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项目的缘起和实践

2021-01-06王铁志

民族大家庭 2020年6期
关键词:村寨民居少数民族

文/王铁志

有一个地方它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有一种文化它寄托着精神与情感……悠悠华夏,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留下了数不尽的文明与财富。作为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在广袤的国土上,这些少数民族交融互惠又各自精彩。

少数民族村寨,作为民族文化的承载,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少数民族中的语言、民居、服饰、饮食、音乐歌舞、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宗教信仰等民族风俗习惯。正是由于这些少数民族村寨的留存,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才得以延续。

国家民委自2009年开始实施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国家民委文化项目“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总编辑王铁志,将为我们梳理总结该项目的缘起和实践。

缘起

村寨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有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比如苗寨、侗寨、傣家寨等等,这些村寨相对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基因,是各民族群众保存历史记忆、寄托精神情感的神圣家园。

现如今,在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影响下,在一些大城市,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已经很少看得到,但是在少数民族村寨里面,我们还能够看到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文化。

村寨文化,一方面保存了各民族的历史记忆,另一方面也保存了各个民族的生存智慧。村寨文化,是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源泉,村寨文化的消失,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消失也已近在眼前。为了保护村寨文化,也为了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能够保持多样性,国家民委自2009年开始实施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项目主要包含四个内容:一是保护特色民居;二是发展特色产业;三是传承民族文化;四是促进民族团结。

如果仅仅从学术上分类,特色民居实际上也是特色文化的一个部分,那为什么又把它单独提出来呢?因为我们到民族村寨,首先看到的就是村寨中特色的建筑。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建筑和传统服饰,作为一种外显的民族文化,是人们进入村寨最容易感受到的。特色民居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保持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面貌具有重要性,因此才将它单独列出来。

保护与发展

传统民居有草木结构、土木结构和砖瓦结构等多种类型,这些房屋基本上都是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而成的,比如在石山地区容易见到石头垒的石头房、在森林地区容易见到木刻楞的房子,如果在西北荒漠地区则可能见到干打垒的生土结构的土坯房。

要保护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民居,首先就要了解这些民居为什么原来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几年却消失得那么快。经过分析,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改变的因素有多种,其中经济和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建筑的式样是当地居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并结合本民族的审美需求建造起来的,因此各有特色。例如干栏式建筑,虽然屋顶覆盖的是茅草或者树皮,看起来很简陋,但是飞檐翘角很有特色。而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建筑材料的改变,村民盖房不再用砖瓦、土坯或者木料,取而代之的是空心砖或者是钢筋水泥的预制板,因此很容易就把房屋盖成了火柴盒的样子。

此外,过去由于经济落后,传统民居建造得比较简陋,而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对房屋的安全性、耐久性、舒适性比过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类似于茅草房、杈杈房、撮罗子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的居住要求。

正是由于建筑材料的改变、技术的改变以及人们审美需求的改变,才使得传统民居在这几年快速地发生改变甚至消失。

例如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和里村,它的传统民居里面有鼓楼还有干栏式的建筑,但是在着火之后,村民就穿插地盖起了类似于火柴盒子的平顶房,前些年还在外面贴上瓷砖。

现代广西民居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小青瓦花格窗了,而是前面突出一块,后面突出一块,他们称前抓金、后抓银、白瓷砖、卷帘门,也就是临街上经常看到的那种现代改造的简易民居的样子。

云南德昂族传统民居的改变也很有代表性。德昂族的传统民居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建筑式样,是一个独立的建筑,上面用茅草盖顶。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将茅草顶换成了瓦,但是房子的整体结构没有改变。

在这之后,德昂族人觉得砖房更加经久耐用,但是他们自己不会砌砖墙,于是请来了内地的砖瓦匠,这些砖瓦匠就按内地式样给他们盖房子,这样传统民居也就消失了。

在保护传统文化和村民发展的问题上,一直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两难抉择,这里面有两种极端的做法。第一种是经济至上,不管民族传统、地域特点和文化传承,怎么省钱怎么实用就怎么做;第二种是脱离经济发展和村民需求,单纯强调文化保护,让村民保持原生态的生活面貌,还用牛来犁田,用锄头锄地,但这种做法村民是很难接受的。

因此,在保护特色村寨的时候,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保护的基本原则——就是文化保护必须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保护特色村寨,需要从保护传统民居入手。而保护民居,首先就是要改善人居环境。民居的保护,需要尽力保护它的传统式样。同时,与一般博物馆和乡村旅游点不同的是,由于村民还需要在村寨里面居住生活,因此就需要民居既能保持传统,也能适应村民的生活,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建筑形式也应该有所创新。其基本要求是在保持传统外观式样和特点的同时,可以做些室内的空间结构改变,改善基础设施,使其更加宜居,同时也可以使用现代的建筑材料。

湖北宜昌点军区车溪土家族村

湖南龙山县里耶村百年老宅

第二个基本要求就是特色村寨保护一定要有产业支撑。产业发展是村寨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产业支撑,村民的生活水平不能提高,也就缺乏了文化保护的持久动力。特色村寨的产业发展大多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在旅游开发中,村民可以通过开办农家饭馆提供餐饮住宿、生产销售无公害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民族手工艺品、从事民族文化文艺表演或民俗表演以及为旅游公司打工等方式,间接获利或直接获益。

第三个就是要保存和延续活态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价值核心是文化,也就是保持它的乡土性和原真性。例如我们在村寨里看到村民的歌舞可能并不如演员表演的那么专业,吃的农家饭也不如饭店做的那么精细,但我们体验的是保存在村民中的活的文化,感受到的乡土气息是独特的。比如说吉林延边和龙县的金达莱民俗村,它的外形建筑采取了传统的式样,但是它内部的空间结构已经做了改变,浴室、厨房等都已经具备。

保护整体风貌的思路

文化保护和文物保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确定为文物保护对象的建筑可以封闭起来仅供人们参观,但是少数民族村寨的民居如果封闭起来没人居住,那么这些孤零零的房子还有多少价值,对游客又有多少吸引力?游客千里迢迢去民族村寨,他们想看的不仅仅是几个有特色的房子,他们要看的是村民的实际生活,体验的是活着的村寨文化,特色村寨如果没有村民居住,村寨的文化消失了,民族村寨的保护就失去了灵魂。

特色村寨保护与我们国家现有的一些文保项目也存在着一些区别。近些年来,我们文物保护部门和建设部门实施了一些项目,如传统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等等。这些项目强调的是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他们的做法接近于文物保护的方法,就是把这些古宅保护起来,甚至把房屋腾空,将它作为历史文物保护下来。

在特色村寨里,也有一些这样的村寨,比如有一些百年老宅,还有一些寺庙、土司府、祠堂等等。这些百年老宅采取的也是这种文物保护的方法,一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因为有这些百年老宅和文物古迹,也被列入了历史文化名村或古村镇保护名录。

历史文化名村强调的就是古民居要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过去大多经济发展落后,房屋建造得比较简陋。比如说南方的干栏式建筑傣家竹楼,过去都是用茅草盖的顶,用竹子或者木料作为支撑,茅草顶基本上十来年就要换一次,草木房几十年可能就要扒掉重建了。因此我们在特色村寨能够看到的百年老宅,除非是有一些砖瓦结构的房子,这样是非常少见的,许多在文革前建的房子,现在就算是古建筑了。像安徽西递宏村那样有保护价值的村庄和民居,在特色村寨里不是很多,有的地方要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房屋都很困难。

还有一些民族过去居无定所,他们的传统民居是蒙古包、毡房、帐篷、撮罗子(也就是“仙人柱”)等等,就很难用文物保护的标准确定民居保护对象。因此,我们在特色村寨中确定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对一些有价值的单体建筑用文物保护的方式保护起来,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对村寨的整体风貌进行保护。保护整体风貌的含义就是保护民族村寨良好的生态环境、特有的建筑风格和乡村风貌以及村民在语言、服饰、饮食、歌舞、礼仪、宗教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民俗文化特征。

南方的少数民族村寨基本上是依山傍水,在半山上建设村寨,一方面有森林涵养水源又不占用耕地,另一方面便于耕种农田和给水劳作。保护特殊村寨的风貌,不仅要保护它的建筑,还要保护它周围原本的生态环境,比如说它的山林、稻田等等,如果这些都消失掉了,那么村寨孤零零地存在,也就没有了灵气。

分层次的保护措施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对象情况复杂,有的村寨传统民居保持得相对完整,有的传统面貌则遭到了较大的破坏。而且不同的建筑形式,如土木结构、草木结构和移动民居,保护传统面貌时遇到的问题也大不相同。因此,根据保护村寨整体风貌的工作思路,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民居保护与改造中,针对不同对象也采取了分层次、分类别的保护措施。

第一个是原样式保护。就是对那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单体建筑借鉴文物保护的方法,在保护修缮时修旧如旧,不许乱拆乱动,尽可能地保持古建筑的历史面貌。

这里面既有干栏式建筑,也有生土建筑,像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这里就有保存近千年的土坯房,现在整修一新的样子也很好看。

河北的清西陵完全按照清代老民居的样式修复或者是重建的。

第二个是传承式修建。传承式修建就是一些村寨为了与旅游相结合,对一些已经破损的或者是拆掉的传统建筑,仍然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比如说木料、砖瓦等等,采用传统工艺复建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如寨门、鼓楼、风雨桥、戏台、木楼、竹楼等,有的地方还原样搭建了传统的泥土房、茅草房等等。这类建筑有的是村民居住在里面,有的是专门供接待游客使用,有的是作为景观陪衬用于展示少数民族村寨的历史面貌,有利于留住乡愁和历史记忆。

这些按原样新建的传统民居,保护了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式样以及少数民族建筑的传统工艺。如吊脚楼、侗族鼓楼等等,都是当地的能工巧匠按过去的方法建起来的,因此这样的建筑虽然是新建的,但仍然具有文化保护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我们跟传统古村落或者历史文化民居的做法不太一样,因为在传统古村落旅游景点中,有一些专家特别反对用新建的建筑弄的“假古董”,他们认为这不是历史的东西,历史的东西就是保持着原来的样子,但我们认为虽然新建的房子不能作为文物,但是同样起到了保护传统建筑样式和工艺的作用。

第三个就是装饰性改造。过去民族村寨的建筑风格大致是一致的,但是近些年来,一些村民在村中搭建了一些空心砖水泥预制板构造的火柴盒式新建筑,外面贴上瓷砖,大江南北一个模式,毫无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例如湖北车溪村的一个民居,房子原本是一个两层楼的平顶式建筑,外面贴上瓷砖,上面盖的水泥板。改造以后在上面搭了个坡顶屋,周围穿起了“裙子”,用传统建筑形式给外面建成了雨廊以及门斗儿等等,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了很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湖北恩施芭蕉侗族乡的戽口村改造旅游村的时候,一个是保持住周围的青山绿水和茶园,保护外部的自然景观和农业生态,另一个就是对传统民居进行了改造。原来都是两到三层楼的平顶房,为了将来接待游客,能有住宿和吃饭的地方,村民们又在上面加盖了房子,房子为转角式的,当地称为撮箕口,就是簸箕口的式样,上面再盖上瓦,房子的面貌与原来相比就大不相同了。

第四个就是创新式的建造。对一些传统建筑形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简易民居或移动民居,如果仍然按照传统建筑式样去建造,也许并不能满足群众的生活。因此,会在其中提炼出这些传统民居的一些建筑符号,在新民居中来体现它的民族特色。新民居的外形要体现民族特色,内部结构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同时能够使用现代的建筑和装饰材料。例如广西乳源的瑶族村,他们的房子就采取了原本树皮顶房子的建筑样式,装饰在新的民居之中。

在许多特色村寨中,实际上是几种方法混合并用的,对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民居按原样保护,不适应的简易民居做了一些改造,同时也新建了一些民居。比如在吉林延边朝鲜族的百年部落,在一个村里面就可以看到有百年的老宅,也有新建的房子,还有过去的茅草房。

新疆鄯善县鄯善镇蒲昌村

不同的保护与发展模式

民族村寨是个综合体,承载了语言文字、饮食起居、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诸多民族文化内容。因此,特色村寨不仅仅是保护了特色民居,而是一项综合的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的系统工程。

从经济发展模式看,特色村寨的发展模式,大多是保护生态、发展绿色产业生态食品和乡村旅游。在南部石山地区和河谷地区,这些干栏式的传统民居,遇到的大都是建筑材料用材改变后如何保持特色等问题。在牧区遇到的问题主要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以及如何解决草畜矛盾问题。过去牧民逐水草而居,哪里有水有草就把牛羊赶到哪里,因此居无定所。现在开始实施牧民定居,还要保护草原生态,实行禁牧限牧等措施。牧民新村在建设中如何解决生产生活的矛盾以及如何在建筑上保持民族特色,遇到的问题可能更难一些。

同时,在南方这些气候湿润温和的地方发展旅游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年四季都可以开展旅游。而在北方村寨开展旅游一年只有三四个月的旅游旺季,因此遇到的问题与南方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在这个特色村寨的产业选择上,南方和北方就有不同的模式。在特色村寨保护项目实施的初始阶段,我们采取了政府主导、村民主体、专家指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成功的。

特色村寨大多都是在边远落后地区,由于过去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因此其特色才保存下来。这些地方自身的发展能力都很弱,没有政府的帮助,这些项目是很难开展的。但是村寨的发展活力根本在于提升村民本身的发展能力,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的作用应该逐步减弱,村民的主体作用应该逐步增强。

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大多与旅游开发相结合,这种结合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开始的阶段,如果有外面的资本进入,村民是非常欢迎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营模式、利益分成上,外面的公司与村民爆发矛盾冲突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特色村寨开展旅游仅凭村民自己的力量是不足的,必须要有公司介入,但是公司与村民之间的合作采取何种模式,如何兼顾公司的发展以及村民的利益,这是一个永久需要研究的话题。

在一些著名的民族旅游区,如西江苗寨,采取村民获益的方式是入股分红、打工挣钱、旅游商品、出租房屋等等。

还有一些公司是公司与村民交叉经营的,村民在村寨里开办农家乐,经营特色餐饮。如湖北车溪村,公司在村寨边上建了一个旅游景区,在旅游景区收门票开办民俗旅游馆表演、民俗节目等等。公司与村民在经营范围上有明确的分工,公司经营自己范围的事,游客要吃住就要到村里去。公司与村寨各有特色相互分工优势互补,依靠村民的特色吸引客源。同时,公司在旅游景点开设的民俗表演节目也丰富了景区的内容。

村寨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协调好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一些地方建立了乡村旅游协会之类的民间组织负责此类事宜。

随着村寨的进一步发展,开展旅游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

例如村民分散地、自发地开展乡村旅游的模式是适应不了旅游市场需求的。一个成熟的乡村旅游景点,接待游客时一般都要解决吃、住、行、游、购、玩等六个方面的问题。如果游客来了不能吃饭、不能住宿,看一下就走,那么这样的旅游景点是没有太大吸引力的。但是目前的特色村寨规模大多都很小,有一些基本上就是几十户,在这样小规模的村寨里,要解决这些问题是有很大难度的。

因此,乡村村寨目前正在进一步提升,又发展成了特色村镇,采取小镇这种模式。

上面提到过不同形式的民居在改造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就看看他们都是怎么做的。

例如云南的干栏式民居,有的是按照原样以木材建造而成的新的傣家楼,有的则是用砖瓦水泥仿建的傣家新民居。

泥土房过去在乡村改造中大部分都作为被消除的对象,有的盖起了砖瓦房,上面又贴上了瓷砖。像云南哈尼的民族村,过去的传统房子是蘑菇房,如果贴上白瓷砖原本的样式就消失了,因此他们发展了旅游之后,又在瓷砖上面抹上了黄泥巴。

过去我们都认为生土建筑非常土,但在西北地区这种干打垒的房子,适应于干旱地区,也很耐久。这几年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他们把生土建筑进行了艺术化的改造。例如新疆蒲昌村,他们将葡萄干儿房子的一些建筑符号应用于房子的改造中,改造后的样子非常漂亮,现在成为了一个很有名的旅游村。

最典型的就是茅草房,那么怎么改造呢?例如海南黎族的船型屋,外形有点像倒扣的渔船,建得非常简陋,树干都没有胳膊粗。这是因为假如屋里有人生病,他们就要搬家,这样的房子是没有太久远的。

在前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中,海南花了10年时间,把黎族25万户的船型屋都扒掉了,盖起了砖瓦房。但是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时候,发现船型屋没了也就没有特色了,那么怎么办?后来他们请专家设计了样式,请北京的公司进驻,用新的建筑材料建起了仿真的船型屋,既有国际范儿,又有乡土气息。

东北鄂伦春族过去住的是撮罗子,用几根木杆儿搭建而成。发展旅游需要建一些有特色的建筑,因此就使用了撮罗子这种建筑元素作为符号,作为旅游景点的建筑。

过去住蒙古包或者哈萨克毡包的牧民是居无定所的,以前的人觉得能够定居就很满足了,因此不管形式盖个平顶房或者简易工棚。随着这几年特色村寨的保护,人们觉得牧民的房子也应该体现出传统建筑的风貌。定居后的牧民新居,院子里有露顶的牲畜棚,还有提供给客人住的蒙古包和正房。

新疆对哈萨克牧民定居采取了新的建筑,一开始也是盖的简易工棚,后来又设计了新的式样,因此现在在那拉提景点附近,就可以看到把方形的房子与圆形的哈萨克毡包连在一起的哈萨克牧民新居。作为房屋建筑,卧室和厨房在方形的房子里面,圆形的毡包里有个通道连接在方形的房子里面,作为会客使用。村落采用了传统毡包那种散落式的布局,随机散落分布在草原上。

猜你喜欢

村寨民居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路径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锅巴粥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