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竹产业的特色优势与创新发展

2021-01-07陈复明程海涛傅金和

世界竹藤通讯 2020年6期
关键词:竹材竹林产品

王 戈 陈复明 程海涛 傅金和

(1 国际竹藤中心北京 100102;2 国际竹藤组织北京 100102)

竹产业是全球公认的绿色产业,拥有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竹产业做出具体的重要指示,指明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竹产区考察时指出: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在四川考察时强调: 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发挥好蜀南竹海等优势,让竹林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在国际竹藤组织成立20 周年贺信中以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指出:加快全球竹藤资源开发,促进竹藤产区脱贫减困、繁荣竹藤产品贸易、推动可持续发展等[1]。

中国是世界上竹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加工技术已有一定基础,产业初具规模。然而,随着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竹产业正面临技术变革,推动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的颠覆性技术成为刚需。展望未来,竹材加工利用应充分发挥竹材资源丰富、生长速度快、绿色环保、可再生、可降解、可持续、性能好等优势,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培育、技术创新、产业布局,建立健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提高利用效率、拓展应用领域,发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优势,为促进竹产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脱贫减困、推动“一带一路” 战略开展做出积极贡献。

1 中国竹资源优势与产业特色

1.1 资源丰富,生态价值巨大

竹子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非木材森林资源,具有生长快、强韧性好、用途广等独特优势,以及绿色环保、可降解、可再生等天然特性;对涵养水源、固土固沙、保持碳平衡具有积极作用,被誉为“第二大森林”[2-3]。竹林既是重要经济林,也是重要生态林,集约经营的毛竹林每年碳积累量为12.749 t/hm2,是速生杉木的1.46 倍。每公顷竹林可蓄水1 000 t,在长江流域有林地面积中竹林占4.8%,在珠江流域中占4.4%。竹林已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中国竹资源面积、种类和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中竹林面积641 万hm2[4],约占世界竹林总面积的20%;中国现有竹子39 属、837 种,约占世界总量的50%[5-6];中国竹资源广泛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四川、重庆等17 个省区[7]。

1.2 文化底蕴深厚,休闲旅游需求旺盛

竹子以清秀、正直、谦虚、有节、刚毅、坚强等品质被人们喜爱,中国是“竹子王国”,咏竹赞竹的诗篇超过百首[8]。竹文化、酒文化、功夫文化和茶文化在影视作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出现,并紧密联系、交相辉映。近现代,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旅游、影视、饮食和教育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弘扬和发展竹文化。1997 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10 届中国竹文化节。弘扬竹文化、发展竹经济、建设新农村在中华大地蔚然成风,成为生态文明深入人心的时代特征。特别是竹林生态康养与旅游将生态与文化属性有机结合起来。当前,竹林旅游、竹林康养、竹林下经济、竹类资源保护区等生态产业在浙江、四川、广东、广西、湖南等竹产区大省迅猛发展。浙江安吉竹博园、四川省宜宾蜀南竹海等积极打造竹资源特色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地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1.3 产值大幅提升,新产品大量涌现

2018 年中国的大径竹产量31.55 亿根,竹产业总产值达到2 456 亿元[9],较2001 年增长11 倍,年均增长率15.56%。竹产品已形成100 多个系列,涵盖吃、穿、用、住、行的近万种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家具、造纸、包装、运输、食品、纺织、化工和工艺品等领域[10]。浙江省安吉县有竹林6.73 万hm2,竹业总产值达210 亿元[11]。四川宜宾现有竹林20.8 万hm2,竹业总产值71.2 亿元(其中一产产值26.8 亿元、二产产值23.2 亿元、三产产值21.2 亿元)[12],竹产业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1.4 科技进步显著,成果丰硕

改革开放以来,竹产业科技进步明显,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持续提升。目前已获得竹材有关的国家级奖项16 项(表1)。其中“竹质工程材料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荣获2006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3]。2013 年成功破解首个竹子全基因组信息“毛竹全基因组草图”,填补了世界竹类基因组学研究空白[14]。2020 年将竹藤花卉种子材料搭载载人飞船送入太空,首次在竹领域开展了航天诱变育种研究。另外,户外重组竹地板、竹缠绕复合管道、展平竹用品、圆竹景观建筑、竹纤维制品等环保绿色加工新技术不断涌现,已实现现代竹结构建筑材料和关键技术完全国产化,特别是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得到我国众多部委以及国外机构的高度重视,在水利、建筑和交通等领域的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十三五” 期间,“竹材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创新研究” 等3 项有关竹材的研究被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5]。目前,在集成全营养轻基质配方、容器苗生产、微繁等繁育技术,构建机械式带状皆伐经营模式,创新“天地空” 一体化笋—竹全时监测技术,攻克竹材单元加工、无裂纹展平装饰材制造、多维异型竹纤维复合材料和竹质缠绕管道连续化加工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

近年来,中国的竹材标准制定取得丰硕成果。目前,中国已制定竹材相关标准200 余项,占世界相关标准的90%以上。其中,国家标准42 项,林业行业标准102 项,其他行业标准57 项,地方标准195 项。此外,正在制修订标准76 项。特别是2015年5 月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竹藤技术委员会(TC296) 在中国成立以来,TC296 主要以中国现有标准为基础,联合成员国制定ISO 国际标准4 项,其中已颁布竹术语、竹碳、竹地板等标准3 项。中国的竹材专利技术在全球也占有绝对优势。以重组竹为例,截至2015 年1 月,全球重组材专利138件,其中中国专利110 件,占总量的80%[16]。

表1 竹材相关的国家科技奖励项目(1988—2020 年)

1.5 国际贸易稳步增加,占据全球主导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竹产品制造国和出口国。2018 年全球竹产品贸易总额为29 亿美元,较2010年增加1.5 倍(图1)。2018 年中国竹产品出口贸易额为21.2 亿美元,约占全球竹产品贸易总额的73.1%。

图1 2007—2018 年全球竹产品国际贸易额变化

中国竹产品出口主要以竹餐具、笋竹食品、竹编制品、竹板材和日用品为主(图2),主要出口至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63% (图3)。

图2 中国竹产品出口种类及贸易额占比

图3 中国竹产品出口目的地及贸易额占比

2 中国竹产业发展历程及其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2.1 竹产业发展历程与成效

中国竹产业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4 个阶段。第1 阶段: 20 世纪70 年代以前的一段时期,竹产品主要以生活日用品为主,基本是简单手工加工与一般产品。第2 阶段: 20 世纪80 年代初至90 年代初期,主要是引进技术,转化吸收,机械化加工能力提升,出现一定规模的工业化产品。第3 阶段: 20世纪90 年代后期至21 世纪初,各类竹材新技术快速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工业化规模显著提高。第4 阶段: 2015 年至2025 年的10 年将是竹产业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结构调整、淘汰落后技术、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将关系到中国竹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和快速提升的关键时期。

这些年来,中国竹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由独立知识产权开发的竹材新产品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竹材加工技术持续创新,其中以竹林高效培育技术、竹质缠绕复合管道、高耐候户外重组竹、大跨度竹集成材、无刻痕竹展平材、圆竹景观建筑、可降解竹纤维制品、竹炭环保日用品、电子产品用竹质壳制品等为典型代表。绿色环保的竹质产品畅销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竹智慧” 和“竹力量”。

2.2 存在的瓶颈与挑战

中国竹产业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新形势下也面临瓶颈问题。2018 年中国林业产业总产值为7.33 万亿[17],竹产业产值仅占林业产业总产值的3.4%。年产值超过亿元的竹材加工企业仅几十家,中国竹产业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相对于农业、电子、机械、人造板等其他行业,竹产业起点低、底子薄、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和影响力弱。目前存在的最主要困难和瓶颈归纳如下:

1) 不同区域间竹产业发展水平不平衡,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从区域发展水平来看,东部沿海省份(如浙江、福建等) 竹产业发达,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水平较高;内陆省份虽然竹资源优势明显,但竹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中西部地区(如云南、贵州等) 竹资源优势和潜力远未发挥出来。全国50%的散生竹林属低产林,95%以上的丛生竹林处于粗放经营状态,资源优势没有显现。竹材出材率低,资源综合利用率差,如竹集成材地板出材率不足30%,竹席胶合板约为50%,技术优势没有到充分施展[18]。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来看,目前中国大部分产竹区竹产业单一,产业链短,基本以一产为主,二产不发达,三产落后。产业发展驱动力弱,导致产业化水平不高,经济效益差。

2) 竹产业加工自动化水平低,劳动力成本显著增加。竹工机械发展滞后,大型设备自动化程度低,与木质MDF 一条生产线20 万m3/年的产能相比,竹重组材一般一条生产线不足2 万m3/年。若以世界经历的4 次工业革命特点衡量,竹产业仅处于第2次工业革命阶段,发展明显滞后。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明显,2000 年至2016 年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从9 371 元增加到68 993 元,增长了6 倍多[19],而以浙江安吉为例,毛竹下山价格从2012 年的740 元/t跌至2019 年的460 元/t,农民采竹收入甚微,且终端竹产品价格也逐年降低,如竹集成材地板价格由最早的300 元/m2下降至100 元/m2左右,企业基本无利润可言。因此,劳动密集型和廉价模式不可持续。

3) 大型龙头企业缺乏,持续创新能力弱。国内还没有单产产值超过10 亿元/年的纯竹材加工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的竹加工企业也仅几十家,能够在国际国内具有知名度的企业更少。竹加工企业散小弱,研发投入少,科技创新动力不强,新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低价低质竞争严重。

4) 人们对竹产业和产品认识不足,标准影响力有待增加。政府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亟待加强,各地政府对竹产业的意义认识不统一,对其发展方式存在争议,政策落地和执行效果有待加强。人们对竹产品认识程度低,甚至林业行业人员对竹产品也认识不足,旅游、电商、创意和产品宣传急需提升。新技术和新产品标准制定和认证体系建设需要完善,目前竹子相关标准小而散,市场影响力弱。另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薄弱,技术门槛低,侵权仿照现象较多,不利于竹产业的健康发展。

上述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竹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关系到中国竹产业的命运前途,急需“破题”,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竹产业发展与创新之路。

3 中国竹产业突破与创新发展

3.1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

竹产业和产品虽然涉及面广,但由于规模弱小、基础差,未能发挥朝阳产业的特色引领与带动作用。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政策扶持,有利于统筹一二三产规划,集中体制和制度优势,引导竹产业向着有序化、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型方向发展。已实施的 《全国竹产业规划 (2013—2020年) 》 为中国竹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十四五” 期间,应力争国家相关各部委联合出台适应新阶段中国竹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意见,持续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各省市竹产区也应因地制宜,开展中长期竹产业规划的编制,制定优惠的税收、金融、土地、产业和人才政策,促进当地竹产业发展,涌现更多像浙江安吉、福建永安和江西资溪等特色竹产业县。通过整合地方政府、产业、科研和企业等各方力量,开展竹产业园区建设规划与设计,确定合理的一、二、三产的比例。如图4 所示,竹产区发展思路应综合考量,围绕长期发展与短期利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资源储量与产业规模等方面,做到统筹布局,重点谋划,特色鲜明,和谐发展。

中国现有众多全国性的竹产业相关协会、学会、创新联盟[20-22]和工程中心等(表2),各省市和地方也设有各类竹产业协会。应积极发挥这些机构的作用,促进建立实体型产学研联合创新中心或研究院,采用利益密切相关的新机制和人才聘用办法,凝聚和整合研究院所与企业的力量,优化调配资源,集中攻关,解决共性重大瓶颈问题。同时,规范竹制品的质量与贸易交易,保护企业利益,为市场提供监督和服务,促进竹产业健康发展。

图4 中国竹产区综合发展思路示意图

表2 中国主要竹产业相关机构

表2 (续)

3.2 建立特色基地,构建新型产业链模式

中国竹产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具有自身特点,拥有完全自主、不受外界影响的从竹子种质资源、竹林栽培、原料初加工、产品生产、市场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的基础条件,应针对此特点,构建新形势下的发展模式。未来以二产为重点,以精深竹产品加工为中心,有针对性的向两头拓展产业链。具体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

1) 提高竹林培育与管理水平。鼓励和引导竹加工企业建设定向速生丰产原料竹林基地,树立科学的竹林经营观,把科学管理的理念渗透到竹林经营的全过程。同时抓好竹林资源定向培育,加大管护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先进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推行竹林可持续经营绿色认证制度。

2) 推进竹子采收专业化。传统的竹子采收和运输方式由竹农分散独立进行,效率低、成本高、受天气影响大。为了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应成立集团化、专业化和机械化的竹材采伐与储运公司,提高效能、降低成本、解决竹资源供给矛盾。另外,与树木不同,竹林每年均可采伐适龄的竹材,好的采收模式将为竹资源丰产和有效利用提供基础保障。因此,创新“培育—收割—运输” 相结合的新模式,需要综合考虑竹林培育、采收机械与采伐道路,将三者有机结合,仅采用单一方法效果不佳。

3) 建立集约型规模化的竹材初加工产业基地。当前竹材初加工单元种类繁多,竹条、竹篾、竹束、竹丝、竹屑,以及竹材上、中、下和内、中、外部位的价值没有得到最大化利用,且竹材加工基地大多分散,运输半径大,急需推广建立集约型、规模化的竹材初加工产业基地。在该基地中有序开展竹材不同组分、不同部位的精准利用、高效利用和高值化利用,在减少运输成本的同时实现竹材产品与单元形态及材性最优匹配、竹材加工废弃物与资源环境及能源效益的最佳组合、竹加工单元规模与工艺技术及市场需要的动态和谐平衡,形成竹材初加工基地生产过程的清洁化、节约化与效益化的闭环经营模式。

4) 组建网络化的销售新模式。突破竹产品传统的点对点销售模式,利用直播带货、电商平台、视频号、流量推送等网络营销,并与线下体验营销、差异化营销等方式相结合,打造知名的竹品牌、竹商标和竹文化特色商品和特色体验,适应新的销售市场。

3.3 加强竹产品科技创新,拓展应用领域

为适应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需求,在“十四五” 期间应重点创新研发能够发挥竹材材性特点,具有高值化、低碳节能和竞争力的新产品与新技术。深入研发竹缠绕复合材料制造与应用技术、先进竹纤维复合材料及功能性竹基工程材料,构建竹质结构材及体系,开发竹浆环保造纸,清洁高效生产和低成本可降解竹纤维容器材料,拓展竹材在建筑、水利、汽车、体育、军事、包装等领域的应用。如下原则是竹产品开发的重要内容:

1) 技术特异化。开展能挖掘出竹材材性特点的新技术,如利用竹材强度大、韧性好、梯度变化等特点的缠绕、编织与深度模压等创新技术和区别于木材的高附加值产品。

2) 产品功能化。针对竹材天然生物质材料特点,开展竹材防水、防裂、防霉、防变色、阻燃、提高耐久性等功能化改良,开发满足吃、穿、用、住、行需要的多功能竹质新产品。

3) 设计新颖化。根据现代美学及个性化需求,融入竹材天然纹理、色泽、气味、多节结构等特性,开展符合人体功效学的竹质日用与家居产品创新设计,发挥高柔韧性和环保优势,开发高曲率、多层次组合与仿生学的精美新产品。

4) 加工极致化。在微纳观水平上,将传统竹产品品质与加工精细化程度与稳定性做到极致;在元素利用上,将竹材的纤维与薄壁细胞、三大素组分精准利用到极致。

根据现代企业价值链微笑曲线理论(图5),产品创新研发和设计将产生更高的附加值,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效益将越来越显明显。

图5 现代企业价值链微笑曲线

以上竹产品的开发还依赖于科技进步,竹产业需要理清思路,明确2025 重点专项的研发方向,在科学研究方面,力争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瞄准国际科学与应用的前沿目标,对标国际先进行业一流水平,大力推动中国竹材科技的原始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探索竹子快速生长及其典型形态的生物学机制、竹材维管束强韧结构与最大化利用理论,高精尖领域竹子先进复合材料的极致加工技术,竹材产品综合系统评价与模型构建等。

3.4 研制先进装备,提升自动化水平

当前中国竹材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规模小、效率低、能耗高。“十四五” 期间,亟需提升竹材采收与加工装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目前国际上没有现成的竹产业现代化设备样板可模仿。因此,需要借鉴人造板先进加工技术,通过自主创新,重点研发出竹子采伐、单元初加工、终端产品精深加工的连续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核心技术,从而实现竹产业装备重要环节智能化、薄弱环节机械化、区域经营机械全程化,推动竹产业加工模式转变和自动化水平升级。

在研发经费和专业人才方面,鉴于竹产业设备制造技术力量薄弱,资金不足等现实问题,提倡林业和机械自动化相关科研院所与竹加工企业建立联合研究创新团队,积极申报国家“十四五”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地方科技财政项目,作为引导基金,吸引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与产业孵化基金与跨界人才,增强竹产业创新活力,提速竹产业装备发展步伐。

3.5 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完善标准体系

各级政府需要因地制宜制定有利于本地竹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如争取将竹家具等产品列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将竹材采伐及初加工机械纳入中央财政农机补贴。同时,在国家战略层面提供严谨科学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开展竹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和碳汇评估,促进竹产品更多的列入《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积极服务于国家节能减排和碳中和目标。有针对性的利用大数据对市场进行深度剖析,用例证阐明竹产业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和防止返贫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赢得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住建部、农业部、水利部等各部委的重视与支持。

在政策红利的引导下,建立健全竹产品标准体系,涵盖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队标准和企业标准等,规范市场,拓展竹产业应用领域。尽快促使相关部委制定《竹结构设计》 《竹缠绕管廊》 等标准,突破竹材在建筑结构和城市建设等工程领域的应用瓶颈。同时,积极牵头制定竹产品相关的国际标准,增强竹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促进竹产品国际贸易的开展。

3.6 拓展国际市场,输出技术和装备

在国家“双循化” 大背景下,竹产业注重国内市场的同时,需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 “南南合作”,实现竹产业技术的国际化输出和产业转移,将中国竹产业的发展成果与世界共享。

1) 中国是竹产品最大的出口国,欧美是消费国,竹产业应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在国外新冠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特殊大环境下,国外复产复工困难,大量需要工业和民用产品,竹产品需求旺盛。如竹集装箱底板、竹日用品等当前销售势态良好,但同时也要看到,2021—2022 年的形势毕竟是短期现象,随着世界经济趋于正轨,市场供应稳定,原材料成本增加,产品利润缩小等,也会出现产品数量供应过剩等新的问题。因此,竹产业企业应抓住机会积极升级改造,提高产品品质,切记盲目扩产、降低质量和价格,影响竹产品贸易的长远发展。疫情后国外产业复苏和中美贸易战的不确定性,将给中国竹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2) 中国竹产业应该充分利用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竹藤组织(INBAR) 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平台(如FAO、UNIDO、WCO 等),积极向47 个成员国推广竹材培育和加工新技术与新产品。推行新型输出模式,出口竹产业绿色加工技术和先进装备及标准体系,帮助“一带一路” 沿线竹产区人民用当地的竹资源和劳动力,生产产品为其本国服务或出口获得收益。在亚、非、拉等有条件国家建立竹子研发中心,联合国内院校和企业帮助所在国家发展竹产业,从而引领全球竹产业发展方向,传播中国正能量,惠及竹产区国家和地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3) 在向全球输出竹材产品和技术的同时,积极开展技术和管理培训,授人以渔,培育 “一带一路” 竹产区的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和思维方式。截止2020 年,在商务部的具体指导下,中国政府已面向国际竹藤组织成员国举办19 期国际培训班,培训了来自39 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和高级技术人员816 多名,其中在加纳和厄瓜多尔共举办了4 期海外培训班,已对世界竹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和带动作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多种培训形式,增加国际合作领域。

4 结束语

竹材是保障国家绿色发展的战略资源,竹产业是具有中国资源优势、文化特色和技术亮点的朝阳产业。各地区应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竹产业,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竹产业发展道路。在新的形势下,围绕现代竹产业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需求,增加优质竹产品有效供给,提高竹资源利用效益,提升竹产业发展水平与质量。中国竹产业的特色优势与创新发展,将在维护国家木材安全与生态屏障、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一带一路” 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竹材竹林产品
SiO2气凝胶纳米颗粒浸渍改性对竹材性能的影响
耐老化处理对毛竹竹材颜色变化的影响
热处理毛竹材吸湿与解吸特性
为什么大熊猫生活在竹林里
竹林野炊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竹材首饰的开发设计研究
新产品
产品
情寄苍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