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前大学资助工作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2021-01-03路凌云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困难资助情况

路凌云 马 博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 10220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对高校资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求高校将“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通过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方式来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但就目前高校资助情况而言,存在困难认定有漏洞、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高校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之一。

1 高校资助存在的问题

1.1 困难认定存在漏洞

目前,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流程为学生申请,班级评议小组评议、年级评议小组评议、学院评议小组审核、学校资助中心审核后公示。虽然在流程上经历了从班级到学校的四级审核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很大的漏洞。比如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源地的村委会、民政部门开具的困难证明缺乏可信度,不能实际的反映学生家庭的收支情况。在学校层面虽然有明确地认定细则,但由于证明材料可信度不高、班级认定小组成员对政策把握不够,而年级、学院以及学校资助中心面对体量庞大的困难学生也很难有精力做到精准识别。

1.2 物质资助完善,精神资助缺位

当前高校物质方面资助体系已经趋于完善,国家层面有生源地和校园地贷款政策,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社会层面有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的捐助,学校层面有临时性困难补助、冬衣补助、洗澡、饮水、通话补助。除这些基本的生活保障资助外还有资助困难学生考研、社会实践、考取相关证书等发展性资助。教育部在2017年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提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这对高校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质帮扶虽然重要,精神帮扶更为重要。但实际上,精神资助却显得单薄,就拿和资助相关的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来说,高校目前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形式单一,大多通过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这些活动参与群体覆盖面窄,缺少趣味性,导致学生参与不积极,影响力不大,认可不高,获得感不强,甚至被当成学生的一种负担。除此之外,部分受资助的大学生缺乏诚信和感恩意识,有的学生甚至对家庭实际收支情况进行瞒报和漏报,对学校给予的资助更是出现了“等,靠,要”的心理,这已经成为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2 解决办法

2.1 信息互联确保认定信息真实性

当前国家一再强调要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化资助,做到资助对象的精准、资助标准的精准,资助时间的精准。因为针对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是他们的“救命钱”,只有准时,准确的将助学金发到学生手里,切实的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吃饭生活等问题才能确保他们可以专心的在学校学习。而要实现精准资助的前提就是要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在每年学生提交申请后辅导员、班主任要结合学生提交的困难申请和学生开展一对一谈话,从学生自己的口中掌握学生家的困难情况,做到资助心中有数。其次,通过班级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小组了解学生平时的生活情况和消费情况,如果仍存在困难,进行进一步帮扶,如果发现学生有奢侈性消费、不良消费习惯等班主任、辅导员应及时干预甚至取消该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生资格。最后对于极个别同学情况仍然掌握不清的可以通过联系该同学村委会、居委会了解实际情况。

2.2 制度建设确保认定工作有章可依

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出了界定,但由于高校生源面广,涉及情况较为复杂,很多情况下没有具体的参考和标准作为认定依据,加之常常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等人工认定的方式来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具有较强主观性,致使部分不困难的学生被错误认定为困难生。为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一套比较全面的认定制度作为保障。让困难生认定工作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而且根据每年的不同情况要对认定标准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修正,让认定标准与时俱进更符合当前的情况。

2.3 队伍建设确保认定制度实施落地

由于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大量的其他工作,加上部分院校面对体量巨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学生资助工作仅依靠辅导员力量来把好困难学生认定入口关、助学金等资助评定出口关、困难学生实际情况变化调整关,是远远不够的。目前高校资助过程中常常依靠班级认定小组来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等级认定工作。但却有部分班级对认定工作不重视,经常出现认定通知不到位、认定流程不严格、认定过程不细心、最终导致认定结果不精确的问题。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来确保资助政策可以落地实施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的主要力量有,学校资助中心、辅导员队伍、班主任队伍、各班级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小组。除学校资助中心、辅导员队伍外,班主任、各班级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小组大多是时候不能真正发挥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班主任,班级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小组对资助政策特别是认定标准把握不到位。(2)班主任同样承担这比较重的科研任务,对班级同学的管理不重视,不愿意投入心力。(3)班级认定小组对认定工作不重视,抱着完成任务草草了事的态度。面对这种情况,解决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加强对班主任和班级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小组成员的培训工作,要求他们严格按照文件标准开展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认定。(2)在进行班主任选拔时,要明确班主任的责任和义务,选拔一批负责任,有热心,有耐心的名师担任班主任。(3)通过对各班级认定小组进行民意测评,考核打分等方式,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明白资助工作的重要性。

2.4 动态调整,确保认定工作时效性

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虽然目前高校资助体系中也在强调动态调整,但实际上由于缺少方法和途径,动态调整大多流于口号和形式。经常存在学生一旦被认定为困难生,一直到大学毕业都是困难生的情况。困难等级也是如此,一般只有学生自己提出变更时才会进行变更。毕竟长期家庭困难的同学是少数情况,大部分困难同学的家庭经济会有所好转,针对好转的同学应该从困难生数据库中排除。一些家里临时突发重大变故的也不能及时受到帮扶,这种静态的资助状态显然不能适应国家精准扶贫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关的措施加快资助响应速度,确保资助时效性,最终实现动态调整。要实现动态调整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借助“大数据”力量,建立动态管理反馈机制。通过采集学生信息,与学生相关消费情况数据相互关联。通过不定期采集方式,整理学生消费数据并和一般学生消费情况进行对比。如果多次发现困难学生消费金额过多,将其关注起来,并开展进一步进行了解,并建立脱贫机制。如果发现学生消费过低,关注起来进行了解,及时纳入困难生库给予帮助。

借助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小组力量,实现困难学生管理反馈机制。由于很多同学的消费情况大数据采集不到,因此仅仅应用大数据作为反馈的唯一标准显然不够科学,因此要在大数据反馈的基础之外,建立由班级困难认定小组为主要成员的监督和发现机制进行反馈。在平日里,班级困难认定小组的成员和同学们生活在一起,他们对于困难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更加真实,更有发言权。如果发现困难学生有奢侈性消费行为,或者日常消费过多,或者不遵守学校困难生管理规范,要及时上报学院,情节严重者取消困难生资格。如果发现学生生活拮据但由于自尊心等问题没有认定申请认定,及时反馈学院将其纳入困难生库,学院后续会主动对其进行资助。

2.5 多种载体并行开展励志教育

多种载体并行就是通过活动为载体、文化为载体、传媒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实现寓教于行、寓教于情、寓教于境的。以感恩教育为例,在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可以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平台、仪式等,结合当前时事热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例如,在当前高校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可以组织困难学生在学校食堂等地方通过测体温等方式参加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来,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责任和担当,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喜悦。除此之外可以通过发现身边励志人物在同学中树立标杆,通过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来宣传他们在疫情防控期间的表现、学习情况、在志愿服务方面的优秀事迹来激励其他同学自立自强,知恩感恩。还可以通过举办线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在校园里营造感恩、励志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激发感恩意识和奋斗意识。老师可以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将情感融入励志教育中去,增加励志教育的情感效果,增强感染力。通过师长和朋辈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鼓励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不断成长。

3 结语

资助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高校教育管理方面必须重视的教育内容。资助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在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之上要做到与时俱进,做到不断创新,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助力。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领和教育学生励智、励志,做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懂感恩的青年。最终怀揣感恩之心,以优异的成绩回馈社会,回报祖国。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情况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主谓一致”的十种情况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