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深圳民生幸福标杆建设

2021-01-06曾宇青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1年6期
关键词:民生深圳中心

曾宇青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并要求全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要求全党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圳是市场经济发展最早城市,但其民生发展模式并没有因为市场经济较为发达而追随西方民生发展模式,而是克服人多地少等重重困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惠及绝大多数来深建设者,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发展模式”和较高水平的民生发展格局。深圳民生事业40多年的发展,正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克服重重困难,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发展模式”的过程。未来30年,深圳必须奋发图强,敢为天下先,方能建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幸福标杆。

民生的范围在我国主要指教育、医疗、健康、就业、养老、收入、住房等。就深圳而言,民生事业面临的难题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住房等。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民生事业的“深圳难题”

深圳民生事业发展面临着独特的矛盾。这些矛盾制约着深圳民生事业的发展,堪称“深圳难题”。

(一)超大人口规模与紧缺土地资源的矛盾

深圳既是人口大市又是土地小市,人均土地面积在全国各城市中最小。1978—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从约30万人增长到1750万人(2020年上海约2400万人,北京约2100万人);同时深圳是一个土地小市,陆域面积仅1997平方公里,只有北京的1/8、上海的1/4、广州的1/3,土地极其稀缺。按照常住人口计算,深圳每万人口拥有土地面积约1.1平方公里,北京约8平方公里,上海约2.6平方公里。这意味着与北京、上海相比,各项民生事业用地紧张,发展民生的困难更大。

(二)最多“流动人口”与民生资源紧缺的矛盾

40多年来深圳一直是人口迅猛增长的“流量城市”。2010—2021年深圳常住人口净增量721万,远超广州(597万)、北京(228万)、上海(186万)。但深圳的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长期倒挂,2020年末深圳在册户籍人口为587.4万人,而常住人口是户籍人口的三倍。过去我国各项行政资源和公共资源的配备主要以户籍人口为测算基数。民生事业作为公共资源本就紧张,如若向非户籍人口全面开放和供给,困难程度加大;如若不开放和供给,势必影响经济活力,更关乎到能否贯彻执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三)超快经济增长与“不变”行政区划的矛盾

1978—2020年深圳GDP从2亿元增长到2.7万亿元,居全国第三。2019年印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要求深圳在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全球标杆城市”,可以预见,深圳经济将保持繁荣向好势头,但人口也在迅速增长。近年来深圳实际管辖人口超过2000万。如何在行政区划不变的情况下既较好解决2000万人的住房、教育、医疗问题,又保持城市经济活力,是民生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双重”难题。

二、深圳民生事业始终惠及绝大多数人

40多年来深圳的民生建设克服重重困难,始终坚持惠及绝大多数人,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发展模式”。

(一)坚持最低门槛原则

深圳坚持门槛最低惠及绝大多数来深建设者原则。相关政策规定:父母有一方在深圳缴满一年社保,就可以在深圳买房,其孩子就可以在深圳上学。这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属于门槛最低。以基础教育为例,深圳基础教育规模2018年已达210万人,居北上广前列,其中65%为非户籍生,在校生增长比例、非户籍生比例均为全国最高。由于土地稀缺,以及深圳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学位缺口大等原因,提高教育门槛的呼声一直不断。深圳市委市政府坚持克服困难让教育惠及绝大多数来深建设者。为了缓解学位紧张的矛盾,深圳“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 年深圳新增约90万个学位,其中幼儿园12.5 万个以上,公办义务教育67.3 万个,公办普高学位11 万个。市委市政府坚定信心,想方设法排除困难,续写始终惠及人民的新篇章。

(二)坚持“来了就是深圳人”

深圳民生发展惠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绝大多数来深建设者,坚持“来了就是深圳人”,以医保为例,首先坚持了对外来人口的市民待遇。当下深圳农民工每月只需要缴纳十几元,最高可享受超过50万元的基本医保,100万元的地方补充医保,保额在全国大中城市属最高之列。基本解决看病贵问题。其次,积极解决医疗资源紧张,看病难问题,特别是大力发展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简称社康中心)。由区属医院牵头、社康中心参加成立基层医疗集团,其目标是医治常见病、多发病。目前社康中心成功分流了诊疗总人数的六成多,未来期望九成的患者都能够在基层医疗集团解决就诊。同时,市属医院牵头成立医疗中心,主要目标是在各自领域发挥引领作用,解决急危重症、疑难杂症的救治。基层医疗集团与医疗中心分工协作,较好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再次,着力新增高端医疗资源,解决“看好病”问题。已通过合作办医等方法,引进了阜外、中山大学医学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在深圳办医院。另外积极筹建全新管理机制的医学科学院以及积极部署国家实验室和大型医疗科学装置落地深圳。

(三)坚持以改革解决土地紧缺问题

一般来说,深圳约2000平方公里土地是不可能较好解决2000万人口的住房问题的,全球范围内都没有这样的先例。[1]为了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一方面,深圳锐意创新,通过改革向土地空间要效益。例如将“单个点状”的土地更新项目改革为“多个成片”的土地整备项目。通过有效促进片区城市功能完善、空间配置合理、用地潜力提升等,极大提高了城市空间的现代化水平,既保障了产业用地和增加了住宅用地,又保障了民生事业用地。深圳从2016年在全国首创了土地整备,至今已经整备200多平方公里土地,其中,约23平方公里用于教育、医疗、轨道等公共事业。

另一方面,由于深圳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深圳与惠州、深圳与东莞的交界处已经形成了一个跨行政区的城市经济带,人口达1000万。工作在深圳居住在该经济带,房价比深圳低,住房面积等条件也得到改善,一定程度缓解了深圳住房问题。[2]深圳也在探索如何打破行政边界提供幼儿园等民生服务,如深圳坪山为住在坪山与东莞交界地带的深圳居民提供幼儿园服务。可期待深圳城市建设率先探索从行政城市走向经济城市。同时,深圳正在进一步推进多层次的住房体系改革,增加政府支持下的保障房、长租公寓的供给,缓解中心城区住房压力。

正是始终坚持惠及绝大多数的来深建设者,深圳吸引了大量来深创业者,特别是年轻创业者。深圳平均年龄32.02岁,是全国人口最年轻城市。新生儿2009年约15.8万人,2017年增长到24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016年为46.33万人,2018年增加到53万人,超过北京、上海成为全国幼儿园人数最多的城市。孩子是城市的未来,是城市保持年轻、活力最重要资源。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要求深圳在建国100周年时建设成为“全球标杆城市”,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模式;又要在先进性、专业性方面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才真正堪称标杆,彰显中国贡献。

(一)对标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质量高水平民生事业

深圳的民生事业在满足绝大多数来深建设者的基本民生需求以及民生服务均等化方面成绩显著,多项指标列居全国前位。未来要“补短板”,民生发展水平要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就医疗和教育而言,深圳须弥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科研创新载体缺位的短板。当前深圳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研发机构、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以及顶尖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重点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同时,需进一步加快全新机制的国家医学科学院的建设,加快海洋大学、创新创意技术学院等大学的建设。相信经过10年、20年的发展,深圳可以汇集和涌现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成为教育、医疗卫生高峰,创新高峰。

(二)敢为天下先,推动各项制度创新,永葆活力

深圳活力来源于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建设“民生幸福标杆”,正是在闯天下之先。没有“敢”的勇气,没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就没有“民生幸福标杆”。深圳民生要以更超前的改革,更开放的态势,才能跑出加速度。

医疗方面,深圳要在全球配置医疗资源,成为现代化国际医疗中心。这就必须突破现有体制机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目前深圳医疗卫生的国际流通不是很顺畅:一是境外资本较难进入,准入成本高,运行成本高,法律风险高;二是境外医学人才跨境执业行医政策壁垒尚需突破;三是标准不对接,医疗机构和医学人才评价体系尚未受国际认可,各种原研性药品、创新性医疗器械、前沿性临床技术的研发、评价、应用等审批环节,境内外标准不统一;四是薪酬体系需要突破;五是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等。深圳要再一次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如探索建立国际医疗合作示范区,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支持,在医疗机构准入、评审评价、人员执业许可、前沿技术应用、药品和器械准入等方面先行先试,扩大对外开放。

教育方面,未来深圳依然要走超常规发展之路。下一步,深圳应探索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单列;试行“一大学一条例”,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探索建立大学法人财产制度;探索建立基于绩效的大学拨款制度;探索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实验等,推动教育高峰建设。

(三)围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提供精细化、专业化的民生服务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民生幸福标杆建设的方向。围绕着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满意感,不仅要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民生事业,而且要以精细化、专业化、人性化的民生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人们的幸福感不仅体现在重大项目的民生服务中,还体现在民生服务的精细上。

以义务教育为例,深圳在学生享受义务教育资源的丰富度和充足度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落差。深圳不仅要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小班制进程,而且要进一步增加专职教师,提高师生比,以及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等。

在医疗方面,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深圳要推动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打造全球一流的健康城市。目前深圳市民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指标均达到先进发达国家地区水平。但深圳现有公共卫生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尚不能适应大健康、大卫生发展的要求。目前深圳在心理卫生、艾滋病防治、卫生应急、医防融合、医养结合等七个方面承担了国家试验区和示范区建设任务。深圳将进一步推动健康校园、健康小区、健康企业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推进慢性病防治管一体化管理,将慢性病防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慢性病患者提供系统化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健全多层次医保体系,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以健康促进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支付制度等。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深圳克服重重困难,已经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发展模式”,未来,深圳要续写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发展新篇章。

猜你喜欢

民生深圳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第23届SIMM深圳机械展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热炼健身·深圳侨城至臻会所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