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风的故事

2021-01-06陶忠正

河南电力 2021年4期
关键词:节约粮食麦穗一家人

文_陶忠正

家是人生最早的学校,家人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家人的言传身教对家风的养成和传承至关重要,对后代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我的老家是在豫东的一个小村庄,自幼家境并不富裕,祖父祖母务农,父母虽然是人民教师,但工资微薄,一家人要靠十来亩田地养家度日。那时年少,天真烂漫,不知稼穑艰难,每逢麦收农忙时节,起早贪黑的一家人忙碌得每日腰酸背痛,我却少年不识愁滋味,天天与小伙伴在村后河边嬉戏玩耍,直到太阳下山才会回家。

又到了一年的初夏麦收,一家人都在麦场上忙活,我又想跑出去玩耍,祖父喝住我说道:“你年纪小干不了重的体力活,那也不能整日跑着玩,你要做一个勤快的人,去咱家田地里拾麦穗吧!”就这样,我心不甘情不愿地拎起一个破旧的黄色编织袋,在炎炎烈日下,弯起腰在垄上捡拾散落的麦穗,小心翼翼地将它们一个个塞进袋子里,麦穗被炙烤得焦黄,劲大了容易被弄碎,麦粒就会撒一地。那时我才第一次体验到了“脸朝黄土背朝天”是什么滋味,也深刻体会到了书本里所写的“汗滴禾下土”与“粒粒皆辛苦”。是祖父教我懂得人要勤快,能吃苦耐劳,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

祖母今年八十又三了,除了腰背有些伛偻、腿脚不甚灵便外,身体还算健康。她从未和邻里因为鸡毛蒜皮的琐事生过气、闹过矛盾,是出了名的好脾气,村里人无不交口称赞,都说祖母是个大好人。每次有人来串门拉家常时,家里只要有好东西,她都会主动拿出来与人一起分享。祖母还有个习惯,就是节约粮食,就连平素里掉落在地上的米饭粒和馒头屑,她都会一点一点地捏起来,喂家养的鸡狗。也许,祖母这样的性情与习惯和她所生活的那个年代有莫大的关系,但她的品行,却永远不会“过时”。祖母教会我要与人为善、节约粮食。

与祖母节约粮食的这个习惯相比,母亲的勤俭持家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似乎很爱吃一些剩饭。每逢父亲从集市上买些当时令我垂涎欲滴的食材回家,做好一桌热气腾腾、香喷喷的菜肴,我便食指大动,恨不得一口气风卷残云,父亲也吃得津津有味,只有母亲在一旁吃着上顿重新热过的饭菜。无论剩饭是什么,荤还是素,所用食材贵还是便宜,她都不舍得倒掉。我知道剩饭并不好吃,吃多了也不健康,可母亲却总是吃剩饭,其实她并不喜欢,只是觉得浪费了可惜。除此之外,母亲从不爱买化妆品,衣服一年到头也买不了两件新的,还常常收亲戚不穿的旧衣服。她这般缩衣节食、省吃俭用,但只要对我学习有帮助的,却花钱从不吝啬。为了我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母亲假期带我去城里报名上补习班,还给我买了许多名著增长见识。

上初中那会儿,随着开设的学科渐渐增多,课堂作业自然也增多了,笔和本子消耗与日俱增,不到十天半月就缺纸笔。父亲常常会多给些零用钱,让我自己买。我对此不太理解,觉得父母毕竟都是当教师的,学校里应该有很多纸笔吧,为何还要花钱买。有次在家吃晚饭时,我就将心里的这个想法告诉了父亲,本以为他会夸我懂得节省。谁知父亲郑重其事道:“笔和本子都是公家的东西,怎么可以往咱们家里拿呢!”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公私分明的人,从不会做损公肥私的事。

后来我到外地上大学,有次节假日回老家,和父母弟弟坐一起吃饭,忽然发现父亲不知何时养成了一日三餐之前必小酌一杯的习惯。可一出门,在同事好友面前,他又变成一副“滴酒不沾”的样子。对此,我满腹疑惑,后来才知道,父亲升任了校领导,虽是芝麻大小的“官”,但也难免有人找他办事。父亲是个正直的人,他要让别人都知道自己不抽烟、不喝酒,就自然不去参加酒场,更不会收别人的烟酒了。“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给自己半点腐败的念头。”他说,个人两袖清风了,社会才能弊绝风清。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家风影响的不只是一辈人,而是世世代代、子子孙孙。优良的家风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风气。家风正,社会风气就好,国家才能真正繁荣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弘扬优良家风,守护幸福家庭。

猜你喜欢

节约粮食麦穗一家人
五月麦穗金灿灿
搞笑一家人
节约粮食
节约粮食 从我做起
节约粮食,是美德更是责任
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奇奇一家人
幸福一家人
一家人
三十里铺(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