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现实困难及解决对策研究

2021-01-07朱海燕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分教育资源银行

朱海燕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旅游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明确提出了把学分银行建设作为拓展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学习成长通道的重要举措。但是一些高职院校由于缺乏符合自身教育实际的相关理论指导,缺乏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借鉴,因此在推进过程中存在机械式模仿,忽视实质性内容等形式主义现象,造成高等职业院校学分银行应用成效不明显,发展比较滞后等不利影响。笔者以在高职院校参与学分银行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多年来积累的经验,通过对当前高职学院学分银行实施现状进行客观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1 学分银行建设困难要点分析

1.1 学分银行制度自身存在的执行难点

学分银行有三个特点,一是可以积累学分,二是没有具体的时间要求,三是能够将非正规、非正式的课外培训、校外顶岗实习、产学研一体化等活动包含到学分获取体系中。由此可见,学分银行与我国推行的终生教育体系相匹配,有利于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学分银行的运营模式相对比较复杂,如图1所示,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社会等多方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管理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1]。

图1 学分银行运营模型

1.2 学分换算难点

学分银行需要有一套打破学科限制、区域限制、学校限制的学分通兑和换算体系,这是实现高职院校无差别教育的重要制度保证。当前教育部门在推广学分银行的过程中提出了一定的换算方法,但都局限于在校教育时期,如军训、社会实践、岗位实习、结业教育等方面。对于更为普遍的专业通用、学校通用和区域通用的学分通兑,还缺乏普遍认可的方法应用和模式创新。另外,由于涉及范围更大,需要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因此学分银行的实行对于当前教育格局而言是巨大的冲击。

1.3 贷分使用难点

贷分是学分银行的基本功能之一,具体操作方式为:如果某学生获取学位、学历证书的学分积累不够,他可以从学分银行申请借贷学分从而满足资格要求,但是该生必须按照学分银行指定的学分归还标准,在一定的期限内将借贷的学分以及衍生出来的还贷利率一并归还,这样才能够免遭后续惩罚。这种贷分模式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操作上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比如学生在专业学科考试上不及格,申请贷分,一方面可以通过再次考试来偿还,但是这与重考没有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别的学科考试来偿还,但是这并不能起到对等的教育作用,这种避重就轻的教育形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

1.4 整体管理难点

学分银行的应用会彻底颠覆传统的以专业、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格局,实现以学生个体为对象的教学格局,即不存在专业区别,校内外教学差别的扁平化教育模式,但这将大大增加教学主观部门的工作复杂性和管理困难度,因为学分银行推行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自由化,让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其它方式来获取学分,而现实情况是大学生选课方式、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无疑会给教学管理单位带来更大的压力和负担。

1.5 学分银行制度建设难点

学分银行的核心是学分制,此制度的前提是高职院校之间课程选择自由,课程资源共享。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之间由于存在客观的竞争关系,再加上管理上还缺乏全面完善的有效措施,比如学生管理、教学权责划分均等方面还缺乏完整有序的法律法规说明。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只是将学分银行作为未来创新的教学实验课题进行研究,并没有重点进行全面推广,因此仍处于试点验证阶段,在一些配套管理方面如法律法规的完善,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打通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学分银行执行困难与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2.1 明确学分银行在高职院校建设的功能需求

学分银行的功能需求主要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学习情况,从学生群体对学分银行有必要性需求的数量规模,从高职院校所在的地区社会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从高职院校自身专业特色类型和人才培育方向等角度来进行调查分析,这是学分银行在高职院校落地生存,实践发展的前提条件。

学分银行是将政府、高职院校、学生、企业、事业单位等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与教育发展的需求者有效整合的科学体系。高职院校作为主导者,务必要与各个对象保持密切的联系,用一个科学合理,方便实用的学分施行方案来同时满足各方的实际需求。比如政府其推动学分银行建设的目的在于为社会行业培育德才兼备,学以致用的高素质人才;学校自身推动学分银行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理念的改革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在基于学分银行资源的共建共享中获得更好的教学条件,通过校企联合,产研结合来让学生得到立体式,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学生积极参与学分银行的目的在于通过更科学化,人性化,合理化的教育服务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3]。

2.2 政府要提供配套的政策来进行有力的扶持

学分银行的建设离不开政府教育政策的引导,方针举措的扶持和教育制度的保障。我国的政策制定与执行与国外的不同,国外采取的是先立法后推进,而我国采取的是先试点积累经验,再立法制定政策。教育领域已经制定和颁布了部分关于学分银行建设的法律依据和制度,如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部制定的《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各省市地方政府也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颁布的指导措施,这些意见和措施对学分银行的功能作用,性质宗旨,运作机制均作了准确而全面的界定。

但是这些政策文件只能起到一个框架性的指导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说明。因此政府还应该继续推动政策制定与公布,提出更加全面深入详细的规范性意见和政策,对学分银行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流程环节进行有效的说明,对学分银行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覆盖面,管理机构的组成,监督体系的构建,运营流程的完善等一系列细节问题进行科学的阐述和合理的指导,只有明确了具体的措施,才能够推动学分银行有方向的建设,有规范来遵循,让其功能价值最大化。

而可执行的操作方法是,政府牵头,组织各方来参与制定学分银行章程,在章程中对学分银行的诸多关键性问题进行系统性的说明解读,进行制度化的定性定责,从而将学分银行的各种漏洞和风险用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来进行彻底消除。

2.3 建立健全学分银行学习成果标准认证体系

认证与转换是学分银行的两个核心流程环节,只有确保学习成果标准体系能够在银行模式中落地执行,才能够推动不同的学习标准与成果统一化,规范化。当前高职院校相互之间的教学计划,教学课程,教材内容和考试标准都是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确立的,其差异化非常明显。另外,高职院校之间的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在学分银行中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关键点在于建立跨学校,跨专业的学习成果认证标准体系,其体系内容包含学分标准的统一制定,教学内容的统一安排,转换规则的统一实施等基本内容。

首先,学历是学生高职院校阶段性学习要实现的目标,也是学分银行学历教育成果的具体体现。为此各大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知识认证单元按照既定标准进行比对,来达到学习成果认证。学习成果认证主要涉及的是课堂教学,是将不同专业用共同标准体系来转化为认证单元,从而对学生的表现通过学分来体现。认证单元的范围包含教学课程类型,学分数量多少,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相关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长度,学习层级地位等。

其次,对于非正式的学习形式,需要制定学习认证标准,学校连同相关的社会行业,企业组织,事业单位一起形成共同认可的标准体系。让各方之间的差异用有效的转换机制融合到学分银行之中,将其学习成果价值用学分量化。

2.4 构建合作共赢的动力机制

学分银行要进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实时共享,为此各方可以创建学习资源超市,将自己的教育资源变成商品来提供给学生,从而带来经济价值。学分银行不仅仅只有学习成果的管理,学分与学历的转换等传统功能,还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更能激发各方积极参与的功能,比如构建“前店后厂”模式,前店是学习资源超市,后厂是生产和提供学习资源的各个教育机构进行支撑,而学分银行则成为连接“前店后厂”的桥梁枢纽,来实现集学习测评,学分获得,学分认证,学分兑换等一站式数字化服务[4]。

2.5 成立独立管理部门,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分银行如果没有独立于当前传统教育模式之外的管理部门进行统筹规划,科学管理,那么就无法跳出原有教学形式的“桎梏”,无法将学分银行的教育价值最大化。而管理部门需要做的工作为以下三点:一是建立学分换算标准模式,将现有的固定的学制转变为弹性自由学制。二是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实现同级别跨地区学籍的相互认同,改革学校专业管理制度,让学生能够自由实现跨专业学习扫清障碍。三是完善学分银行功能体系(见表1),确保学分认定,成果转换,学生管理能够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来进行。

表1 学分银行教学体系一览表

3 结语

总而言之,学分银行是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体制变革的方向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符合终生教育理念。要确保学分银行扎实稳步,高质高效地推进,需要政府持之以恒的教育资源投入和全面完善的政策引导,需要高职院校加大对学分银行理论的深入研究,掌握科学的指导思想,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需要国家整个教育体系进行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猜你喜欢

学分教育资源银行
江西银行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记忆银行
学分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利用乡土教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