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道德形态的精神哲学对话
——评《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

2021-01-03卜俊兰

科学决策 2021年7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伦理哲学

卜俊兰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南京 211189)

伦理道德哲学形态是当今哲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包含了四个关键词,对应着伦理道德哲学形态的四层递进关系,分别是伦理道德、精神、精神哲学和哲学形态,其是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精神哲学与哲学形态研究课题,关键点在于明确伦理和道德的关系、伦理道德-精神-哲学的转化和精神-精神哲学-精神哲学的转化,通过哲学研究明确这些关系能够找到精神哲学的最原始形态,从而理清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根本面目,这是找到人类社会构建依据、人际关系构建基础的哲学考量。

《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一书是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道德发展研究院院长樊和平教授(笔名:樊浩)最新的研究成果,本书是作者对英美等国伦理道德精神哲学形态进行剖析后结合我国国情形成的课题研究和结论。作者在书中指出:“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包含四个不断递进的具有前沿意义的概念:“伦理道德”,“精神”,“精神哲学”,“精神哲学形态”;也包含四个不断递进的课题:伦理与道德的关系;伦理道德“精神”家园的回归;“精神哲学”的方法;“精神哲学形态”的理论,其认为在“多”与“变”的时代,伦理道德作为维系人类社会稳定、人类社会自发形成的一种交往准则必须要找到回归的家园,从而在“多”、“变”的时代中保持“不变”,成为国民不会迷失、不会被掳掠的精神支柱。本书以伦理道德精神哲学研究理论为框架,就该哲学假设中四个关键的课题进行了阐述、剖析和解读,就伦理与道德的关系、伦理道德的精神特征、伦理道德的精神形态哲学进行了精神哲学研究,力图构建我国伦理道德“精神—精神哲学—精神哲学形态”的概念体系、言说体系和推进逻辑体系,以期以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让伦理道德回归精神的家园,让伦理道德回归中国的精神哲学体系,让国人的精神世界回归精神哲学形态,从而唤醒历史传统中、民族精神中潜藏的伦理与道德。

(一)伦理道德和精神哲学的整体假设

“伦理”和“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哲学特征,也是人类区别与野兽的精神特质,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创造中保持人类姿态的精神哲学形态。正如作者在本书中所述,人类社会正处于“多”与“变”的时期,内在的生命世界、外在的生活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剧变,生活水平提高伴随着娱乐多样化、思想多元化,种种因素共同导致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动荡,人类的精神不再安分守己,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不断被掳掠,越来越多的人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迷失自我,当今哲学必须发挥其“不变”的功能性,指引人们找到“精神”的家园。其实,早在宋朝我国理学学者就对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展开了研究,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曾说: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对伦理道德的思考、对精神家园的思考、对自身何去何从的思考,陆九渊的这句话指出了当能够在世界中保持精神的“不变”,那么就能在“多”、“变”的时代中找到自我,在自我的家园中不动如山,这一观点与现代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研究目标基本观点一致,与当下伦理道德精神哲学形态研究的终极价值一致,均认为人类应当在“精神”中定居,在“多”与“变”中找到“唯一”和“不变”,因此从理论上来说精神哲学形态研究就是确定伦理道德在哲学范畴或精神领域内“唯一”和“不变”的方法。作者在本书中指出,人类的生活形态并不单一,人类存活于两个世界,即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其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终极理想性。因此国内很多哲学家认为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具有两种可能的存在形态,一种就是现实意义上的存在形态,即现实形态,另一种就是存在精神领域的存在形态,即理想形态;人类社会践行着伦理道德的现实形态,却又追寻着伦理道德的理想形态,这是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在交互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碰撞、交流、融合的必然结果。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包含了四个主要命题,也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这四个命题层层递进,逐步解释了伦理和道德的关系、伦理道德和精神的关系、如何在“多”“变”时代回归“精神家园”以及伦理道德最根本的精神哲学形态。这四个命题石本书的研究内容,也是伦理道德精神哲学形态研究的关键命题,这些内容均可在本书中得到解析。

(二)伦理和道德及两者的关系

伦理和道德关系既简单又复杂。道德是人类社会自发形成的规则,类似于法律,法律的实现依赖于外部强制力,而道德的实现受限于人类的自觉性,一句话概括,道德即社会无强制力的社会规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伦理则是人类“羞耻”情感作用下产生的觉悟,其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伦理无明确的概念,但人们习惯于思考一件事是否合乎“正义”来评价其是否合乎伦理。同时伦理并非约定俗成的规则,伦理缺少传承性,而道德具有传承性;伦理是人类的内在约束,道德是人类的外部约束;伦理讲究精神内修,道德重视行为外展。上世纪20年代,陈独秀曾在其文章中指出:伦理为吾人最后觉悟至最后觉悟。而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曾说过:人类种族的绵亘已经开始取决于人类能够学到的为伦理思考所支配的程度。陈独秀和罗素接受了不同的教育、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但其在哲学观点上产生了一致性,均认为在哲学领域伦理要重于道德,伦理觉悟要比道德觉悟更加沉重。但是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道德和伦理的差异在哪里?宋明理学家朱熹对道德和伦理的哲学体系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三纲五常”的道德伦理体系,其中三纲为伦理,五常为道德,但从内容上来说三纲其是一种社会阶级制度,而阶级又是为了划分尊卑明确贵贱的标准,因此伦理是尊卑的规则。西方哲学家则认为伦理是将“破坏性激情组织起来”后的支配思考的觉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思考的觉悟也是明确尊卑和社会阶级的工具。因此伦理从本质上是对人性的约束。那么道德又是什么,回顾三纲五常的内容,除去三纲后,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单纯从形式和内容上看,五常是“美德”,简单来说遵循“五常”的人为善,不遵循“五常”的人为“非善”。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道德是一种良知,缺少良知并不会影响到社会秩序,只会对个人行为产生影响。而伦理则是一种社会规则,缺少伦理那么被组织起来的“破坏性激情”就会被释放,从而威胁到社会的基本秩序。因此对人类社会来说,伦理要重于道德,伦理要先于道德,只有当人类具备“伦理觉悟”后才会产生“道德觉悟”。

(三)精神在伦理道德层面的表达

伦理道德精神形态哲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伦理道德回归,让人类存活于“精神”世界,那么伦理道德是如何作用于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又是如何运行的。作者在本书中就这两个哲学命题进行了研究和假设。伦理与道德与个人和社会均有着莫大联系,人类的生存形态包含了现实社会的精神世界,那么具备现实性的伦理道德必然会与精神世界产生碰撞,从而被精神世界影响或影响精神世界,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伦理道德不仅存在于现实还存在于精神。黑格尔曾在其作品(《精神现象学》)中指出,伦理道德是“客观精神”,伦理道德是精神的客观化或现实化表现,是主观精神的反面,是超越了个体社会精神、社会意识、民族精神的存在。

(四)伦理道德和精神的联系

实际上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伦理道德和精神的联系进行了论证,其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以高度概括的方式对伦理学、道德哲学和精神哲学进行了统一。从内容上看,克己复礼为仁可分为三部分,即“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本质上是人在精神上的内在修养,是对精神哲学的一个概括;复礼的“礼”是周礼,即社会礼制,这是一种社会尊卑概念,是一种朴素的伦理学观念;而仁是“五常”之一,是常说的道德,属于道德哲学领域。孔子的这句话将伦理学、道德哲学和精神哲学统一起来,其认为精神内修和伦理观念结合后会影响到人的外部行为,使其一举一动均符合道德。现代哲学认为,精神是人的非现实性一面,是人内在的生存空间,伦理是人内在的休养,是人内在遵循的尊卑规则,道德则是人类内在哲学观念、精神世界在现实中的外展,是人的行为表现。现代哲学对伦理、道德、精神的认知与千年前孔子的认知基本一致。

(五)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

精神哲学形态是精神哲学研究的常用方法,通过描述精神哲学形态能够理清两者在哲学上的关系,是找到两者在哲学上耦合点、统一点和差异点的重要方法,其最终结果也是精神哲学研究的最终成果。作者在本书中指出,伦理道德精神哲学形态中存在三个要素,分别是伦理道德、精神和形态,三者如何统一就是构建伦理道德精神形态的主要考量,在实现伦理道德-精神-哲学形态转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两个核心问题,即伦理道德的哲学形态和伦理道德的辩证互动关系。作者在本书中结合欧美伦理道德精神哲学形态研究成果后对我国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进行了分析、阐释和总结,为我国伦理道德精神形态整理了两种框架。

首先是以伦理为核心的精神哲学形态,作者提出在精神哲学领域中伦理道德存在一种由“伦”入“理”的精神哲学形态,这是基于“伦”和“道”属于无限与永恒的两种形态作出的结论,作者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伦”也存在着“理”,如果说“理”是伦理的最终形态或作用结果,那么“伦”就伦理的实体要义,伦理以“伦”为外展,通过践行“伦”从而实现理,道德则是伦理与社会精神、宗教精神、个体行为碰撞后的结果。这种精神哲学形态中,将伦理视为伦理道德的核心所在,道德是伦理实现过程中的副产物,人类通过践行“伦”而实现“礼”,从而具备“德”,最终到达“理”的状态。另一种则是以“道”入“德”的精神哲学形态,在这种精神哲学形态下道德占据了主导,这是从宗教教义中衍化出来的一种精神哲学形态。在这种精神哲学形态中,“德”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最高追求,通过践行“道”而“得道”进而修成“德”,这是“道”内化和外展的过程,“道”内化的结果为“伦”,外展的结果为“理”。以“道”入“德”的精神哲学形态架构在内涵上与由“伦”入“理”的精神哲学形态架构完全不同,两者在根本特征上存在差异,但两者在逻辑上均具有相应的合理性。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宗教发展历史,在宗教盛行的年代,“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更加普遍,在理学较为盛行的年代,“伦-理”的精神哲学形态更加普遍,甚至在宋明时期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论点,这是我国历史上“伦-理”精神哲学形态流行的一个高峰,也是我国朴素的伦理道德精神哲学形态研究的高峰期。

总的来说,该书对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研究较为透彻,语言简洁明了,阅读难度不高,但想要完全理解本书、感受本书的魅力仍需要一定的哲学知识储备,因此本书在受众上存在局限性,适合具有一定哲学知识基础的人员阅读。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伦理哲学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菱的哲学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小包哲学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二郎神形象转变之我见
刍议师范生伦理道德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