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析逍遥散

2021-01-04李冀魏爽郝峰王晓雨胡晓阳

中医药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血虚医家肝郁

李冀,魏爽,郝峰,王晓雨,胡晓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逍遥散为经典传世名方,其组方严谨,用意精奥,历代医家对其论述颇多,为著名临床常用之方。

1 逍遥散之“剂”

经方逍遥散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妇女诸疾》。本书最初为宋朝太医局收集民间有效验方而成,称《太医局方》。其后,陈师文、陈承、裴宗元等于北宋赵佶大观年间(1107—1110年)重新修正编撰,汇成《和剂局方》,许洪于宋南渡后高宗绍兴21年(1151年)校订,定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全国颁行,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对于本方为“散”之剂型,有医家认为其散(sǎn)通散(sàn),有发散、消散之意,可散肝气之郁滞,以达疏肝之效,切合逍遥散以肝郁为主病机之方义。但本方之所以为散剂,更多则与本方所成年代为宋朝,当时散剂盛行有很大关系。散剂由丹药演变而来,为我国本土宗教——道教之道士所创[1]。宋朝初年的一些医事活动中,如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命翰林医官瞿煦、尚药典御刘翰、道士马志等多人,依据《新修本草》与《本草拾遗》等书,编撰成《开宝新详定本草》;开宝七年(974年) ,复召马志等人加以详之,终定其名为《开宝重定本草》;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赵光义命翰林医官院搜集方剂,并诏道士王怀隐、郑奇、王祐及医官陈昭遇等人,以隋朝巢元方所著之《诸病源候论》冠其首,而方药次之编纂、修订大型医方书《太平圣惠方》,均不乏道士之身影。另外,北宋的统治者在前朝“儒”“释”“道”并重的基础上,加大了对道教扶持与崇尚的力度,宋太祖赵匡胤在未登基之时,便频繁与道士往来,还曾利用命符为自己争夺政权之路助力、制造舆论,更凭借华山道士陈抟之力为其获取百姓的支持[2],其在登基之后,仍然十分重视对道教的发展。宋太宗不仅继承了其兄长宋太祖对道教支持的态度,继续所设立的诸多支持政策,其对道教的推崇与敬重甚至远远超过了宋太祖[3]。当权者对道教的崇尚,让道士所创之散剂在宋代得到了极大的推广与应用。此外,唐末宋初,不到百年之间,战乱不断、藩镇割据,由于战争带来的极大破坏性与毁灭性,边疆路途遥远,运输不便,物资极其匮乏,如何有效的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不仅关系着军中将士之生命,乃及影响战争之胜负。而军中的药物处理成散剂也许是最节约成本的方式,既便于保存,又利于运输,服用也很简便。故此,道士独尊之散剂随道家在民间及士大夫之间传播,散剂逐渐进入到医药领域,其简、便、廉的效果深入人心,加之皇帝的表率与推崇作用,使散剂之应用在宋代盛极一时。同理,诸多剂型当前已广为应用,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散剂仍独居半数之多。遂余以为成方之时以其为散多是基于时代背景,并未有较多散肝郁之考量。而且,其主旨在于强调药材的修治方式,虽名为“散”,用法中仍然是煎煮取服。

2 逍遥散之“机”

逍遥散之病机,历代医家均有所述,近代部分医家认为逍遥散证以肝郁为主,继而克伐脾土,且肝体失于柔和,故见血虚之证或肝郁、血虚、脾弱三者均等。此种论述有其一定的道理,然参考本方方源会发现最初立方似是并非以肝郁为主要病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妇女诸疾》中描述:“逍遥散,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忡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机体羸瘦,渐成骨蒸。”开宗明义,本方即提出其治疗血虚所致之劳倦;五心烦热、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潮热骨蒸等皆为血(阴)虚生热之表现;血虚肢体失于濡养可见肢体疼痛;血虚胞宫失于濡养且不能如期满溢致月水不调;头目昏重、心忡、减食嗜卧同为气血不足,脏腑失于濡养所致之症;血虚可致脾之功能降低,土虚不运,则见脐腹胀痛。可见,本方始载所治之症,为一派血虚之象。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肝本为藏血之脏,其血上注于目,则“目受血而能视”;荣于筋则筋得养而张弛。且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血足则得以“上为乳汁,下为月水”。由此来看,肝以“阴”为发挥其正常功能的最基本物质。人体阴阳二气平衡是不病之基础,肝脏亦需阴阳之平衡。盖血与气言,血为阴,气为阳,阴不足则不御阳,故而出现肝气相对的旺盛,或郁于内,或亢于上。若兼肝气郁滞而为抑郁易怒,两胁作痛等症,则宜于本方主之。故余以为逍遥散证当以血虚为先且为本,继现肝失条达之标。

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降,探讨逍遥散之文颇多。按照时间先后进行梳理,除去相同记载,较有代表性的论述共计13种。《圣济总录》提出“产后亡阴血虚,心烦自汗,精神昏冒,头痛”者可使用逍遥散进行诊疗;《世医得效方》载其治疗“产后血虚发热,感冒热潮”;《口齿类要》论述逍遥散可治疗“血虚有热,口舌生疮”;《女科撮要》曰:“或因劳役所伤,或食煎炒,血得热而流于脬中,小便带血”,可使用逍遥散治疗;《保婴撮要》记载逍遥散治疗“乳母肝脾有热,致小儿痘疮欲屠不屠,欲落不落”;《疡科选粹》记载逍遥散对“怒火而致翻花疮”有效;《杏苑生春》提出逍遥散可对“女子月经来少色淡,或闭不行”进行治疗;《医宗必读》述其可治疗“血虚小便不禁”;《医家心法》记载逍遥散治疗“肝胆二经郁火,以致胁痛、头眩,或胃脘当心而痛,或肩背绊痛,或时眼赤痛,连及太阳……或妇人郁怒伤肝,致血妄行,赤白淫,砂淋、崩浊”;《医林纂要》载其用于“心肝郁而致肝痈,左胁痛,手不可按,左胁见紫色而舌青”;《兰台轨范》记载逍遥散治疗“肝家血虚火旺,头痛目眩,口苦,倦怠烦渴,抑郁不乐,两胁作痛,小腹重坠”;《罗氏会约医镜》则将逍遥散应用于“伤寒火郁于中,干咳连声而疾不来,或全无疾”;《方剂学》教材[4]中论述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神疲食少,胸胁双乳胀满疼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弦。似可认为至清代高鼓峰之《医家心法》,方明确逍遥散治疗肝郁所成之证。因此,究其方源,焉可忽视血虚之病机。

3 逍遥散之“源”

逍遥散因其临证卓著之效,倍受历代医家青睐,其中不乏高论。其一,认为本方源于《金匮要略》之当归芍药散,书中当归芍药散原载两条,一为《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篇》中所云:“妇人怀娠,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二则位于《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曰:“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对妇人各种腹中急痛与妇女妊娠腹痛的治疗效果颇著;其二,则认为本方脱胎于《伤寒论》中四逆散一方,《伤寒论》第318条载四逆散以透邪解郁、疏肝理气之法则,主要用于阳郁于内、不能达于四末而致四肢厥逆之证的治疗;此外,尚有部分医家以为,当归芍药散与四逆散相合方可成逍遥散,疏肝理气之基础方四逆散,以疏肝解郁、调理气机的立方之法,用于阳气郁滞、不能外达而致的厥逆证,当归芍药散为养血健脾之祖方,两方合而为逍遥散。

四逆散一方共四味药,分别为柴胡、白芍、甘草、枳实。柴胡于方中疏肝理气、透邪解郁;白芍柔肝,可助柴胡条达肝气;枳实与柴胡二者相配,升降相因,加强了全方舒畅气机之力,诸药相合,旨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其方证是以阳郁厥逆、肝郁为主;当归芍药散由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川芎六味组成,方中当归、芍药均为养血之品,茯苓、白术、泽泻以健脾祛湿,川芎以活血止痛,诸药相合,共奏和血柔肝、健脾祛湿之功,以治疗血虚脾弱、内有湿浊之证。观逍遥散所治之证及成方立意,逍遥散似更加贴合当归芍药散之意,其水湿致肿不甚,故在当归芍药散养血柔肝、健脾祛湿之基础上减祛湿之品,因有肝血不足、肝失条达所致之肝郁,复加入疏肝之柴胡、薄荷。因此,逍遥散脱胎于当归芍药散或有可言之理。

4 逍遥散之“君”

首先,历版方剂学教材对逍遥散配伍的认识不尽相同,五版《方剂学》教材[5]在讲述本方的方解时并没有君臣佐使之论,然而其同版《方剂学》[6]教学参考书中则指出应以白芍、当归养血柔肝为君药。《方剂学》教材新世纪版[7]中明确提出本方配伍时需以柴胡为君,臣以当归、白芍,茯苓、白术、薄荷、煨生姜共为佐,使以炙甘草。而在四版《方剂学》教材[8]及《医方发挥》[9]中认为本方以当归、白芍养血补肝,柴胡条达肝气,三药相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君药。茯苓、白术、煨生姜健脾补中、复其运化,共为臣药,薄荷为佐,炙甘草为使。至于其它论述白术、茯苓为君等等观点,亦或散见诸论之中。

本方立方之时,主治病证为一派血虚之象兼见肝郁及脾虚之证,以治疗血虚劳倦为主,应以补血为先。而当归,辛苦甘温,为补血活血之药,血中气药,最适宜治疗血虚兼滞之证。苦可以泄肝,可以透发肝中郁火,辛可以疏理肝中血滞,甘能缓急,既可缓脾之急,又可缓肝之急。当归为调血之品,其性味决定了当归在补血的同时还有和血之功。脾因受邪而出现急痛者,服用甘味可缓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温之品有补气之效,补气即以健脾。凭其性味,当归可以针对四个环节,对肝血可以补,对肝郁可以疏,对肝热可以散,对脾虚可以补。不仅适用于本病血虚之主证,对其他兼证环节也都适合,即“主病之谓君”。故可认为当归为方中之君药。但其温性不利于发热之证,因此,方中加入了白芍酸苦微寒,二者相配以使寒温平调,芍药本身可养血滋阴以治血虚,且在肝血虚使木燥生风生火时,还可起到柔肝之效,故方中臣之以白芍,然臣药非但能协助君药以提高主病或主证的治疗,还可以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因此,方中臣药茯苓、白术二者等量应用,偏重于健脾气,助运化,以针对脾虚运化不及,致生血不足而有碍藏血之功。佐药有三,一者柴胡,因血虚肝藏血不行,肝气亢盛而致肝郁、生热,在当归、白芍的作用下,柴胡方能调达肝气而不伤阴,以治疗因血虚继发的肝郁;二者薄荷,少量薄荷可入肝经以散肝热;三者烧生姜,所谓烧者,意在去生姜辛散之性而加强温胃扶中之功,以温补胃气。因方中已有柴胡、薄荷,故可不需以生姜再散之。炙甘草调和诸药、缓急以为使。以当归为君之解亦或可圈可点。

5 逍遥散之“变”

后世医家临证运用中已经逐渐弱化了逍遥散证三病因何者为主之说。大部分医家以为,血虚、肝郁、脾弱三者并无主次之分,三者关系密切,可相互影响,互因互果。肝者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血虚之人,阴不制阳,阳气亢盛,以致肝气郁结;血虚其濡养功能降低,则也会导致脾虚运化失司;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之人,肝气失其条达,则易致肝气郁结,肝病最易传之于脾,气郁木盛,则克伐脾土,导致脾气虚弱,失其运化;肝藏血,肝郁则其藏血功能失常,肝不藏血可致血虚,且肝郁化火,暗耗阴血,也可导致血虚发生;脾主运化,脾虚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不足,出现血虚;同时,脾虚土弱则木乘之,见肝郁之象。因此,诸医家以为,是先肝郁还是先血虚,是先血虚还是先脾虚,亦或是先脾虚还是先肝郁,皆有可能。临证之时若以血虚为主,益酌加当归、白芍之量;若脾气虚为主,则当主以白术,若以脾虚湿盛为主,则重用茯苓;若肝郁为主,理当君用柴胡。此正为李冀所云“方之精,变也”。

6 结论

本文通过对逍遥散的剂型、方源、病机、配伍等方面进一步探讨,认为逍遥散基于成方时代背景实为煮散之汤剂,立方时以血虚之机为主,当归为君药,其源于当归芍药散多于四逆散。后世运用时参考血虚、肝郁、脾弱三证各有发挥。现代临证中以肝郁多见,亦应衡量血虚、肝郁、脾弱三证的轻重加减用药,方不失辨证论治之旨。后学不必拘于唯以君臣佐使一则析方之管见,应尊治方者之本意,方之“名”在效,而非“解”。遂李氏力倡“方无至方,方以效论”之说。

猜你喜欢

血虚医家肝郁
火针联合西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柴芍六君汤加味结合自血疗法对脾虚肝郁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观察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改变肝郁体质,要想得开
血虚≠贫血
血虚≠贫血
正交设计法优化当归苦参的提取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