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扩招背景下硕士研究生学术时间高质量配置研究

2021-01-03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导学导师研究生

贺 慧

(宁波大学 浙江·宁波 315000)

1 背景以及问题提出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成为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高优高质人力资本的储备,而高质量的人力资本需要以研究生培养为依托。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据教育部官方数据统计,现阶段我国在读研究生数量突破三百万,加之近期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政策中明确指出未来我国研究生数量将不断增加。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精英层次,数量的持续上涨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良好表征,但不是唯一表征,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在质不在量,提升质量才是研究生扩招的本意,换而言之,研究生扩招不仅要从数量层面满足社会市场对于高精尖人才的需求,更要从质量层面实现高精尖人才与产业结构的对接以加速社会发展。教育部等三部门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文件中指出:“研究生改革要坚持质量导向,要加强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全面从严加强管理,提升培养质量”,并提出明确的配套措施,由此可见,实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是今后研究生教育领域的重点也是目标。

学术时间是研究生发展的外在条件,合理的学术时间配置是研究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优势,因此学术时间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研究生发展质量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指标。一方面时间作为最公平的衡量指标,通过时间利用率、单位时间产出是可以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但另一方面,在高校高压的学术环境下,研究生学术时间配置是受多方参与者影响的,不免出现学术时间困境,导致研究生培养出现质量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学术型研究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学术时间配置情况,从学术时间配置的表象揭示他们所面临的学术时间困境,分析出现学术时间困境的原因,试图通过原因分析对各参与者提出相关建议,使研究生群体摆脱学术时间困境,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

2 学术时间困境及原因分析

2.1 研究生:学术时间观念理解偏差导致学术时间低效率利用

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性以及研究生群体特征,凡是将时间用于增加个人知识储备量,提高个人科研水平的都可称之为学术时间。可以说,学术时间是研究生在学阶段学术能力提升的外部保障,高效率的学术时间利用是学术成长的催化剂,低效率的学术时间利用磨灭了学术时间的价值。但现实的情况是,由于研究生规模不断扩招,多数研究生读研初衷已不再是追求学术之志,文凭学历的通货膨胀或是逃避就业等理由都成为他们涌入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真实借口。王善苗通过对研究生进行访谈探究他们的入学动机,总结当前研究生入学动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随波逐流而读研、为改变所处环境而读研、受书香家庭影响而读研、得益于兴趣和家庭而读研、为提高能力和学识而读研等,这也证实在当下消费主义时代,研究生入学动机多元。在此背景下,动机不纯导致研究生教育从“入口”处就出现质量的偏差,在今后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扎根于学术的问题。

基于以上条件,部分研究生并没有将学术时间视作学术成长的特殊物品,学术时间于他们而言和其他物理时间一样没有重要意义。从认知层面没有领悟学术时间的内涵,进而不免出现学术时间低效率利用的错误行为。其实此问题可以从逻辑层面进行解释:他们读研的目的只不过是提升学历,因此没有必要将时间全部用来专心学术,也没有必要将学术时间完全高效率利用,因为他们想要的结果只不过是一纸文凭,在按部就班的情况下多数人都能获得。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受教育群体,从研究生自身角度而言,他们从根源上削弱了学术时间的理应有的学术价值,对学术时间认知理解上的偏差致使学术技能训练偏离题中之义,研究生培养难免落入低质量发展的困境。

2.2 导师:疏于导学过程指导导致研究生学术时间分配扁平化

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实行导师制,其发端于牛津大学,即研究生在学期间通过导师指导提升科学研究能力、掌握系统专业知识、达到毕业要求完成学业。导学过程作为导师制背后的衍生物是研究生与导师进行学术互动交流形成的,导学过程所需的时间保障也正是研究生学术时间配置的一个侧重点。但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群体与导师群体之间存在诸多问题:“导师与研究生的数量比例不匹配、导师与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不匹配、导师与研究生的目标诉求不匹配、导师与研究生的发展途径不匹配的问题”,导生关系也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生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不可否认的是,导生关系、导学过程与研究生学术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从受教育者角度而言,学术时间用于导学过程使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学术训练有助于研究生迅速适应学术生活,进行角色转换,便于后续学术科研顺利进行,而且学术时间不会局限于课堂教学分配,从这个角度而言,使得学术时间配置多元化,打破学术时间分配的单一化。根据受访者反映,他们需要导师的学术指导,认为这是学术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但实然状态下,学术时间用于导学过程所占比例很低,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导师或因个人原因或因学术工作性质等多重因素而疏于指导,“放养”状态的研究生比比皆是,研究生发展质量前景堪忧。另一方面,从施教者角度分析,开展导学过程不仅是导师高度责任感的体现,同时也能够激励研究生珍惜、高效利用学术时间,起到监督作用。

2.3 高校:制度等外在因素导致学术时间的分配与执行受阻

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基本职能,高校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平台应该为研究生高质量发展提供基本的外部保障。“学术自由指的是大学学者(包括教师和学生)可以不受约束、不受限制和不受威胁地探索学术问题(高深学问)、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散布自己的学术思想。”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但是随着社会发展,高校纯粹的学术环境慢慢变了味道,这不仅影响教育者学术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对受教育者培养质量也造成一定的冲击。以学术时间为例,高校或学院的某些安排会存在学术时间和非学术时间的本末倒置,即过分关注非学术事务等外在形式而忽视学术性事务的内在精神,继而导致研究生产生学术时间概念偏差或者不得不将学术时间分割用以完成形式任务。如此做法,使得研究生群体将本应潜心学术的学术时间不得不进行再分配,造成结果有二:一是学术时间从时间长度来看减少;二是学术时间从时间价值来看被大打折扣。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无论从学习方式还是学习性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不同,研究生教育应给予研究生群体更多的学术空间、时间,高校需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而不是用繁杂的事务和制度限制他们学术时间的自由分配权和执行权,以免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

3 研究结论及建议

研究生学术时间配置与研究生质量休戚相关,高效度的学术时间配置能提高成就动机进而带来积极效果,低效度的学术时间配置对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术科研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对研究生质量造成冲击。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研究生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也应该同步进行。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成果创造、知识更新等都对我国综合国力发展起重要作用,而学术时间配置作为影响知识产出的因素,理应受到关注。当前研究生所面临的学术时间困境成为研究生质量提升的壁垒,需要研究生群体、导师群体、高校三方联合改进,共同促进研究生高质量发展。

3.1 研究生:树立学术时间观念,实现学术时间合理配置

研究生学术时间管理意识淡薄、自制力较低是出现学术时间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生群体从思想上要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追求寸阴是金的理念,由被动式时间控制者转为主动式控制时间者;从行动上,合理分配个人时间和学术时间的比例,积极设立阶段性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把控时间节奏,不虚度学术时间,努力提高学术时间的利用效率。研究生作为学术时间配置的主导者,应该充分调动个人主观能动性,避免出现学术时间困境,将学术时间用于学术训练,使在学阶段能学有所长,实现学术目标和学术价值。

3.2 导师:增加导学过程指导时间,促进研究生发展

导师作为研究生学术成长道路上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质量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导师导学过程指导在研究生成长的速度和发展的质量中占主体地位,符玉洁一文中指出导师指导投入度会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认为应正视导学互动过程,从师生角度出发提出导学互动优化策略,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教育部在《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一文指出:要“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亟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导师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着力提升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研究生发展质量与导师指导挂钩,因此,导师要扩大导学过程指导时间在学术时间的比例,弥补学术时间比例失衡的不足,引导、监督学生将学术时间合理配置,是今后改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3 高校:合理设置课程,健全导师队伍,保障学术时间环境

高校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平台和研究生学习的环境,需要为研究生质量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首先,高校合理设置课程,课程设置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研究生时间分配,课程设置过多与研究生学习效率不匹配,课程设置过少不能补充专业知识,要积极引导研究生群体高效利用课程,达到学以致用。因此,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开设适合的课程数量和课程类目,促进研究生在学时间高效率利用。其次,根据研究生发展的内在需求,积极开设关于时间管理的课程以引导研究生合理规划时间。再者,以研究生质量发展为出发点,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尽量减少冗杂琐事,保证研究生学术时间投入度。最后,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导师导学过程落实范围内进行合理扩招,建立相关指导制度,确保导学过程的学术时间落到实际,使得研究生群体学术时间多元,提高学术时间价值。

猜你喜欢

导学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