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建党纪念活动的情感意蕴*

2021-01-04陈金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纪念活动刘少奇讲话

陈金龙

情感是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既作用于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国家、民族、政党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国际史学界开始关注情感史研究,并达成了一项重要共识,即情感不仅影响历史,也有着自己的历史①赵涵:《当代西方情感史学的由来与理论建构》,《史学理论研究》2020年第3期。。其实,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同样蕴含情感发生发展的面相,既有人民对党的爱戴感激之情,也有党对人民的尊重关爱之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之情、对民族的自豪自信之情,重要历史人物的个体情感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情感维度展开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应当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拟从中共建党纪念活动入手,展现中国共产党情感的多维内涵,呈现中国共产党情感史的一个侧面。

一、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尊重历史、敬畏历史,是一个政党成熟的表现,也是对待历史应有的态度。中国共产党举行建党纪念活动,旨趣之一就是建构和强化中国共产党历史记忆,表达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总结历史贡献、升华历史经验、重视历史学习和研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历次建党纪念活动,都要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要么通过标志性事件总结历史贡献,要么通过概括具体成就总结历史贡献。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用取得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一件大事”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刘少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用进行人民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件大事”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都用“三件大事”来概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即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42,345页。。“三件大事”具有标志性,以此概括中国共产党历史易于记忆和接受。与此同时,建党纪念活动也具体概括和呈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将标志性事件包含其中。如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从九个方面具体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辉煌业绩展示在世人面前②参见陈金龙:《纪念与叙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话语建构》,《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3期。。对中国共产党历史贡献的客观评价,体现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

历史是教科书,历史经验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历次建党纪念活动注意总结历史经验,以历史经验启迪现实、指引未来。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主要经验,如将“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③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2页。作为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将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作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胡耀邦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从要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路线、一个能够确立和坚持这条路线的无产阶级政党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并且强调:“庆祝我们党的生日这个重大节日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团结一致向前看,把注意力集中到还没有解决的任务上来。”④胡耀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64、875,867页。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江泽民将中国共产党70 年历史经验归结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⑤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33页。,这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维度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的总结。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自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三个方面,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现实启迪,拓展了总结历史经验的视野。胡锦涛将中国共产党90 年历史经验凝炼为一点,即“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437页。,凸显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习近平用三个“历史告诉我们”诠释中国共产党95年的历史经验及其现实意义。总结历史经验,诠释历史经验的当代价值,同样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

现实由历史发展而来,不了解历史也就难以把握现实,敬畏历史的重要表现就是重视历史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学习和研究,洞察历史规律,理解历史经验的要义和真谛。为指导全党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1942 年3 月,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发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系统阐释了中共党史研究的方法。历次建党纪念活动对中国共产党历史贡献、历史经验的总结,正是建立在系统研究基础之上的。胡耀邦强调:“我们必须继续学习和研究中国的革命历史。因为今天的中国是昨天的中国的发展。而我们大家对昨天的中国,不是懂得太多,而是懂得太少了。”⑦胡耀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64、875,867页。中国革命历史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这里实际上借建党纪念强调了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性。习近平在论及历史学习时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⑧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4页。“教科书”“营养剂”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价值的定位,阐明了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必要性。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⑨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42,345页。不忘过去的关键在于通过历史学习和研究,汲取历史经验,强化历史记忆,保持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

二、对英烈的敬仰之情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胜利,是无数英烈用生命、奋斗换来的。历次建党纪念活动表达了对英烈的缅怀和敬仰,传承英烈精神成为建党纪念活动的旨趣之一。

中国共产党对英烈的纪念始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创建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通过召开纪念大会、设立报刊专栏、以烈士姓名作为地名、修建烈士纪念建筑等方式,开展英烈纪念活动。为纪念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牺牲的英烈,1949 年9 月30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1958 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后,成为纪念英烈的永久性建筑。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建党纪念活动,都表达了对英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大会上,刘少奇将中国革命的胜利归功于那些在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的无数英烈,“我们的烈士们在敌人的刑场上、在战场上、在各种斗争中那种忘我的、英勇的牺牲精神,乃是代表我们民族和我们党的最优良的传统,乃是我们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最崇高的模范”①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16页。。将英烈精神与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联系起来,表达了对英烈的推崇。为纪念革命英烈,刘少奇提请大家起立,静默三分钟志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大会上,刘少奇称赞英烈“流尽了自己的鲜血,献出了自己的生命”②刘少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05页。,对英烈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改革开放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取得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时期的建党纪念活动同样表达了对英烈的敬仰之情。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 周年大会上,胡耀邦指出,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成果,“是千百万在刑场上、战场上和各种战斗岗位上牺牲了的共产党员和党外革命者,用鲜血浇灌出来的”③胡耀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856,865页。,向革命英烈表示了最深切的悼念。同时,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相继逝世,改革开放后的建党纪念活动增加了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内容。胡耀邦对党的杰出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以及任弼时、董必武、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恒、林伯渠、李富春、王稼祥、张闻天、陶铸等同志,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老一辈革命家、革命英烈和所有先驱表达了崇高的敬意。他说:“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深切怀念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建立了丰功伟绩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已故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切怀念为创立、捍卫和建设新中国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深切怀念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所有先驱。”④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632—1633页。借助建党纪念活动,胡锦涛、习近平同样表达了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先烈、一切先驱的敬仰之情。这种敬仰之情,既有助于全党历史意识的熏陶与培育,也有助于全党养成尊重历史的态度。

英烈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品格的集中体现,缅怀英烈重要的是传承英烈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力量。刘少奇在表达敬仰英烈的同时指出:“他们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的。烈士们的精神永垂不朽!”⑤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3册,第516页。这是对英烈精神价值的充分肯定。胡耀邦对英烈精神的基本内涵做了初步概括,即在战场上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在敌人屠刀下坚贞不屈、慷慨就义;任何时候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而在和平建设时期“更加需要这种革命精神”⑥胡耀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856,865页。。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 周年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发扬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革命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①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660页。这里所说的精神内涵,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核心要素,也是英烈精神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②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传承英烈精神,是对英烈最好的纪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三、对人民的尊重之情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历次建党纪念活动阐释了人民的力量和人民的作用,表达了对人民的尊重和敬意,进一步确立了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立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将中国革命的胜利归结为“人民的胜利”③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80页。,这是基于中国革命历史得出的结论。刘少奇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的大团结,是我们一切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的一切成就,应该归功于全国各民族的人民群众”,“人民的力量,是创造人类历史的真正伟大的力量。归根到底,人民的力量是无敌的,人民的意志是不可违抗的”④刘少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0册,第311、320页。。这是对人民力量、人民作用的充分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胡耀邦沿用这一观点来诠释人民的作用,将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归结为人民的事业。江泽民同样认为,“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⑤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899页。,将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成就视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胡锦涛在总结中国共产党90 年历史后得出结论:“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452页。不忘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上的作用,是对人民最大的尊重。习近平重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且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⑦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344、352页。。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上,习近平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⑧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的表达,生动诠释了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赢得革命胜利、赢得执政地位的作用,揭示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基于人民的历史作用、历史贡献,历次建党纪念表达了对人民的崇高敬意。刘少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 周年之时,向工农劳动人民以及其他阶层的人民表达了谢意,感谢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支持。胡耀邦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人民解放军,表达了诚挚敬意。中国共产党成立70、80、90、95 周年纪念之时,也向全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界爱国人士,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表达了崇高敬意。对人民的敬意体现了对人民的尊重,流露的是对人民的真挚感情,对人民而言是一种情感慰藉。

人民力量、人民贡献要求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毛泽东通过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建立,赋予人民主体地位,“只让人民有发言权”,“选举权,只给人民,不给反动派”①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5,1480页。。改革开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集中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胡耀邦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创造力,并且接受人民的监督。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会一事无成,就会遭到失败。”②胡耀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865页。依靠人民、相信人民,这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胡锦涛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③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441页。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的要求,也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反复强调的价值立场,要求全党同志“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352页。。肯定人民主体地位,是对人民尊重之情的进一步表达。

四、对政党的自信之情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党员人数最多、执政时间最长、执政能力最强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借助建党纪念活动表达了对自身的自豪与自信之情。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建立在对政党总体形象的把握上。1943 年7 月,王稼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2周年而撰写的文章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共产党应当是一个大党。”⑤王稼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43页。“大党”主要是就党员规模和数量而言的,这里所言是一种应然状态,事实上,直到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时,仅拥有党员121万人。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的党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光荣、最正确的党。”⑥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3册,第515,515页。伟大、光荣、正确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党的形象的总体判断,成为中国共产党形象表达的主流话语。1961 年6 月30 日,刘少奇再次重申:“四十年的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⑦刘少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0册,第305页。改革开放后的建党纪念活动,依然沿用伟大、光荣、正确来建构中国共产党的整体形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强调:“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⑧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899页。这一关于政党形象表达沿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话语,并强调了党的核心地位。胡锦涛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阐释,与江泽民的表述高度一致。伟大、光荣、正确的政党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增进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建立在对政党品质分析的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大党,有其独特的政党品质。毛泽东将“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⑨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5,1480页。,作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内在品质。刘少奇强调,我们的党员密切地联系着广大的人民群众,大多数有高度的觉悟水平,具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在战场上、劳动中和各种工作中,能奋不顾身、聪明沉着、顾全大局、遵守纪律,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人民群众把他们当作最亲近、最可靠的朋友,“我们的党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公认的领袖,同时,又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⑩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3册,第515,515页。。胡耀邦用三个“确实是”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内在品质,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理论武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能力领导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革命胜利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是历史所决定的,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所决定的,是任何力量所无法改变和动摇的”①胡耀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861页。。江泽民指出,70年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富有创造精神的党;是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奋斗并做出最大牺牲的党;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经得起各种考验,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党②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633页。。这些基于历史对中国共产党内在品格的提炼和概括,强化了对中国共产党内在品质的集体认知和记忆。

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构、内在品质,造就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辉煌,使中国共产党人充满自豪与自信。江泽民指出:“回顾党和人民在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展望党和人民在新世纪的伟大征程,我们充满必胜的信心和力量。”③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893,1895页。这里直接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自豪与自信。经过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两个80年的对比,江泽民指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④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893,1895页。这是充满自信的表达,展现了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地位、执政能力的信心。习近平明确表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⑤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348,342页。这是基于国际比较而生成的政党自信,是基于政党伟业而生成的政党自豪。在习近平看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348,342页。。这种基于大历史观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作用的评价,流露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豪与自信。

五、对国际社会的感谢之情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在举行建党纪念活动时,客观承认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支持,表达了对国际社会的感谢之情。如此,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博大胸怀,也有利于国际关系的协调。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苏俄、共产国际的帮助密切相关;中国革命的胜利与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支持密不可分。毛泽东指出:“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时代,任何国家的真正的人民革命,如果没有国际革命力量在各种不同方式上的援助,要取得自己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胜利了,要巩固,也是不可能的。”⑦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3—1474页。这里借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纪念之机,实际上表达了对苏联、国际社会的谢意。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在诠释中国革命胜利原因时强调,不能忘记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对于中国革命的影响,不能忘记苏联以及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对于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援助,并借建党纪念之机对苏联以及同情和援助中国革命的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表达了谢意。1958年后,中苏两党分歧逐步公开、两国关系日渐紧张,刘少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依然强调:“我们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得到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也得到全世界劳动人民和各国进步势力的同情和支持。”⑧刘少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0册,第316页。刘少奇向苏联人民和苏联共产党、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和兄弟党、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世界各国人民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这种感谢,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友谊的铭记与珍重,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大党的胸怀和风范。

改革开放后,胡耀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向一切同我国平等互助的友好国家,向一切给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支援的外国朋友表示最深切的感谢①胡耀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876页。。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向关心和支持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各国人民与朋友表示衷心的谢意②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899页。。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共产党依然没有忘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习近平借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纪念之机,向一切同中国人民友好相处,关心和支持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各国人民和朋友致以衷心的谢意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344页。。不忘过去,才能面向未来,建构新型国际关系。

结论

中国共产党是富有情感的政党,党对人民、国家、民族、世界的情感,人民对党的情感,是中国共产党情感的两个重要面相。情感具有能动性,既影响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方式,也影响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和认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赢得人民的支持,情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就个体而言,情感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则是理性的,是基于党的性质、宗旨与历史的情感表达。中国共产党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纪念活动是其中之一,通过纪念活动表达的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对英烈的敬仰之情、对人民的尊重之情、对政党的自信之情和对世界的感谢之情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情感。

从情感维度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是有待开拓的新领域。一方面,以中国共产党作为情感主体展开研究,阐释中国共产党的情感生成、情感构成、情感表达、情感标准、情感制度、情感特点与情感功能。另一方面,以中国共产党作为情感对象展开研究,诠释不同历史时期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情感生成、情感内涵、情感表达。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个体情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情感的体现,也应纳入中国共产党情感史研究的范围。从情感维度建构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利于拓宽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视域、更新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方法。

猜你喜欢

纪念活动刘少奇讲话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奥斯威辛为何在大屠杀纪念活动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注水”讲话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我也来两圈
50岁
男朋友
受邀者 安倍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