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提高武汉市民应急健康素养研究

2021-01-03吴曼翔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武汉市居民应急

殷 杰 吴曼翔

([1]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 湖北·武汉 430065;[2]湖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湖北·武汉 430065)

习主席考察调研的时候提出: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我们也听过很多人说,健康是1,其他的后面都是0,如果没有1,那么有再多的0其实也都没有意义。新中国从成立以来,我国健康事业不断发展,人均预期寿命已与一些发达国家不相上下,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十四五”期间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医疗资源,优化区域城乡布局,做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

武汉作为中部城市,也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大城市。那居民的健康素养就变得非常的重要。居民的健康直接影响到我们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了解武汉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就可以为制定健康教育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数据调研前期资料显示,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武汉全市13个行政区4500名15~65岁城乡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武汉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1.79%,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22.88%,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 9.92%,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14.74%;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素养44.42%,科学健康观素养33.73%,健康信息素养19.74%,传染病防治素养16.73%,基本医疗素养12.75%和慢性病防治素养11.47%。我国对于健康素养问题的普及程度要求是40%以上,所以2016年的数据显示11.79%,与要求标准水平相差甚大。2020年,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健康素养问题进行了询问,通过掌握数据反馈结果。

1 问题的提出

我们通过一份有48道健康试卷的问题给到我们的市民,如果能够独立回答超过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把这些人称作为具备健康素养的武汉城市居民,但是我们通过调查问题,进行测试发现,仅有3%的武汉市民能够全部回答我们所有的涉及日常的健康问题。只有10%的武汉市居民能够回答占比百分之70以上的问题,21%的武汉居民能够回答我们60%以上关于健康素养的基本问题,而且并非完全正确。结合该项结果分析,武汉市民对于健康素养问题的掌握并不充分,也不科学。另外,在《健康武汉2035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武汉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需要达到25%,2035年武汉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超过40%。

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及走访调研,得出的结论是武汉市民的健康素养意识不强,但是对于前几年已经有明显的提升,因为疫情的爆发,所以大家对于自己的健康关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提高。从2020年开始,由于疫情的缘故,关于肺炎的疫情防控举措,迫切需要市民积极配合、广泛参与,在科学、合理并且专业的指导下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一方面需要政府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做好应急响应,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广大群众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相信权威的健康素养指导,正确对待突发事件。

1.1 健康素养与年龄成负相关,学历、收入成正相关

通过问题调查发现,我们武汉市民年龄越大,对于整体的健康素养问题关注度越低,回答问题的正确率越低,很多人对于健康素养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不理解。同时学历越高,收入越高的人群,对于健康素养的关注度越高,回答问题的正确率较高,呈现为正相关的状况。

1.2 知道这些健康知识和能够做到之间相差甚大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武汉市居民的健康素养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但是有一个现象非常不利,那就是在我们调查的几个健康素养的相关维度,存在不平衡的偏科现象。从六类健康问题的调查结果来看,传染病防治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两项问题较低,尤其是后者,比例不足20%。大家有的已经知道了有哪些健康问题,哪一些生活习惯是不健康的,但是对于这些需要改进和注意的方向,还是很难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落实和实施。

2 调研途径

我们本次的问题主要涵盖的几个方面有: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同时在基本资料,我们要求填写年龄区间,性别,收入,城镇还是乡村人口等等,进行不同维度的深入调研。主要使用的调研工具为问卷星,要求大家对所有测试的题目进行回答选项。

其中题目涉及到:什么是科学的健康观念,传染病及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的基本知识,基本医疗救援知识,相关的健康信息等。首先明确健康的定义,保持科学的健康观,并非不生病,而是全面的健康,那对于我们广义的健康来讲,是不仅仅需要身体健康,同时我们还要心灵健康,能够适应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还需要具备基本健康常识,比如是否能够看懂食品、药品、保健品的相关说明书,再比如几个场景,遇到火灾怎么办,有没有掌握基本的应急救援能力,如何逃生,如何确保自身安全。当然,有一部分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关注的,比如运动、饮食方面的要求,什么情况下不能吃什么东西,什么情况下要多吃什么东西,生病需要挂什么科室等等。调查发现,有72%的居民清楚火灾逃生的要求和基本动作,43%的居民接种疫苗的基本要求。88%的居民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的时候第一时间要找医生,而不是自行处理。83%的居民关注疫情变化,知道疫情防控的主要举措。76%的居民知道在大量出汗后需要补充电解质,补充水分,确保身体基本需求。

3 思考与建议

3.1 加强思想意识教育,推进卫生应急素养教育养成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思想意识决定了你未来的行动。所以如果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模式,那务必要做到的就是从思想意识出发。加强居民对于卫生应急知识教育,突发疾病的相应措施等,打通快速信息传播渠道,同时要及时遏制和杜绝不良信息的诱导,避免虚假信息的干扰。政府部门对于应急知识的教育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要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可以借助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加强主体思想的宣导,加大政策落实的力度,从上而下,慢慢渗透。加强思想意识,要把应急健康素养当成是个人必备的技能,从自身出发,响应政策,落实制度。此外,还需要外部给予一定的政策激励,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身到卫生事业的工作中,树立榜样和坚定信念。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强化重点单位和重点岗位人员的健康素养意识培养,分批次和分类别的进行强化培训,提升个人技能和应急能力,培养中坚力量,并在广大群众中发挥出引导作用,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健康观。

各级政府在制定宣传口号或者宣传内容的过程中,要站在科学的观念审核和审查,本着传播正确的健康观为目的,科学公正的进行宣传。其实从政策的宣传来看,所有的政策落地都需要有一个接受过程,但是在这中间,想要政策不走样,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宣传和检查。很多时候,政策在宣传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环境和不良个人的杜撰曲解,如此一来,居民总会有一些先入为主的想法,一旦产生误导,将来再想要纠正过来,就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因此要从源头避免。在宣传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群众,要用群众能够听懂的话去介绍和宣传,在主线和基本原则一致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为的是将健康素养的相关知识更快很好的传播。定期通过社区,进行规模化,系统化的健康知识培训。要求我们不断的进行强化和宣导,让众多的居民能够接触到健康素养的培训知识。可以通过讲座,线上新媒体公众号推文,线上小程序问答抽奖游戏等等进行健康素养内容的灵活宣传,我们针对这些宣传活动需要提前做好部署和沟通。

3.2 强化素养提升的体制机制保障

机制保障是针对我们全民健康素养流程的进行管理,首先,需要完善现有的机制和制度,形成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的体系。比如,以疫情防控为例,首先要建立疫情防控的制度和政策,明确主体责任和相关责任人,其次需要完善培训机制,政策需要通过固化的流程进行宣传,自上而下的宣传,自下而上的反馈,再次,疫情防控举措在总结了经验后,应当出具简洁明了而又极为有效的防治措施,建立快速响应的渠道,落实疫情防控资源。最后,科学的传播和传递能够有效的保障体制的完整性,还能够通过落实的效果去检验体制本身的有效性。

3.3 重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

这个时代,人才培养应当是作为发展和创新的重中之重。通过疫情防控,我们可以看到涌现了一大批人才,在各个领域能够通过自身的知识水平提出科学的防控举措。卫生医疗健康知识更需要人才的培养,因为是关乎民生的工程,不仅如此,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扶持。一方面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机制,尤其关注突发应急人员的能力培养。另一方面无论是社区医院还是中心医院,对于政策的解读和人才梯队的搭建极为重要,在传播科学健康观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作为具有公信力的组织,应当承担起为大家排忧解难的重担,如此说来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为后续的健康素养提升提前布局。

3.4 卫生健康素养的教育和评估应该分级

目前我们针对卫生健康教育是一把抓,没有进行等级的评估。也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这个时候就会导致,我们健康教育的方向与目标不够完善,可能我们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所需要的健康教育培训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教育宣传上进行登记的评估,高度重视我们各类的健康素养。针对妇女、儿童,我们需要做的教育应该有哪些。特殊职业者,和环境暴露人群我们是否需要安排最为优先教育培训对象。在健康素养教育设计中需要创新,建设以传染病防治为主的健康教育内容。强化应急健康素养健康教育项目的开展和评估,用好评估数据,为分析居民疫情应急健康素养需求、制定干预措施、评估工作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大众卫生应急健康素养,在疫情到来时,是防控的第一道屏障;在疫情延续时,决定着防控措施的效果;在疫情平息后,又为应对下一次突发疫情提供经验。唯有重视它,才能真正为健康中国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疫情当前,我们的健康最重要,健康没有了,其他的一起对于我们来讲都变得一文不值。全民的健康,国家的健康息息相关。只有全民的健康素养不断的提高,才能够提升整体国家的健康水平,我们才能够不断的走向幸福小康的生活。

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承担社会责任,提升健康素养,对于我们疫情之后的武汉人民来说更加重要。作为公众组织,更应该实时发布监控报告制度,定时向公民卫生应急素养进行测评,积极配合国家社会信息预警和信息发布。为疫情防控或者其他灾害提升应变能力,快速响应国家号召和指挥,履行社会责任!

猜你喜欢

武汉市居民应急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