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功能与实践策略

2021-01-03陈婷

群文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活动

陈婷

近年来,我国各大中小型博物馆正逐渐加强对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视力度,积极培养壮大社教人员队伍,面向中小学生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受到师生和家长的认可与好评。多数博物馆通过开展馆校合作,成为当地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讲话并作出重要指示。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特别强调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与此同时,随着新时代“文化自信”“全民教育”“终身学习”等概念的提出,强化与践行,群众对物质精神生活与知识文化素养方面均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博物馆应在当前一系列精神的指引下不断开拓创新,并且顺应文化事业的发展趋势,深入挖掘馆藏文物内涵,进一步提升社会教育功能,通过设计开发多种教育模式,大力宣扬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厚植当地人民的故乡情感,让博物馆成为社会大众都能接受教育的場所。

一、博物馆社教活动现状分析

当前,在博物馆行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我国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开展规模正在逐步加大,或依靠深挖文物特色内涵及相关历史背景,增添趣味性设计,在馆内互动区开展各式手工活动或影音讲堂;或与中小学综合实践必修课程接轨,建立长效的馆校合作机制,通过校园活动定期将文博知识带入课堂,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文博知识进军营、进社区等活动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文博基本知识的社会普及途径。鉴于此情形,当前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开展尚存在较大局限性。

1.受教育群体覆盖面不足

为实现全民教育,博物馆应在当前开展教育活动的经验积累上,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扩展策划思维与能力,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模式,加强馆际交流与合作,深度探索社教活动新途径。不断更新和扩大社教活动项目规模与结构,依据馆藏特色资源及办馆理念,建立完善的社会教育体系,发扬文博知识储备优势,依据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智力及心理发展程度,合理开发能够充分覆盖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教育项目,竭力走出一条创新性、多元化发展的路子。

2.活动形式和内容有待创新

当前各大博物馆社教活动开展板块主要包括博物馆研学、志愿者讲解员培训、传统文化非遗体验、按节日制作手工作品等形式,在此框架下不断更新授课内容开展活动。可以说,在活动方式推陈出新方面已遇到“瓶颈”。中小学生群体喜欢寓教于乐的手工制作或是历史情景体验活动,如器物纹饰的临摹与拓印、考古发掘现场的模拟、历史剧角色的扮演等。而成年人群体则会侧重于对某些文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如文物摄影技术,文物专题研究,文物保护、陈列及修复前沿新技术等。但由于目前人力、物力以及观念等方面的限制,尚未能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成人群体参观博物馆只能通过听取讲解的单一途径来获取有限的知识。

3.文物内涵深度挖掘不够

目前,博物馆社教活动课堂通常仅选取某一件或某一类特定馆藏文物展开教育学习活动,参与者被动接受文化知识或手工步骤的传授,体会动手参与活动和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乐趣。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能够获得完成任务的满足感,但通过活动来以点带面构建知识架构,体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功能尚存局限,在针对中小学生发挥“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以及从精神层面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效果有待加强。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业务的开展目前仍面临较大的机遇与挑战,在发挥博物馆社会功能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扩大受教育者群体,开展成人教育项目,应成为日后我国博物馆社教活动发展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二、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1.有助于解决常展不能反复吸引观众的问题

现如今,观众参观博物馆的目的不只是纯粹的文化休闲娱乐,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取知识、了解历史,从而实现自我增值。与此同时,在一些地方性博物馆,由于经费有限,不会频繁地改造提升展厅陈列内容。因此,除引进临展之外,博物馆基本不能依靠展览形式的更新换代带给观众新鲜感。在此情况下,最为经济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围绕当前展览及藏品,依靠深挖藏品内涵和多角度研究其价值,积极探索利用文物讲好“特色故事”的有效方式,提升教育项目水平,通过教育活动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创新来吸引观众入馆参观学习。这不仅能够满足观众的多方面需求,也可以不断扩大潜在观众群体,提升社会支持度,从而成为保持博物馆事业长期旺盛发展的不竭动力。

2.有助于丰富馆藏内涵,促进活化功能发挥

社会群体承担着建设城市和保护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通过参与博物馆社教活动,领略文物魅力,感受历史熏陶,能够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一般来说,由于知识层面及阅历的不同,社会群体中不乏存在大量历史爱好者及文物鉴定收藏者,他们的知识储备及见识广度甚至不逊于博物馆内专业的研究者。参与社教活动能够拉近参与者与博物馆文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距离,给文物及收藏爱好者群体一个接触与对话的机会。通过相互交流,不仅能够达到丰富藏品内涵及拓展历史思维的目标,也能让更多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被发掘、被活化。

3.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厚植民族精神基因

博物馆是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集中展示的平台,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磁场”,承载着保护及宣传当地传统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任。通过精心设计社教活动内容,展现特定教育意义,加深社会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能够增强全民传承文化的意识和勇气。这不仅能够促进了解我国整体的历史演进与民族形成过程,更会让人深刻感受到自己所在之处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

三、博物馆社教活动实践策略探讨

1.多渠道了解社会群体的不同需求,掌握大数据

在确定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之前,需做好一系列调查准备工作。通过与相关统计部门合作,对本地区人口数量和结构进行分析,掌握常住居民年龄、职业、受教育背景等相关基本信息数据,确定潜在受教育者范围。充分利用博物馆留言簿、调查问卷、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搭建与观众交流的平台,着重了解受教育者的兴趣点,分类统计需求,细化潜在参与群体,为有针对性地设计社教活动课程的内容与模式指明方向。

2.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壮大社教人员队伍

长期以来,博物馆专职研究人员主要以地域历史及馆藏品为日常工作主体,且由于工作需要,钻研范围较为局限。研究人员通常是撰写学术论著、参加会议讲座等形式开展同行间交流与合作,这样的工作方式,使其严重脱离了博物馆观众。在策划开展面向社会群体的社会教育项目里,研究人员可以发挥自身研究专长,积极融入活动策划队伍,集思广益,通过面向公众开展讲座、沙龙等活动,消除以往存在的距离感,在与参与者的交流过程中碰撞思想、汲取知识、增长见闻,共同深入了解博物馆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充分挖掘并体会出文物的魅力,提升研究水平。当前,我国一些博物馆陆续推出了定期为市民鉴宝的活动,既为专家与收藏爱好者搭建了良好的鉴宝平臺,又为文物的鉴定与赏析提供了经验交流机会。

3.加大与基层单位合作力度,推进专题研究

博物馆的文物存量丰富,能够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反映先人的生存状况,基本能够帮助解读历史上各行业的发展脉络与情形。我们要利用优势资源,以文物为依托,与现存浩瀚史籍中的文字相互印证,为社教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实物支持。为扩大博物馆文化宣传教育力度,社教活动可以走出博物馆,与当地各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以专题讲座、报告等形式走近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般来说,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的知识素养较高,且有一技之长,在日常工作中对所属行业多有理解与感悟。

针对各行各业的发展历程,匹配馆藏相关文物,策划开展相应的专题研究,通过对文物与历史的特色解读,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将目标知识传递给受众,使专业技术人员在掌握当下行业发展态势和预估未来前景的背景之下,适时对该行业前世的发展脉络增进了解,科学地凝聚思维,有助于增强各行各业从业者对工作的认同感与使命感,扩展与调整工作思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工作态度的改善与职业技能素质的提高。

4.活动评价体系动态化,实时更新课程内容形式

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是否设计成功,需通过对是否达成了预期的目标设想,参与者满意度如何等反馈情况的综合分析得到答案,这是活动策划人员今后改进工作的“指南针”。通过对活动过程的实时跟踪记录,询问参与者对活动的满意度。多方听取意见,总结经验与教训,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社教活动项目的运作体系与内容,从而不断提高博物馆所能发挥的社会效益。当前,博物馆教育项目的内容与创作方式是否科学并被参与者接受,馆方的教育初衷能否与活动效果相一致,绝大多数博物馆都缺乏测评参考。我国博物馆目前尚未达成业界统一公认且具有可行性的评估体系。这成为评价目前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的短板。因此,随着今后社会教育水平与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为了给此类项目提供一个较为科学的改进依据,加强博物馆社会教育项目的质量管理,提高博物馆社会教育水平,亟须开展社会教育项目评估体系的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博物馆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听取并满足观众诉求。开展一场有意义的博物馆社教活动,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不仅要契合展览主题、内容甚至是形式,起到拓展、深化和补充常规陈列展览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彰显博物馆的教育使命,对地域历史文化以生动的形式进行编排与输出。藏品是博物馆生存的物质基础,对藏品背后所反映的历史面貌进行普及与教育是博物馆运行的意义所在。博物馆应不断整合提炼优势文博资源,对其开展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工作,发挥资源禀赋和文博场馆的载体作用。为增强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公众参与度,提升博物馆教育能力与社会影响,应在当前基础上逐步完善教育服务范围,让不同年龄群体都能加入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中,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这也是对博物馆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目标理念的深入探索。博物馆教育是在收藏和科研的基础上展开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藏品和科研成果展示给社会,为社会发展服务,体现一个机构的社会价值。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在国内外各种文明的激烈碰撞中,保护好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事关城市的崛起,事关民族的永续发展。博物馆应积极推动文物研究人员、博物馆专职教育人员形成合力,大范围面向社会群体不断延伸和拓展教育活动,践行好地域历史文化传播者的职责,助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参考文献:

[1]张建.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6).

[2]李美婷.探究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功能[J].中国民族博览,2020(14).

[3]张静.浅谈新时代下如何发挥博物馆社会服务职能[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

[4]周婧景,陆建松.博物馆未成年人教育项目评估研究[J].东南文化,2015(02).

[5]李瑶.中国早期博物馆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J].文教资料,2008(36).

(作者单位:青海省博物馆)

猜你喜欢

文物博物馆活动
“活动随手拍”
博物馆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文物掉包案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