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思维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论析

2021-01-07冉光仙

铜仁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核心

冉光仙

【马克思主义理论】

科学思维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论析

冉光仙

(铜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项社会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宏大工程,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各个群体,需循着从私德、公德到大德的价值性引领,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的共同建构的路径方法来推进。高校价值观管理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大学生群体是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管理的重要对象。科学思维方法是发挥教育溢出效应的成功秘诀之一。在众多科学思维方法中,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民本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是主要的。这些科学思维方法虽然在教学与教育实践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运用,然而学术界对其进行综合性分析的较少。科学思维方法其实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它们指向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性、规律性、人文性、活力性、规范性、边界性等基本问题,并构成不可分割、相互联系、各有侧重的有机整体,这也揭示了科学思维促进价值观管理、价值观管理需要科学思维的内在实践关系。

核心价值观教育; 科学思维方法; 价值观管理;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1]。核心价值观主要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的路径,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在机关、企业、学校、军营、社区等阵地进行特色性建构。这就涉及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有许多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科学思维方法的涵养与运用,在其系列重要讲话和丰富实践中,无不闪耀着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民本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等科学思维的光辉,他反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其实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科学思维促进价值观管理,价值观管理需要科学思维。大学生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群体,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中”[2]331。本文从习近平所提出和强调的诸多思维方式中,选择从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密切相关的战略、辩证、创新、民本、法治、底线六种科学思维角度,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问题作些探讨。

一、战略思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性

战略思维,强调从根本、全局、长远上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客观思考和处理问题,体现了一种全局观、整体观和敏锐的洞察力、预见性。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关系着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系着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关系着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现代化,其战略意义及作用不言而喻。

(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在立德树人

从历史发展看,一个既没有精神追求又没有价值标准的国家和民族,注定是可悲、可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客观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它“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3] 168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在推动民族伟大复兴中至关重要,其道德素质更是基础性、决定性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核心就是“立德树人”。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培育时代新人,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的群体,要按照“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要求,用理论凝聚人心、用精神鼓舞人心、用文化滋养人心,消除思想文化上的痼疾,从“差等之爱”走向“平等仁爱”,从“爱民观”转变到“群众观”[4],从而与当代中国发展同步。

(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严明公私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频发、社会思潮相袭,西方后现代文化传入,大众文化勃兴,社会群体中出现信仰、信念、价值、责任等的缺失,这在部分青年大学生身上较为突出。我们不仅要在战略上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而且在战术上又要加强教育引导,从而使大学生的私德、公德和大德受到滋养。立大德,就是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既明大德、又守公德、也严私德,做好小事、管好小节。严明公私道德的重要价值意义在于:首先“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其次要“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归结起来,只有德备之后,“其才方能用得其所”[3]173。因此,道德对大学生社会化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意义,大学生教育又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基于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的构建,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科学知识教育和德性德行培育。

(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保障在制度治理

“公正即和谐”(柏拉图)。良善制度能够保障公平正义,促进个人素质能力与社会规则的和谐,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取所值的基本条件,既增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发展又满足个人需求实现个人价值。从注重教育转向教育与制度建设并重,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实践的一大突破。制度建设有多种形式,比如成文范本式的规章、公约、民约、守则,以及辅助性的礼仪、庆典、公祭等活动。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是制度规范的公正制定与有效施行。通过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的培育路径,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5]356的文明新风尚。比如高校贫困生资助是一项积极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秉持公平正义原则,较大改善了利益关系的某些失衡状况,但存在受资助学生的诚信度不高等问题,须进一步寻求德治与法治兼具的制度化路径。缺乏制度有效保障的一切教育都可能落空、化无,高校制度治理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有效性提高的关键,需要从战略层面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作进一步建构。

二、辩证思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规律性

辩证思维,主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对事物的现状、存在问题和矛盾进行分析、研判和解决,要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常说常新、历久弥新的课题,涉及到个体与社会、修养与实践、外在与内在等的关系辩证;从中可考察大学生群体全面发展的进度,检验高校治理能力建设的成果,揭示高等教育的规律性关系。

(一)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不可分开

核心价值观有着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内容规定。道德建设则循着由个体进而社会、国家的实践养成路径展开,创新了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路径。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宏观与微观、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个体道德状况一般与个体在家庭、职业和社会生活中的德性状况相一致,社会道德的发展与进步有赖于个体道德的内化和实践,个体道德的成长与润化则需要社会道德的指导与规约,二者不可分开。个体道德是大学生成人之基、社会化之本,是成长成才的根本。因此,大学生首先要涵养良好的个体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确立自身道德行为选择的内心准则,只有做到了“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3]163,才能在协调个体与群体、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中遵守好社会道德规范。

(二)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不可分割

青年大学生要坚持立德修身,锤炼高尚品格,提高道德水准,展现精神风貌。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172因此,“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3] 172。同时,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不可分割。任何坐而论道均无益于个人及社会的发展,青年大学生要牢记“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要将知与行统一起来,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3]173。古代先贤也劝勉世人,切记“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6]5。当人们把公认的社会道德准则付诸实施,意味着改造客观世界的道德实践活动开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凸显,成为推动道德实践的必要路径。因此,青年大学生要坚持内在修养与外在实践的统一,崇尚“以身戴行”的实践精神。

(三)外在引导与内生动力不可分离

人虽然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但又是改变环境的主体;当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相一致时,这是“革命的实践”[7]2的结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的问题。因而,思维、价值与观念,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和激发的结果,一切教育要努力使人既内化于心,又外化于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只是个体、群体之事,关系到社会和谐与国家未来,已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涉及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3]163。要充分体现教育主导性作用,发挥物质与精神两种力量,同时要注意内部小环境与外部大环境的协调。在输血式教育模式的强力作用下,教育的外在引导力要大于个体的内在驱动力。由于个体发展主要依赖于外在力量推动,将造成施教者与受教者不平等,且导致教育溢出效应的弱化。因此,只有引导力与内驱力相向发力,两种力量形成互补并保持均衡,从而促进个体诉求与社会需求相统一。

三、民本思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人文性

民本思维体现了发展的人民性、人文性的特色。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伟大实践,无不显现了亲民、爱民、厚民、为民的深远情怀,充满着科学求实的人文精神。青年大学生联结着千万个家庭。深入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在主体地位上以学生为本,在个性化发展上以学生的需要为本,在未来指向上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一)重视传统民本文化资源

恩格斯曾经指出,时代的经济生产及其社会结构,决定其政治、精神的内容[7] 380。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占主流和主导的核心的价值观,其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对应着相应社会形态和发展阶段,发挥着不同程度的社会凝聚力和思想引领力。习近平汲取马克思主义“文化即人化”思想,提出了“人在本质上是文化的人”的深刻论断。因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人、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8]150。这表明,人以文化的方式实现人的特殊本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尤其是朴素的民本主张经典传习至今,被吸收到治国理政实践中,并纳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这是新时代开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164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倡导道德教育生活化

道德生活相比法治生活而言,更加注重情感和事实,而不是价值和经验。历史表明,现实生活就是一部教育史,教育也可以说是关于生活史的教育,生活史教育成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支点。教育与生活并不矛盾,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用须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当人们在实践中对它有了感知、领悟,那么就会得到落细、落小、落实[3]165。在生活境域下,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和切身生活体验,在理想性和现实性之间保持理论的张力和实践的动力,使教育主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和在主动接受教育的状态下,秉承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场域和空间。因此,当教育真正回归了生活的本质,核心价值观就会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真正融入人的心灵,这就提供了一种为青年学生易于感知、便于践行、乐于接受的道德生活化方式。

(三)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教育的重要单元。部分大学生出现轻学厌学、好逸恶劳、自主理性差、抗挫能力弱、人际冷漠等问题,从其根源及表现来说,都指向当下家庭教育发展状况。正是由于核心价值观把公民、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家庭作为公民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美德成为公民的首要道德。必须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将核心价值观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要求体现出来。通过家庭教育形成良好的家教和家风,充分发挥言传身教、教知育德、潜移默化的优势,从而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5]355发挥家庭生活向学生传递真善美价值观,培养行为模式,塑造情感特征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强化诚信、励志、感恩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成败得失、顺境逆境的关系。

四、创新思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力性

创新思维的特点是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手段、方法上,要创新教育供给的要素、手段与方式,提高教育供给的效益、质量和水平,构建一种教育的活力性机制。

(一)需求与供给的双向刺激

从供给与需求的作用关系看,以往道德教育过于强调客观的理论供给,忽视主体的内在需求,未考虑人的需求和个性,因而边际效用递减,迫切需要提高供给质量。无数事实说明,“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5]252道德供给与道德需求的辩证关系原理,也可说明目前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和“学”的供需状态。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获取认知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方法,认清历史发展方向,这是教育供给对教育需求的积极回应;而教育需求对教育供给也要作出反馈,以使供求关系趋向合理。因此,提高道德供给质量和水平,对于大学生完成学业、规划职业、培养创业精神,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创造作用和创新意义。

(二)系统与要素的有机融合

全球化对价值观形成巨大冲击。全球化的过程,“既解构了我们的过去,又造就我们的现在。我们能够用一个词总结这个观念:断裂。当断裂出现时,社会问题消解为个人问题。”[9]156因此,要从系统与要素上对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思考和谋划,注意理论、内容、手段与载体,全面提升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使各要素形成统一整体,发挥最优效益。同时,社会是一种共同体塑造下的多样性生活状态,已实际建构了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共同体。要综合辨析系统、要素、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发挥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相融相通,形成以文化人合力。因此,加强互联网意识形态系统整合,发挥教育载体作用,有助于学生确信和认同自身文化价值,表现出对未来发展前途的笃定。

(三)全面与协同的合力效应

高校是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推进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形成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全方位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全过程负责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格局;而且,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这是构建和推动具有全员化、全面化、全程化的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378;并且,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教书育人、学生成长的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形成协同效应。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渠道,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要共同参与。首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编写文化读本、理论刊物,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其次,要创作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特别是加强多媒体作品的创造,激发和鼓舞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第三,要创新教育方法,善于运用各类教育形式,用高水平高质量的作品生动形象地教育当代大学生,大力倡导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形成教育的合力。

五、法治思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规范性

法治思维体现在法治的理念、原则、规则等方面。法律作为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是成文的道德,同样来源于生活并和道德一起发挥对生活的约束性作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作为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突出法治教育内涵,注重法治的规范性建设,尤其要运用法治的理念、方式和手段为核心价值观运行保驾护航。

(一)教育运行环境需要优化

意识形态决定价值体系、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分为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不道德的行为通常情况下会被社会所抨击、批判而无藏身之地,但是,道德的行为并不必然完全有效、有用和有得,这与一定教育环境下人们对道德的理性认识,价值判断和情感认同有关。教育环境条件有硬约束与软约束之分。核心价值观教育易受软约束的文化环境因素影响,如文化消费主义思潮无不与时尚、价值、身份等相联系,简单的商品消费过程演变为获得身份的符号信仰过程,类似软约束环境破坏造成不小的杀伤力,同时,也导致法治硬约束环境独木难支。因此,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选择道德的行为,抵制不道德的行为,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3]173。从大学生群体看,部分人由道德失范而引发行为失范,具象化为人际关系紧张,人际交往防范心理增强,并可能滋生一些逆反、怨恨情绪。如果不加以引导而发酵,触犯法律的惨痛案例并不鲜见,因此,教育运行环境需要优化。

(二)教育法治内涵需要拓展

文明、安定、规范,是社会和谐的条件之一。秩序良好,即要求“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反对无序化和无序状态。”[10]204高校教育秩序需要规则、规范来加以保障,这本身就是法治教育的必要部分。道德教育有助于焕发青年学生强大青春能量。可通过美好愿景展示,倡导科学消费价值观,抵制和拒绝消费主义,树立艰苦奋斗精神,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1]。法治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并不矛盾。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3]165;二是,“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5]134。其实践意义在于,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促进法定义务、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的切实履行。这些责任和义务是时代新人必须承接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把周到服务与教育引导、满足需求与提高素养、享受权利与承担义务结合起来,努力建构一种规则性、制度化、法治化的生活方式。

(三)网络舆论阵地需要守护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总体上保持稳定,但也有来自西方国家的民主输出、文化霸权、网络舆论传播和宗教渗透等方面的威胁。互联网对于大学生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教育提供舆论阵地。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意识形态监管存在空白和薄弱。大学生群体面临一个网络化生存的新问题。无论虚拟社会还是现实社会,关键是做好价值选择与价值调适。习近平指出,必须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5]337。要重点研究互联网意识形态和大学生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创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合理化、可行化、实效化。

六、底线思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边界性

底线思维主要具有安危、存亡、治乱等的历史意识,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正视矛盾和困难、风险与挑战,以最低目标为限度去寻求最大期望值。用核心价值观教育人,重在解决好人的知、情、意、行等问题,但是,育人过程并不完全以直线上升方式展现。道德与法律是社会两大底线,也构建了社会两大边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也是一个价值观管理过程,要注意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边界,在“教”与“管”中实现“导”的目标。

(一)责任须对角色兜底

一个正常人都有自己的意识、认知和认同,根据需要和关系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因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12]329。这种客观必然性不以人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角色是行为的前提,责任是行为的底线。核心价值观规定了公民、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道德要求,指明了符合道德要求的角色行为与责任内容;它需要人自觉、恰当地去扮演、履行和承担,守住责任与义务、纪律与规矩的底线。社会管理中有价值导向,对不同角色行为给予鼓励或制约[3]165。核心价值观在角色行为实施过程中培育养成,而不能采取简单灌输、僵硬说教的做法。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意识、能力接受等参差不齐,有时过于注重实用、技能和操作,而对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缺乏人性化设计。因此,要从具有亲和力、感染力、渗透力的校园文化入手,强化大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兼顾显性诉求与隐性需求,推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升幸福感,提高乐商[13]81。同时,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家校互促、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过程;要同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突出教师“德”的本位,做到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的统一。

(二)教化与监管并重

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教化乏力、监督失察的软肋。假如发表不当言论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做出不道德行为而不承担相应后果,任何教学、管理、服务的育人成效都微乎其微,任何放手、放任、放纵的做法都自食恶果。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教化趋向于内在德性,法治侧重于外在德行。如果一个人在个体、私域没有养成良善德性,那么在群体、公域就难以对规则给予尊重与敬畏。从以往大学生助学贷款看,逾期未还贷的比例较高,也说明诚信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匹配、不协调。要把网络空间建设成亿万民众共同精神家园,全社会都要共同肩负起这个重大责任,要始终保持“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5]336的清醒认识。同时,核心价值观必须占领网络阵地,网络意识形态监管任务繁重。大学生是重要而特殊的网民群体,必须坚持道德教化与网络舆情监管并举。一方面,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要提高大学生自律水平,以德为首以德建网;另一方面,要制定或完善校园网络规章制度,对网络失范行为进行处罚,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引导与疏导并举

人的需要与环境之间、人的行为与心理之间,存在一个相互支持与作用的群体动力场。转型时期道德建设不甚理想,道德安全风险增加,脱离了核心价值观引导的网络舆情发酵,出现“人肉探索”或恶意炒作,很可能使经济问题、文化问题演变为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着力从意识、情感、心理、意志上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感化和召唤、引导和疏导。现实生活既是丰富而生动的,有时也是灰色和残酷的。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只有积极体验现实,塑造道德品质,发掘潜在力量,才能不断地发现美德,塑造美德,成就美德。这也是习近平2014年5月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深刻涵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的规律,使之“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3]174因此,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道德的行为,培养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并且有坚定的道德信念,从而在未来生活中排除阻碍,克服惰性,完成德行。

七、结语

价值观管理的实质是核心价值观管理,不同社会形态有其质的规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民、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作出了内容规定,分别对应着社会所需要的私德、公德与大德。作为时代新人的青年大学生,是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客体和践行主体,也是核心价值观管理的重要对象。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当代青年学子寄予深切厚望,强调要用中国梦凝聚大学生的青春梦想,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大学生。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表明,核心价值观存在于各种实践之中,百姓日用而不觉,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各个群体。核心价值观教育事实上又是一个价值观管理的课题,因为从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到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既构成一个紧密联系逻辑完整的教育体系,也构成一个常抓常新久久为功的实践体系。

本文所论及的科学思维方法,是习近平高度重视并大力倡导的,对治国理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必须坚持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战略思维突出教育的政治任务和方向,彰显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性;辩证思维突出教育的内在规定性,揭示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规律性;民本思维突出教育的人文特色,展示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人文性;创新思维突出教育的供给与需求,强调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力性;法治思维突出教育的规则和法则,注重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规范性;底线思维突出增强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明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边界性。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每个社会的价值观管理尽管复杂多样,实质上都归结于核心价值观管理。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科学思维方法在高校及其他领域的运用基本如此,只是因教育对象及践行主体不同而略有差别。思政教育,教育思政。新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载体、手段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坚持用科学思维方法建构“大思政”,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建设性,立德树人才会更为立体、精准和全面。

[1]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光明日报,2020-10-30.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 程英.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贡献探析[J].探索与争鸣,2016(3):60-65.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 曹海英,注译.墨子[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

[7]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 让-查尔斯•拉葛雷.青年与全球化:现代性及其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0]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1] 林于良.习近平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对青年教育的启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4):85-87.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3] 任俊.乐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On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Thinking

RAN Guangxian

( School of Marxism,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 )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a social, long-term and systematic strategic project, involving all social groups, which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value from private morality, public morality to great morality, and the common construction method from the real world to the virtual world. College student group is an important object of core valu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basic task of value management is to establish morality and cultivate people, and to promote the unity of college students' needs to meet and enhance the spiritual strength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 is one of the keys to the success of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education.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s, such as, strategic thinking, dialectical thinking, people-oriented thinking, innovative thinking, rule of law thinking and bottom-line thinking. Although these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s are used in teaching and education practice to different degrees,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les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s are in fact highly compatible with core value education, which points to the basic, regular, humanistic, dynamic, normative and boundary problems of core value education. The core valu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are inseparable and interconnected, each of which has a focus on organic whole. It reveals that scientific thinking promotes value management, and value management needs the internal practical relationship of scientific thinking.

core values education,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s, value management, college students

G640

A

1673-9639 (2021) 03-0044-08

2021-03-24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西部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的无边界价值观管理研究”(19XSH003);铜仁学院教育学省级区域内一流培育学科招标项目“精神生态视阈下基于德育的精神脱贫问题研究”(tyxkxm[2018]03)。

冉光仙(1970-),女,土家族,贵州铜仁人,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

(责任编辑 薛 娇)(责任校对 张凤祥)(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价值观道德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