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水平青少年男子羽毛球运动员双侧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研究

2021-01-03梁永杰李志远苏利强周亚君肖杰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高水平膝关节

梁永杰 李志远 苏利强 周亚君 肖杰

摘    要:分析高水平青少年男子羽毛球運动员在不同角速度下双侧膝关节屈伸肌力特征,为其专项力量训练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招募了17名高水平男子羽毛球运动员,分别在60°/s、180°/s 和300°/s条件下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并计算双侧膝关节屈曲和伸展的峰力矩(PT)、相对峰力矩(PT/BW)、屈肌与伸肌峰力矩比值(H/Q)以及力量增加速率(RFD)等指标。结果:1)在180°/s和300°/s条件下,非优势侧膝关节屈曲PT/BW并未随着角速度增加而减小。2)优势侧和非优势侧膝关节H/Q范围分别为54.52%~68.56%和51.69%~71.04%,双侧膝关节H/Q均随着角速度增加而增大;在相同角速度条件下,双侧膝关节H/Q无显著性差异(p>0.05)。3)双侧膝关节屈曲和伸展RFD0~50ms随着角速度增大而增加,且在各角速度条件下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各角速度条件下双侧膝关节屈曲RFD0~100m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侧膝关节伸展RFD0~100ms则随着角速度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结论: 1) 高水平青少年男子羽毛球运动员非优势侧膝关节在快速屈曲条件下依然有较大的PT,说明在蹬跨步接球时,非优势侧膝关节的快速屈曲肌力没有减小,这可能与运动员长期训练和比赛增强了专项力量有关。2)在慢速运动和中速运动条件下,高水平青少年男子羽毛球运动员优势侧膝关节屈曲和伸展力量大于非优势侧。3)在慢速运动条件下,高水平青少年男子羽毛球运动员双侧膝关节Q/H低于60%。4)高水平青少年男子羽毛球运动员膝关节屈曲或伸展的速度越快,RFD0-50ms越大,其募集的单位运动效率就越高,RFD0~50ms可作为评价高水平青少年男子羽毛球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爆发力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高水平;男子羽毛球运动员;等速肌力;膝关节

中图分类号:G 804.6          学科代码:04030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Analyze the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exion and extension muscles of the bilateral knee joints at different angular velocities in adolescent male badminton player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athletes to carry out special strength training. Methods: Recruiting 17 high-level male badminton players to conduct isokinetic muscle strength test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60°/s, 180°/s and 300°/s, measure and calculate the peak torque (PT) of flexion and extension of bilateral knee joints, relative peak torque (Peak Torque /Body Weight, PT/BW), flexor and extensor peak torque ratio(Hamstring /Quadriceps, H/Q), and 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 (RFD) and other indicators. Results: 1)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180°/s and 300°/s angular velocities, the relative peak torque(Peak Torque/Body Weight, PT/BW) of the non-dominant knee joint did not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in angular velocity. 2) The H/Q ranges of the dominant and non-dominant knee joints are 54.52% to 68.56% and 51.69% to 71.04%, respectively, showing an increasing trend with the increase of angular velocity. While under the same angular velocity conditions, the H/Q ratio of both knee joints is equal,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3) The flexion and extension RFD 0-50ms of bilateral knee joints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angular velocity, and there are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ngular velocity conditions (p<0.01),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lexion RFD0-100ms between the angular velocity conditions (p>0.05), The stretching RFD0-100ms shows a trend of first decreasing and then increas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angular velocity. Conclusion:1) High-level young male badminton players’non-dominant knee joints still show greater strength under fast flexion conditions, suggesting that the fast flexion muscle strength of the non-dominant knee joint can quickly follow up when stepping and catching the badminton. This may be related to athletes’ long-term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to enhance their special strength. 2)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slow and medium speed, high-level young male badminton players’dominant side knee joint flexion and extension strength are greater than the non-dominant side. 3) The Q/H of the athlete’s bilateral knee joints is lower than 60% under slow conditions.4) The faster the knee flexion or extension of badminton players, the greater the RFD0-50ms, and the more motor units they recruit. RFD0-50ms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index to evaluate the explosive power of the knee flexors and extensors of high-level young male badminton players.

Keywords:high level; male badminton player; isokinetic muscle strength; knee joint

当前,膝关节等速肌力研究逐渐引起羽毛球运动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袁鹏 等[1]在角速度分别为60°/s和300°/s的条件下,分析了13名高水平女子羽毛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双侧膝关节力量较为均衡,但是该研究只分析了慢速和快速,且未能排除年龄差异产生的影响。Andersen 等[2]在角速度分别为30°/s和240°/s时,对比分析了丹麦国家队男子羽毛球运动员(平均年龄23.5岁)与普通人经14周抗阻训练后的膝关节屈曲与伸展的峰力矩(PT)和力量增加速率(RFD)的比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羽毛球运动员良好的下肢爆发力源于训练适应。Jo?觔o 等[3]在角速度分别为60°/s、180°/s和240°/s条件下分析了13名(男性8人、女性5人)14~20岁的巴西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膝关节等速肌力差异,研究发现,男子运动员、女子运动员膝关节PT、疲劳指数、屈肌与伸肌峰力矩比值(H/Q)之间无差异。

现有文献研究了不同速度条件下羽毛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及其差异问题,但是一方面,在慢速、中速、快速(60°/s、180°/s、300°/s)条件下,双侧膝关节屈伸肌力特征及其差异、H/Q、同名肌群肌力特征及差异,以及屈伸RFD的综合研究仍然不多;另一方面,缺乏专门以高水平青少年男子羽毛球运动员为实验对象的研究,因此还未能充分掌握不同速度条件下其肌力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基于此,本研究以高水平青少年男子羽毛球运动员为对象,探讨其在不同角速度下双侧膝关节屈伸肌群力量参数,对比双侧膝关节同名肌群力量差异、膝关节H/Q及其RFD,进而为我国高水平青少年男子羽毛球运动员训练提供科学诊断,为其膝关节肌力评估、提高专项训练科学化水平和预防运动损伤提供参考。根据当前文献提出如下假设:不同角速度条件下双侧膝关节屈伸PT、同名肌群PT、H/Q、RFD存在差异。

1   研究方法

1.1  实验对象

招募了17名高水平青少年男子羽毛球运动员(一级运动员为15人,国家级运动健将为2人),年龄为(19.18±2.01)岁,身高为(178.35±4.96)cm,体质量为(70.63±8.32)kg,训练年限为 (10.83±2.52)年,BMI为(22.16±1.97 )kg/m2。测试地点在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 受试者在实验前3个月无关节伤病史,无其他妨碍运动能力的疾病,运动队教练员和运动员均同意参加本次实验,并填写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了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伦理委员会的认证,实验开始前再次确认24 h内未进行剧烈运动。

1.2  实验仪器

德国生产的“ISOMED 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身高、体质量测量仪等。

1.3  测试流程

本研究将运动员持拍侧定义为优势侧,对侧为非优势侧,依此将下肢分为优势侧腿和非优势侧腿。测试前,受试者先进行10 min的准备活动,包括双侧膝关节屈伸和拉伸练习。测试时,严格按照仪器实验手册规定的方法进行固定和测试,受试者取坐位,躯干与大腿均用宽皮带固定,双手自然握住测试座椅两侧把手,仪器动力头的旋转轴对准测试部位,使膝关节活动轴心与仪器动力臂旋转轴心相一致,并在测试前进行重力补偿;待进入测试程序后,选用向心模式,采用屈伸的运动方式,膝关节活动范围为10°~90°,角速度测试依据George 等[4]的研究和等速仪测试标准。采用慢速为60°/s×5次/组、中速为180°/s×20次/组和快速为300°/s×20 次/组的测试方案,组间休息1 min,先测优势侧腿,后测非优势侧腿,两侧肢体测试间休息3~5 min。正式测试前要求运动员在测试角速度条件下,以亚极限强度运动3次,并熟练掌握测试流程,以便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和获取数据的可靠性。

1.4  测试指标

主要测试指标包括身高、体质量、不同角速度下(60°/s、180°/s、300°/s)双侧膝关节屈伸的PT、PT /BW、RFD0~50ms、RFD0~100ms以及膝关节H/Q和双侧同名肌群比值。其中:PT/BW是指单位体质量的峰力矩, 表示相对峰力矩值, 可进行不同体质量个体与人群之间的肌力比较[5];双侧膝关节同名肌群比值是反映两侧肌肉平衡的重要指标;膝关节H/Q直接反映膝关节主动肌群与拮抗肌群的肌力平衡,间接反映膝关节稳定性,可预测潜在的膝关节损伤[5];RFD表示肌肉在静力性和动力性收缩条件下:力-时间曲线斜率表示肌肉短时快速发力能力[6];RFD0~50ms =(PT50ms-PTOms)/(BW×50 ms×1 000-1);RFD0~100ms=(PT100ms-PTOms)/(BW×100 ms×1 000-1)。

1.5  统计分析

对受试者双侧膝关节同名肌群屈伸各指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不同角速度条件下同侧膝关节屈伸肌群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ANOVA),F值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p <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p <0.01表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   研究结果

2.1  不同角速度条件下双侧膝关节屈伸PT/BW等速肌力变化特征

如图1所示,受试者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膝关节屈伸PT/BW随角速度增加呈現下降趋势,且在不同角速度条件下,伸展PT/BW大于屈曲。60°/s条件下双侧膝关节屈伸PT/BW均非常显著大于180°/s和300°/s条件下(p<0.01),180°/s条件下优势侧膝关节屈伸PT/BW非常显著大于300°/s条件下(p<0.01);且非优势侧膝关节伸展PT/BW非常显著大于300°/s条件下(p<0.01)。

2.2  不同角速度条件下双侧膝关节同名肌群等速肌力变化特征

如图2所示,在角速度分别为60°/s、180°/s、300°/s的条件下,受试者优势侧膝关节屈曲PT/BW均非常显著大于非优势侧(p<0.01);在60°/s、180°/s条件下优势侧膝关节伸展PT/BW均显著大于非优势侧膝(p<0.05),且在300°/s条件下优势侧膝关节伸展PT/BW非常显著大于非优势侧(p<0.01)。

如表1所示,在角速度分别为60°/s、180°/s和300°/s的条件下,受试者双侧膝关节同名肌群屈曲PT/BW差异比值分别为12.66%、13.38%和1.03%;在快速条件下(300°/s)双侧膝关节同名肌群伸展PT/BW无差异(p>0.05);双侧膝关节同名肌群伸展PT/BW差异比值分别为7.73%、8.90%和5.91%。

2.3  不同角速度条件下双侧膝关节H/Q变化特征

如表2所示,随着角速度增加,受试者膝关节H/Q呈现增加趋势。在角速度为60°/s条件下,双侧膝关节H/Q分别与角速度为180°/s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300°/s时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角速度为180°/s条件下与300°/s条件下优势侧膝关节H/Q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在非优势侧为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在相同角速度下,双侧膝关节H/Q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角速度增加,优势侧膝关节H/Q值的范围为54.52%~68.56%,非优势侧为51.69%~71.04%。

2.4  不同角速度条件下0~50 ms和0~100 ms双侧膝关节屈伸RFD的变化特征

如图3所示,0~50 ms,受试者双侧膝关节伸展RFD随角速度增加呈现增大趋势,在60°/s角速度条件下,双侧膝关节屈曲RFD非常显著小于180°/s 和300°/s(p<0.01);在180°/s角速度条件下,双侧膝关节屈曲RFD显著小于300°/s(p <0.05)。在60°/s角速度条件下,优势侧膝关节伸展RFD显著小于180°/s(p <0.05)和非常显著小于300°/s(p <0.01)。0~100 ms,双侧膝关节伸展RFD随角速度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且60°/s条件下双侧膝关节伸展RFD均非常显著大于180°/s 和300°/s(p <0.01),不同角速度条件下,双侧膝关节屈曲RFD无显著差异(p >0.05)。

3   分析与讨论

3.1  不同角速度条件下双侧膝关节屈伸PT/BW变化特征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角速度增加,受试者双侧膝关节屈伸PT/BW呈现缩小趋势(见图1)。这一结果符合肌肉收缩力量-速度曲线变化规律。在一般情况下,肌纤维的兴奋及产生张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运动速度越快,肌肉收缩时间越短,所募集的肌纤维数量越少,产生的力量也就越小[7],即肌肉收缩速度与力量成反比。原因可能在于肌肉慢速向心收缩时,I型肌纤维和II型肌纤维都能被募集,产生较大的PT,而肌肉在快速做向心收缩时,被募集的肌纤维减少,产生的PT相对较低[7]。

然而本研究结果发现:非优势侧膝关节屈曲PT/BW未呈现下降趋势(见图1),即与180°/s角速度相比,角速度为300°/s时产生的PT/BW未显著下降(p>0.05),原因可能是在300°/s快速条件下,优势侧腿在快速跨步时需非优势侧小腿快速有力屈曲(屈膝耗时≤0.1 s),以跟进并辅助支撑优势侧腿,保持身体动态稳定。经过长期比赛和训练,非优势侧小腿反复快速跟进动作锻炼了非优势侧膝关节在角速度为300°/s时的快速屈曲能力,形成了肌肉训练适应,造成快速条件下非优势侧膝关节屈曲PT不会显著缩小。由于优势侧腿在训练和比赛中较少出现小腿快速跟进屈曲,因此,优势侧膝关节屈曲在300°/s角速度时产生的PT/BW显著低于180°/ s。

在比赛中,运动员尤其在后场击球后,需在最短时间内快速移动到前场回击来球,运动员通过快速冲刺,最后一步采用蹬跨步技术动作。在优势侧腿向左或右前方蹬跨作制动和弓步支撑时,非优势侧小腿能快速屈曲跟进支撑,来保证上肢准确击球,以及击球后优势侧腿能快速回蹬,这与羽毛球专项技术特征的核心要素“快”和“准”相一致。因此,笔者认为水平越高的羽毛球运动员非优侧腿屈曲能力可能就越强。然而,非优势侧膝关节屈曲PT指标与优秀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合分析以上结果表明,羽毛球运动员在下肢专项力量训练中,提高非优势侧膝关节快速屈曲的力量训练,更加符合运动员专项力量特征。

3.2  不同角速度条件下双侧膝关节同名肌群肌力变化特征

肢体在形态上体现左右对称,但在生活、劳动、训练中,由于左右肢体利用率不同,导致肢体左右功能力量有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见表1和图2),在角速度分别为60°/s和180°/s条件下,双侧膝关节屈曲PT/BW差异比值均大于10%,分别是12.66%和13.38%,而双侧膝关节伸展PT/BW差异值均小于10%,分别为7.73%和8.90%。原因可能是在60°/s慢速或180°/s中速运动条件下,在长期训练和比赛中,羽毛球运动员最后一步需要优势腿成弓步动作进行快速制动和支撑,優势侧膝关节股四头肌群和腘绳肌群与非优势侧相比有较多收缩适应[8]。

吴毅 等[9]将双侧膝关节同名肌群之间肌力差异分为3个等级, 差异<10%为正常, 10%~20%为可疑, >20%为不正常。现有研究表明,双侧膝关节同名肌群之间的PT差异在10%以内说明安全风险最低,且不受性别、肌群、运动速度、训练水平等的影响[10-11]。

杨阳 等[12]发现,快速条件下女子羽毛球运动员双侧膝关节同名肌群之间肌力也存在一定差异,女子羽毛球运动员在角速度为300°/s时双侧膝关节同名肌群屈曲力量两侧比值差异为12.54%,而伸展肌群之间为6.59%。在双侧膝关节同名肌群比值差异与运动损伤之间的关系研究中,Knapik等[13]采用180°/s对赛前女大学生举重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的研究发现,双侧膝关节同名肌群屈曲差异超过15%与比赛过程中运动损伤率密切相关,与双侧肌肉力量失衡低于15%的运动员相比,肌肉力量失衡高于15%的运动员受伤的频率高2.6倍。Hupli等[14]也得出,篮球、排球、足球优秀运动员的双侧膝关节肌力差异与运动伤病有一定相关关系。Croisier等[15]通过对462名运动员进行调查发现,有35名腘绳肌损伤;有力量失衡的球员中受伤的风险明显高于力量均衡的球员。Davies等[16]的研究表明,运动员双侧肌肉不平衡高于10%是一个潜在的受伤风险点,可能下肢容易发生肌肉运动损伤,例如:肌肉拉伤和肌腱炎等。

综上所述,羽毛球运动员在专项训练时,在60°/s慢速和180°/s中速条件下,应加强非优势侧腘绳肌针对性基础力量训练,可使差值趋向正常化,使其双侧膝关节肌群力量均衡发展,提高运动表现,预防膝关节运动损伤。

3.3  不同角速度条件下双侧膝关节H/Q变化特征

膝关节H/Q对其维持稳定和预防运动中腘绳肌的拉伤有重要意义。Davies 等[16]研究得出了膝关节H/Q标准范围:60°/s标准范围为60%~69%、180°/s标准范围为70%~79%、240°/s标准范围为80%~89%。本研究结果显示(见表2),在60°/s、180°/s 和300°/s条件下,无论是慢速条件下,优势侧膝关节H/Q高于非优势侧,还是在快速条件下优势侧低于非优势侧,优势侧和非优势侧膝关节H/Q范围分别是54.52%~68.56%和51.69%~71.04%。有研究也表明[17],膝关节H/Q范围一般在50%~80%,且随角速度增加而增大。Hoffman等[18]同样认为,在60°/s和180°/s条件下,运动员膝关节H/Q的标准为60%。

在角速度分别为60°/s、180°/s、300°/s的条件下,Fousekis等[19]研究男子足球运动员,优势侧侧膝关节H/Q分别为56.36%、62.42%、69.17%;非优势侧膝关节H/Q分别为55.51%、59.63%、65.91%。Maly等[20]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以上2项研究的结果均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见表2)。但是,Cheung等[21]和Daneshjoo等[22]发现,在角速度为300°/s的快速条件下双侧膝关节H/Q偏高。Secchi等[23]研究发现,仰泳和自由泳运动员,在角速度为60°/s时两侧膝关节H/Q分别为46.5%、47.8%,低于本研究的膝关节H/Q。由此可知,足球运动员膝关节H/Q较大,篮球和排球运动员的膝关节H/Q居中,游泳运动员的膝关节H/Q最小,说明不同角速度条件下,不同项目、不同运动水平的运动员的膝关节H/Q范围有差异。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见表2),在角速度为60°/s的慢速条件下,优势侧膝关节和非优势侧膝关节H/Q分别为54.52%、51.69%,与本研究的标准值相比偏小。其原因可能是在比赛和训练中羽毛球运动员频繁地进行启动准备和跳跃动作,需要股四頭肌不断向心-离心收缩,由此会产生长期肌肉训练适应。基于此,在羽毛球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过程中,应加强两侧股后肌群专项力量训练,以保持膝关节屈伸肌群力量的平衡,增强其稳定性,防止由于大腿前后肌群力量差异造成的膝关节H/Q减小,以及运动损伤的发生。

3.4  不同角速度条件下双侧膝关节0~50 ms和0~100 ms屈伸RFD变化特征

RFD是评价运动员肌肉爆发力的重要测量指标[24],一般募集时间在300 ms以上,运动员达到肌肉最大力量,但是在爆发性项目中,例如:冲刺跑、跳跃或拳击等,一般募集时间为50~250 ms[25]。本研究结果显示(见图3),在0~50 ms,随着角速度增大,肌肉收缩初期双侧膝关节伸展和屈曲的RFD呈现增大趋势;而在0~100 ms,双侧膝关节屈曲的RFD大小相当,伸展的RFD随角速度增大呈现减小趋势。Andersen等[2]对丹麦35名男子精英羽毛球运动员速度特征与力量发展速率的研究发现,在0~50 ms区间膝关节屈伸的RFD最大,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是运动员在羽毛球长期训练中击球回合频繁,需要运动员在较短时间内快速移动回击来球。这说明长期训练导致肌肉适应,同时也说明羽毛球运动员膝关节屈伸需要较大的爆发力来完成,而膝关节屈伸的RFD的增大能力则是其运动表现的重要影响因素[26]。肌肉收缩取决于运动单位募集的数目,也与运动单位募集频率有关[7]。无论是由静止到突然启动、移动中加速蹬跨、跳起杀球,都需要膝关节大腿前后肌群在极短时间内募集到更多肌纤维参与收缩完成专项技术动作。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见图3),在0~50 ms双侧膝关节屈曲和伸展的RFD随角速度增大而增大,然而,当时间延长到100ms时,不同角速度条件下双侧膝关节屈曲肌群RFD没有显著变化(p>0.05),说明在比赛中下肢腘绳肌群需要在最短时间内(0~50 ms)募集更多快肌肌纤维参与收缩,完成快速屈膝和制动动作,这可能与羽毛球运动员长期训练导致其肌肉适应有关。Ish?覬i 等[27]对30名优秀青年足球运动员的RFD与短跑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早期(0~100 ms)腘绳肌的快速发力能力对优秀青年足球运动员的加速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结果与本研究有不同之处,可能是羽毛球项目对肌肉募集效率要求更高。这可能与羽毛球专项力量特征有关。而在0~100 ms膝关节伸展肌的RFD随着速度加快出现减小趋势,说明动作的初期阶段产生的力量速率随着起始时间的延长(从50 ms延长至100 ms)会减小。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在0~50 ms双侧膝关节屈伸发力,肌肉收缩速度越快,募集运动单位的效率越高,因此,羽毛球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力专项训练时应提高其在快速条件下完成各种步法的专项动作能力,适应羽毛球项目下肢运动“快”的项目本质特征,这一特征可能是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训练膝关节屈伸肌群爆发力的重要原因。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的局限性体现在:1)未讨论不同角速度条件下髋、膝、踝关节屈伸与肌肉收缩能力的关系。2)本研究仅以高水平青少年男子羽毛球运动员为实验对象,所得出结论的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3)本研究的膝关节等速屈伸数据是在向心模式下采集的,在其他肌肉收缩形式下本研究结论的适用性还需进一步考证。因而,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增加羽毛球专项受试者的数量和多样性,增加髋、膝、踝关节的向心-离心等速实验数据,从而探讨不同运动技术水平运动员在不同速度条件下膝关节屈伸肌肉收缩参数之间的关系。

4   结论与建议

1)非优势侧膝关节屈曲从180°/s增加到300°/s时的PT并没有减小,这表明快速运动条件下非优势侧膝关节屈曲时较大的PT可能是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长期训练和比赛获得的专项力量。2)在慢速、中速运动时,优势侧膝关节伸展和屈曲的PT/BW大于非优势侧膝关节,且两侧膝关节屈曲和伸展均有一定差异,这表明慢速、中速条件下优势侧膝关节屈曲和伸展的基础力量大于非优势侧。3)在慢速运动时双侧膝关节的Q/H低于标准值,说明慢速条件下腘绳肌群基础力量弱于伸肌群。4)膝关节屈曲和伸展发力50 ms内,肌肉收缩越快,募集运动单位的效率就越高,在100 ms时,肌肉收缩速度加快,募集运动单位的效率不再提高。

在训练中,高水平青少年男子羽毛球运动员应通过膝关节快速屈曲运动方式,加强非优势侧腿在快速条件下股后肌群的力量训练,以增强膝关节快速屈曲发力能力。其次,也要加强膝关节股后肌群的基础力量训练,以增加双侧膝关节同名肌群的平衡能力和膝关节的Q/H,增加其稳定性。最后,在不同速度条件下双侧膝关节屈伸RFD0~50 ms可作为高水平青少年男子羽毛球运动员爆发力训练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袁鹏,周建伟. 高水平女子羽毛球运动员下肢力量特征研究[J]. 体育科研,2015,36(2):13.

[2]  ANDERSEN L, LARSSON B, OVERGAARD H, et al. Torque-

velocity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actile 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 in elite badminton players[J]. Eur J Sport Sci, 2007,7(3):127.

[3]  JO?魨O C, VAL?魪RIA B, MIGUEL S C, et al. Comparison of Isokinetic muscle performance in male and female badminton young athletes[J]. Gazzetta Medica Italiana Archivio per le Scienze Mediche, 2012,171(5):621.

[4]  GEORGE J, DAVIES D P T, TODD S, et al. Application of Isokinetics in testing and rehabilitation[J].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of the Injured Athlete (Fourth Edition), 2004, 4(25): 548.

[5]  吳毅. 等速肌肉功能测试和训练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9,14(1) : 45.

[6]  AAGAARD P, SIMONSEN E B, ANDERSEN J L, et al. Increased 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 and neural drive of human skeletal muscle following resistance training[J]. J Appl Physiol, 2002, 93(4): 1318.

[7]  王瑞元,苏全生. 运动生理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2:45.

[8]  汪洋,王雁,衣龙燕,等. 我国优秀男子花剑运动员下肢等速肌力测试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 2013,49(6):66.

[9]  吴毅,占飞. 等速肌力测试和训练技术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21(1):81.

[10]  杨静宜, 孙卫星,王伟平,等. 优秀运动员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速测定正常值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1,1(3):16.

[11]  成鹏. 正常男性膝关节等速向心收缩力矩的研究[J]. 中华理疗杂志,1996,19(1):27.

[12]  杨阳,陈壮荔,傅志忠,等. 羽毛球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及髋、膝、踝关节屈伸肌力量分析[J]. 体育科学,1999,19(5): 71.

[13]  KNAPIK J J, BAUMAN C L, JONES B H, et al. Preseason strength and flexibility imbalances associated with athletic injuries in female collegiate athlet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1991,19(1):76.

[14]  HUPLI M, SAINIO P, HURRI H, et al. Comparison of trunk strength measurements between two different isokinetic devices used at clinical settings[J]. Clinical Spine Surgery, 1997,10(5):391.

[15]  CROISIER J L, GANTEAUME S, BINET J, et al. Strength imbalances and prevention of hamstring injury in professional soccer players: a prospective study[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08, 36(8): 1469.

[16]  DAVIES G J, HEIDERSCHEIT B, BRINKS K. Test interpretation[J]. Isokinetics in Human Performance, 2000, 3(24): 151.

[17]  ZABKA F F, VALENTE H G, PACHECO A M. Isokinetic evaluation of knee extensor and flexor muscles in professional soccer players[J]. Rev Bras Med. E Sports, 2011, 17(3): 189.

[18]  HOFFMAN J R, MARESH C M, ARMSTRONG L E. Isokinetic and dynamic constant resistance strength testing: implication for sport[J]. J Phys Ther Pract Res, 1992, 2(1): 42.

[19]  FOUSEKIS K, ΤSEPIS E, VAGENAS G. Lower limb strength in professional soccer players: profile, asymmetry, and training age[J]. J Sports Sci Med, 2010, 9(3): 364.

[20]  MALY T, ZAHALKA F, MALA L. Isokinetic strength, ipsilateral and bilateral ratio of peak muscle torque in knee flexors and extensors in elite young soccer players[J]. Acta Kinesiol, 2010, 4(2): 17.

[21]  CHEUNG R T H, SMITH A W, WONG D P. H/Q ratios and bilateral leg strength in college field and court sports players[J]. 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 2012, 33(1): 63.

[22]  DANESHJOO A, RAHNAMA N, MOKHTAR A H, et al. Bilateral and unilateral asymmetries of isokinetic strength and flexibility in male young professional soccer players[J]. J Hum Kinet, 2013, 36(1): 45.

[23]  SECCHI L, MURATT M D, CIOLAC E G, et al. Knee muscles isokinetic evaluation in short distance elite swimmers: a comparison between symmetric and asymmetric swimming styles[J]. Isokinetics and Exercise Science, 2011, 19(4): 261.

[24]  PENAILILLO L, BLAZEVICH A, NUMAZAWA H, et al. 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 as a measure of muscle damage[J]. Scand J Med Sci Sports , 2015, 25(3): 417.

[25]  李志遠,李玉章,陈亮. 轻负荷半蹲起下肢力增加速率与各种肌肉收缩运动表现的关系[J]. 中国体育科技,2020,56(2):64.

[26]  李志远,虞松坤,车同同,等. 肌肉发力率与运动表现的关系及其训练干预研究进展[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20,39(12):977.

[27]  ISH?覫I L, AAGAARD P, NIELSEN M F, et al. The influence of hamstring muscle peak torque and rate of torque development for sprinting performance in football players: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Int J Sports Physiol Perform, 2019, 14(5): 665.

猜你喜欢

高水平膝关节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为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膝关节骨性关节病采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的效果
人老常捏捏膝关节
关节痛这样来运动
多练钟摆腿,保护膝关节
新常态下我国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浅析
浅议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浙江省高水平投掷运动员运动损伤原因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