信心,还能使他们的综合素质与素养得到提升,且能督促他们自觉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6]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只有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才能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实然状态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在家庭、高校等主体的协同培育下,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水平整体较高,但也有一些学生知行不一、逃避责任、推诿责任,对他人、集体以及国家的责任感不强。

(一)他人责任感淡化

大学生需要与他人进行交往和合作,否则个人的成长成才将无从谈起。而要与他人愉快地交往和合作,就需对他人负责。大学生在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及陌生人交往时,既要注重个人利益,也要尊重他人利益,对他人负责。有不少新闻报道反映,许多大学生往往只考虑自己,很少考虑家人、同学、朋友的感受。假期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既不关心父母,也不主动承担家务;在校期间,因生活琐事而与同学、室友起争执,甚至为了一己私利而对朝夕相处的同学栽赃陷害。另外,许多大学生面对陌生人的求助,往往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生怕给自己带来什么麻烦。

(二)集体责任感弱化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要想得以很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身处集体之中,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样如此。相应地,他们应具有一定的集体责任感。所谓集体责任感,是指个体对所属集体组织应承担责任和义务的自律、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表现为对其所归属社会组织集体事务及个体组织相互关系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表现[7]。对新时代大学生而言,集体责任感可以在学校、学院和班级所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得以充分呈现。现在的大学生多为“00”后,自我意识较强,不少人不能正确地看待集体利益,集体责任感较差。在集体面临危机时,不愿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还有些大学生将特立独行视为个性,丝毫不考虑集体的利益,既不愿为班级的发展出谋划策,也不尊重班级中其他同学的付出。

(三)国家责任感不足

国家责任感是“个体对国家、民族发展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自律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民族发展上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7]。对新时代大学生而言,热爱祖国、忠诚国家、为国奉献是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可是,受拜金主义、娱乐庸俗化、奢靡享乐等社会负面风气的影响,少数大学生将尽可能获得更多的财富,享受奢华生活视为学习的终极目标,而不是将其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平时对国家大事、时政新闻不闻不问,仅沉迷于个人生活与利益小圈子,对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漠不关心。

三、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本然追寻

部分大学生之所以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与家庭、高校、社会及个人等密切相关。

(一)家庭的社会责任教育弱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8]家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受影响最直接且时间最长的场所,是他们社会责任感养成的第一场域。部分家庭在责任感教育上有弱化趋向,影响大学生子女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首先,“望子成龙”和应试教育的双重驱动下,有些父母仅重智育,轻视德育,只强调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他们道德品质的培养,导致子女的社会责任意识“先天性”缺失。其次,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子女。新时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部分家长将尽可能满足子女的要求视为爱的体现,而不论要求是否合理。最后,有些父母的教育方式言行不一。父母是大学生子女的启蒙老师,是他们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如果父母口头上认同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等主流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具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却过于功利,或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教育子女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视角来处理一切问题。久而久之,成长于这些家庭的大学生往往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二)高校的社会责任教育有效性与针对性不足

高校期间是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发展的关键阶段,高校社会责任教育的成效直接影响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强弱。部分高校由于专业师资缺乏、配套措施缺位等原因,导致社会责任教育存在一些偏差与不足。首先,缺乏足够的师资。在许多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构成了社会责任教育的主体力量。面对数量巨大的学生群体,要将社会责任教育夯实做精,现有的辅导员数量明显不足。同时,思政课教师既要对全校学生开展思政教育,还要面对科研考核和职称晋升的压力,很难全身心地去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其次,社会责任教育方式单一。多数高校仍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很难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且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不能使他们“内化于心、外化为行”。最后,部分高校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只关心他们的就业率,对他们的社会责任教育不够重视。

(三)大学生个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存在盲区

除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影响外,部分大学生因个人角色定位不清、心理素质脆弱、社会阅历不深,导致担当社会责任的主体意识不足。首先,个人角色定位不清,致使部分大学生忽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受市场经济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加注重追求和实现个人的价值,忽视甚至不愿承担与自身角色相对应的社会责任。加上就业压力严峻,许多大学生忙于各种资格考试,很少能抽出时间来提升社会责任感。其次,心理素质脆弱,使一些大学生因为缺乏自信而对自身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存疑。大学生要想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否则,面对各种困难就会不知所措,进而逃避社会责任。最后,社会阅历不足且思辨能力有限,导致一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多数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因面临升学压力而一心学习,生活环境较为单纯,加上社会阅历不足,使一些人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中的负面问题,社会责任感因而淡化。

(四)社会环境多元化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价值观念的日益多元化,易使社会阅历浅、理性认识不足的大学生因受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而丧失社会责任感。首先,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使一些大学生滋生功利主义,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其次,西方社会的不良思潮对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产生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先进的文化、技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积极支持。同时,个人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社会的不良思想趁机混入,诱使部分价值取向不稳定的大学生凡事以我为中心,忽略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最后,部分不良传媒体为了攫取利益,利用互联网准入门槛低的特点,故意炒作明星绊闻、色情暴力等“三俗”资讯,以迎合部分群体的低级趣味和庸俗需求,导致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扭曲,不但不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甚至为了个人私利而损害社会利益。

四、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应然进路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性培育功能、高校的主阵地培育作用,增强大学生担当社会责任的主体自觉以及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努力建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一)家庭应加强大学生子女的社会责任感培养

家庭是社会责任教育的第一场域,对大学生子女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有着极大的影响。父母应深刻把握家庭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依托家庭教育的连续性、持久性、广泛性、包容性等优势,增强子女的社会责任感。首先,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家尊敬长辈、友善邻里,在外遵守公德,潜移默化中引导子女学会承担各项责任。其次,扭转“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既要重视子女学习兴趣的开发,也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最后,营造良好的家风。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会向子女传递“正能量”,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高校应发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主阵地优势

高校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阵地,理应发挥“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优势。具体而言,一是充分挥发思政课的社会责任教育功能。思政课是落实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关键课程,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认知以及提高他们的责任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9]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首先应建设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教学素养的思政课师资队伍。二要增添思政课社会责任教育的魅力。思政课教师可结合学生关注的话题和事物,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授课形式,将社会责任的意识融入思政课的内容中,让他们明白为何负责、为谁负责以及如何负责等基本问题。三要营造责任型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高校可以通过有品位、有创意、有思想、有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打造责任型校园,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悟责任、承担责任。同时,督促大学生社团成为践行社会责任的风向标。如果将社会责任意识注入社团团建以及各类活动中去,能增强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大学生需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主体自觉

主体自觉是大学生养成社会责任感、践行责任行为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应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下,从现有的责任能力出发,自觉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0]一般而言,激发大学生的主体自觉,督促他们提升社会责任感,需从以下方面推进。一是引导他们准确定位个人角色。要让大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首先得让他们清楚地认识个人的社会角色以及相应的责任。二是尊重和表彰大学生的履责行为。对那些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的大学生,社会各界应给予尊重和认可,高校应及时表彰,以发挥激励与导向作用。三是督促大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提高践行责任的能力。只有广泛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持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们才能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

(四)社会应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创造良好环境

每个大学生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有关方面应不断优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营造良好氛围。首先,党和政府可借助道德规范和社会舆论的力量,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以形成团结友爱、互相互助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积极向上的外部环境。其次,依靠大众传媒尤其是新传媒的力量,积极宣传那些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典型人物及其感人事迹。要让最美医生、最美警察、最美老师等“网红”的真实事件占据网络和新闻头条,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正能量。最后,有关社会组织要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实践场所、资金以及设备上予以支持,以增强实践活动的针对性,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逐渐养成社会责任感。

五、结语

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形塑他们公民身份不可或缺的进路,也是助力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推手。现实中,家庭的社会责任教育功能弱化、高校的社会责任教育针对性不足、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存在盲区以及社会中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他人、集体、国家缺乏责任感。因此,引导大学生养成社会责任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不过,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督促父母加强子女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也要发挥高校的社会责任教育的主阵地优势,还要增强大学生群体的主体自觉。同时,不断优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最终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责任感责任大学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期望嘱托责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