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市群的空间经济结构及流通协同机制分析

2021-01-03任俊峰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1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城市群中心

任俊峰

(郑州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为充分注重城市经济结构规划的应用实践,需要与宏观经济发展相关联,从而表现出更为卓越的未来发展前景展望。区域经济发展是确保城市建设水平提高的核心关键,同时,城市群建设水平提升有助于推进整体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更好地了解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与流通协同机制之间的关联性,予以持续的探索研究,最终制定适宜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建设规划。

一、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研究导论

1.宏观背景

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处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城市群作为主要的竞争单元,从而展现出某个区域甚至某个国家在国际间的竞争实力,检验其是否能够成为世界经济组成的一部分。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能够直观的表明当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状态,标注该区域内对于资金投入的管理标准,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全新的趋势特征,我国城市空间经济结构涵盖多方面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资源和资本层面,对于经济环境以及人口分布,也有所涉及。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对区域发展状况产生制约,还会削弱我国在全球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2.产业类型

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研究中,商贸流通产业发挥重要的联动作用,关联城市群内部发展的同时,还有助于带动城市群之间的贸易往来。流通产业是推进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发展核心产业类型,通过关联城市群内各个产业结构,形成有机的框架整体,促使城市群经济结构表现出更具优势的竞争力特点,产生长久且持续的规模经济效益。当然,流通产业的发展壮大,还能够修饰城市群空间地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掩盖区域化所处的劣势地位,加强物质和信息的处理能力,提升各部分数据内容流转的综合速率,更好地迎合空间层面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3.模型应用

对于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展开深入的探究分析,不仅需要关注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状态,知晓重点产业的发展运行实际,还需要对两者之间的协同性进行考量,通过应用特殊模型,筛选适宜的文献给予理论支持,更好地对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进行分析,获取最具分析价值的研究结论。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一般情况下需要三种类型的文献作为支撑,其一是从地理经济学角度上进行探究,了解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功能特点。或是对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延伸,从动态的角度上进行演变,预测空间经济结构今后的发展趋势,推断其最终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但是应用最为广泛,且研究成果最稳定的就是应用数学模型,将相关信息进行量化,从而获取直观的静态数据,结合宏观变量,分析城市群空间结构将会如何演变,总结归纳出相应的影响因素。

二、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研究过程

1.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理论

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是依据人口流动随之形成的,本身具有长期的特点。特别是对于城市经济学来说,城市群空间结构包含三种研究要素,即地理、人文和经济。这都是由某一区域中,各个城市之间形成互动,相互聚合而衍生出的。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理论隶属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理论分支,更偏向于分析城市群经济发展,随之涉及的专业理论范畴。曾有法国经济学家提出“增长极”的概念,以此作为城市群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内容,并最终由地理学家应用在城镇经济研究当中。该理论从基本定义层面进行分析,认为区域经济的分布特点是不均匀的,不会按照地理角度进行划分,而是通过某一个经济中心点向四周进行扩散式发展。增长极可以认定为该区域内的核心产业,对于资本和资源的集合发挥突出效益,更能够有效地展现出推动该区域经济增长的独特性。

但是,增长极发展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区域产生消极影响。本身增长极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将不能够推进周边地区的向心力发展。由于增长极行业发展速率较快,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相对充足,吸引大量的人口聚合,促使区域内人员流动大幅度增加,减缓了周边地区的发展速率。同时,增长极人口数量激增,造成该区域内生存环境压力过大,超出能够承受的最大值。美国学者认为的核心-边缘空间模型具有实践意义,具体而言,增长极通过经济溢出效果作为标准,有效的带动周边地区进行发展,形成具有该地区特色的空间经济结构。随着C-P空间模型应用越来越广泛,更多的理论研究向着城市群研究方向迈进,希求能够探索出产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平衡点,延伸出多种空间分布研究模型。

在诸多分布模型中,中心分布模型本身理论内容的认知程度更高,更能够直观的说明城市群空间的圈层结构特点。城市群区域内按照圈层结构划分,可以将中心地区和外围地区划分为四层,最中心的部分被认定为核心层,相邻结构为重点发展区,随之向外蔓延划定为周边发展区和辐射带动区。辐射区圈层结构中的城市发展水平代表了该城市群综合的发展能力,应用圈层结构更好地划分城市群内部空间特征,关联各个城市群,更好地突出总体集合作用,表明城市群独有的中心性特点。也就是说,通过应用中心分布模型,明确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物质流变动情况,包含资本以及人员等内容,继而探究城市潜在发展能力将会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即了解非物质流中涉及信息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更迭。由此,借助中心分布模型的基本应用,确立“中心值”指标,继而评估判断我国城市群的空间分布特点。

2.不同城市群所表现出的发展实力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城市群结构的空间辐射范围,针对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进行分析,将不同城市群均作为独立的个体,评估其表现出的发展实力,依据城市经济指标的量化数值完成排序,更好地凸显出不同城市群在中心分布模型中所处区域。在评价指标的选择环节,应当保证公平合理的原则,否则将会影响最终的研究成果,制约了真实的研究结论汇总。所以,需要将城市的评价指标予以赋权,但是与当前常用的主观赋权法使用方式有本质区别。对于城市群空间结构与流通产业协同机制研究中,选择的赋权方法是借助熵值法予以客观性的赋权,引入信息熵,评判各个经济指标的离散程度,随之得出各个经济指标的实际作用力。

对于城市群当中的单一城市来说,评估其发展实力时,选择多种指标,涵盖城市的财政政策,资产投资比例,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城乡人口比例和第三产业占比等内容。这些指标能够全面且清晰地反映个体城市当前的发展状况,直观地展现该城市的发展实力是否贴合发展要求,使得最终分析研究结果具有较为宽泛的公信力。具体的分析研究过程如下:首先获取相关经济指标数据信息,应用归一法的数学运算法则,将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出标准数据值。随后代入计算各个经济指标熵值,获取个体指标所蕴含的城市发展实力信息。同时,引入单一经济指标的偏差度,进行公式代入转换,获得各个经济指标在拟合为发展能力总指标的权重比。由此,通过分析城市群中单一城市,实现个体城市发展实力分析研究目标,继而辐射延伸至城市群全部城市经济指标的权重比例,得到不同城市群所表现出的发展实力评估结果。

三、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论证分析

1.中心指标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特征

在应用中心分布模型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过程中,通过对每一个基础指标进行分析测算,划分相应的权重比例,借助数学公式完成各个城市群发展实力的综合数值。该数值本身是各城市群发展实力进行量化后求得来的,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点,能够直观的了解到当前我国城市群的基本发展实力。也就是说,数值越大,证明该城市群综合实力越强,经济发展效用越好,从空间结构上来说,能够被认为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将我国代表性的城市群中心指数进行电子化计算,相关数据信息绘制成表格的形式,横向设定为年限,纵向设置为不同城市群,借助多个方面的评估比较,了解我国主要城市群所独有的空间分布特征,总结归纳成详尽的研究分析报告。

从空间的宏观层面上进行分析,我国不同城市群具有各自的区域特点,在观察期年限界定范围内,我国主要的经济发展中心在东南沿海地区,但是,随着各项政策制度的指引,一部分发展成果向西北部迁移,西部城市群的发展实力有所提升。而我国空间分布的中部地区,发展情况不甚理想,不仅发展速率较缓慢,甚至没有达到预期的经济发展目标,整体表现出较差的发展实力。将不同城市群进行细化分析,一些地处中原地区的城市群,以及地处成渝城市群,在观察期内,由于政策导向以及自然情况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经济结构不够稳定,经济状况处于下滑趋势,未能满足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而其他城市群的量化数据证明,各个城市群经济实力都处于或快或慢的增长过程中。最后,细节性的思考分析城市群综合实力数值,比较经济中心值之间的大小关系,继而得出我国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也就是我国经济中心结构呈现阶梯式的分布特点,由东部至中部的经济实力依次下降,东北部的经济中心值相对较高,西北部城市群的发展实力相对较平缓。

2.城市群空间分布与流通产业协同机制

通过对我国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发展趋势进行预先判定,依据经济中心值的量化数据,总结出我国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的发展特点,全面性的归纳我国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由此,借助空间Durbin模型,继而研究流通产业与空间经济结构分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深入探究我国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贴合时代政策提出,按照目前流通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予以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更好地了解分析两者间的协同机制效用。具体的Durbin模型应用数学表达公式进行测算,由于是空间结构数据分析,其中包含的全部数值蕴含向量和矩阵等表现形式,特别是被解释变量向量Y,就是城市群的经济结构中心值。数学公式中,未知数X代表解释变量的矩阵,所表达的实际意义是对应城市中流通产业的产值,并以此为代理变量。W作为特指空间权重矩阵,公式系数是由空间回归系数代表。同时,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数值,随之将各部分内容进行组合,获取相关联未知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比例。WX作为因变量的滞后项,分析解释变量和空间权重间的相关性,WY代表距离对流通产业开展空间行为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并且引入随机扰动项,更为全面且细节化的将所有影响因素都纳入考量的范围中。当然,为尽可能地突出被解释变量以及解释变量的数学关系,弱化扰动项的影响,严格管控产业结构以及市场行为,削减政府政策和劳动力水平等限制,更好地展现流通产业对我国城市群中心值的实际影响,增强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量化数据分析的最终成果。

对于在测量时间期限内的研究表明,我国十大城市群从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流通产业发展的影响效果,特别是对城市群中心值影响展现出各自的特点。我国流通产业伴随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发展而转变,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群经济结构中心值,促使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的数据内容逐步向好。中心分布模型中,四个层级区域的影响系数为政治,且由中心向周边扩散的方向,影响系数数值逐步增大,显著性水平为1%,产生的影响效果更为明显。从空间地理角度上来说,流通产业与城市群中心值协同机制影响中,对内陆地区的城市群经济结构推动效果最为直观。通过数学公式的系数比很容易理解,由西部地区为起点,中部,随后为东部,系数依次呈现阶梯式分布。全面性地规划内陆城市的流通产业发展状况,从根本上有效的消除城市群所处地区的劣势,确保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的均衡性,向着全国城市群一体化的方向进行,增强协同发展的优势特征。除此之外,由于赋权法应用方式选择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最终的研究结果与传统研究方式得出结果有明显的区别,两者之间既有关联性,也有直观的差异性。当下研究结果认为,城市群区域内是否扩展对外开放程度,对城市群中心水平的影响不过明显,不能判定城市群对外开放程度是城市群中心水平的影响因素。也从另一个侧面可以了解到,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大多是由于内力的影响,秉持着区域内部产业动力的持续推进,充分发挥城市群经济的中心功能。也就是说,城市群经济结构表现出的中心性,是依靠区域内部产业的持续发展,获取整体城市群经济结构的中心效益。我国内陆城市群为了更好地加速区域内产业结构转型,加快经济结构发展速率,通过进一步有效的应用流通产业一体化模式,集合城市群内各产业,增强区域内产业凝聚力,扩展城市群内部产业关联范围,持续性的提高城市群空间结构整合程度,确保城市群空间结构处于更高水准的发展阶段中。

四、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研究结论

在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与流通产业协同机制研究最初阶段,通过引入核心-边缘模型,并以此模型作为基础,延伸应用城市经济结构中心分布模型,建立圈层结构,更好地将城市群空间中心值进行量化,降低了数据信息的测算、对比难度。又通过客观赋权法,借助数学公式,计算我国城市群的空间经济结构中心值,采用空间Durdin计量模型,细节化的拟合推断区域流通发展水平和城市群中心值两者的相互关系,最终得出我国城市群在观察期标注的时间段内,表现出的空间经济结构特点以及中心值水平。我国城市群整体处于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中,无论东部或是西部地区,但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值有小幅度下降,致使我国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表现为由东部向西部下降的阶梯状分布。当然,圈层结构中四个区域内,流通产业发展能够有效的推进我国城市群中心集聚过程,发挥正向的激励指引作用。从作用力表现特点进行分析,以西部为初始,向着中部到东部的方向顺延,呈现出与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相反的阶梯式下降特点。随着流通产业的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获取持续的动力支持,充分应用城市群中心值的发展优势,进一步优化我国国民经济和城镇化建设。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城市群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基于角尺度模型的林业样地空间结构分析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道路绿化带的不同空间结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