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居民消费助力畅通内循环思考

2021-01-03樊晋儒

青海金融 2021年7期
关键词:居民消费居民肺炎

■ 樊晋儒

(青海银行 青海西宁 810000)

2020年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中美贸易冲突加剧、逆全球化浪潮渐起,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在此背景下,党中央运筹帷幄,立足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特征及国际发展大势,作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决断,指明“十四五”乃至更长期的发展主基调。居民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内生增长的主引擎,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加强新时期居民消费问题研究,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充分释放居民消费在助力内循环中的积极作用,助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国居民消费呈现的特点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给我国经济社会运行按下暂停键,作为民生之本的居民消费受到严重冲击。总体看,疫情对我国居民消费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疫情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不利影响,居民缩减消费支出,改变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倾向加速下滑;另一方面,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疫情刺激下消费需求呈现出提质、升级、创新等新趋势、新特征。

(一)居民消费支出明显下降

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存款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住户存款新增11.3万亿元,比2019年多增1.6万亿元。对比同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放缓2.1%可知,2020年我国住户存款增量加大意味着居民消费更大幅度的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2020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52566亿元,下降4.1%。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义下降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007元,下降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6.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13元,增长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1%。腾讯研究院调查表明,疫情形势严峻的2020年上半年,近7成居民消费减少,近6成减少20%以上;5成以上居民日常采购普遍收缩,人群越集聚的场所受疫情影响明显,其中,传统农贸市场、菜市场近65%受影响最明显,百货/超市为58.5%,便利店、水果店为57.1%;从地区看,疫情严重与西部偏远地区居民消费受影响更普遍,其中湖北、青海、安徽、江西、新疆排名前5,比例分别为73.5%、73.3%、72.8%、69.8%和69%。

(二)居民消费方式发生改变

线上消费具有较强的消费“韧性”,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以网络购物为代表的线上消费迅速发展。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居民消费场景的限制十分突出,大量商家和服务加快向线上迁移,直播电商、社区电商、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业态、新服务、新模式等加快涌现、全面提速,我国居民消费方式相应地发生较大改变,网络购物逐步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方式。受此影响,2020年快递业务量超过830亿件,较上年增长超过30%。网络购物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9%,同比上升4.2个百分点。腾讯研究院调查显示,疫情期间各类线上服务时长均有所增加,其中休闲娱乐类最为强势,较大比例的受访者在新闻资讯(53.72%)、在线娱乐(51.11%)与社交网络(38.26%)的使用时间增加2成以上,有效填补了居民因疫期出行等受限产生的空白时间。

(三)居民消费结构产生分化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伴随着消费支出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居民消费结构逐步产生分化。一是“宅经济”带动食品、药品、居住等生活必须品维持较高增速。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肉类、禽类、蔬菜类和蛋类支出分别增长36.5%、17.2%、12.1%和10.5%。人均购买医用酒精、口罩等医疗卫生器材支出增长2倍。人均居住支出增长3.2%,人均水电燃料支出增长4.1%。化妆品、智能家电等升级类的商品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新冠肺炎疫情并未改变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趋势。二是体育娱乐用品和通讯器材等保持稳定增速。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自身抵抗力和强健的体魄成为抵抗病毒侵袭的关键,全民健身意识大大提升,体育锻炼方面的消费需求加速释放。2020年上半年,体育零售额呈现爆发式增长,跑步机、瑜伽用品销量同比增长168%、135%,运动服、运动鞋、运动器材及相关体育产品的销售增速明显,体育直播带货、云健身、云赛事等新业态迅速发展,在线健身、居家运动等新消费习惯的养成逐渐成为体育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三是服务下滑明显。相比货物消费,由于许多服务消费活动具有聚集性和接触性的特征(比如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消费场景也受到较大程度的限制,因而新冠肺炎疫情对服务消费造成的冲击更为严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我国服务业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占比仅为45.1%,较2019年大幅下降5.1个百分点,创有数据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

(四)居民消费倾向加速下滑

消费倾向指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趋向性,反映消费意愿的变化,经典消费理论认为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存在递减规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家庭财富积累,消费在收入中的占比持续下降,我国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85%以上下降到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的70%左右,其中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为83%,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66%。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随着收入下降以及收入在不同群体之间的重新分配,居民减少当期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的倾向明显提升,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一度下降到62%。另外,影响消费倾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口机构。青年、中年群体处于收入上升或收入稳定阶段,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稳定,老年群体收入大幅下降,消费能力会出现持续性下滑。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总人口数量迈步走向负增长、人口红利渐失等导致经济潜在增速降低,养老金不足缺口可能使消费增长的前景更加承压。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4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从2015年的9%上升到24%,老年人口占比提高意味着社会整体消费能力的下降。

二、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收入增速放缓,消费能力受影响

收入与消费关系是经济学界持续关注的问题。凯恩斯提出绝对收入假说理论,认为居民消费取决于现期的收入水平,两者正向相关。杜森贝提出相对收入假说理论,认为消费并非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本人历史上的最高收入水平,及消费受周边人的消费能力和过去的消费能力影响。莫迪利安尼提出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认为每个人会根据他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消费支出。可见,不论哪种假说,均认为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核心因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名义增速放缓到4.7%。若以2018年~2019年的名义增速均值计算,2020年我国居民收入整体少增1.7万亿元以上。尚值得重视的是,我国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从2012年的10.6%下降至2015年的7.4%及2019年的5.8%,实际上已经持续下滑多年。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阶段目标,未来十五年我国的平均增长速度可能会略低于5%,居民收入水平也很可能随之换挡,收入增速相应降低,从而影响居民消费能力。

(二)储蓄意愿高涨,消费意愿再创新低

未来不确定性影响着居民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分配,通常而言,面对不确定性民众更愿意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受“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等传统文化理念影响,我国多数居民家庭对未来有较强的忧患意识,消费习惯比较保守,因而储蓄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影响,居民储蓄意愿发生明显转变。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2019年第四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中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45.7%,到2020年第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倾向“更多储蓄”居民攀升7.3个百分点升为53%,到2020年第四季度新冠肺炎疫情缓解时,倾向“更多储蓄”居民仍占51.4%。而同期,我国城镇居民中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比分别为28%、22%和23.3%。由此可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居民储蓄倾向和储蓄需求快速上升、消费意愿快速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后,储蓄意愿仍继续保持高位,消费倾向也未出现报复性增长,并且这一状况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三)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投资分化,抑制消费升级

从理论上看,消费与投资相互对应,消费升级必然需要相应的投资升级支持,没有投资结构优化就不可能实现持续的消费升级。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不同投资行业、领域、不同收入家庭的投资情况出现分化。从行业来看,2020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1.5%,其中,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28.4%,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2.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8.2%,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逆势增长。与消费直接相关的装备制造业投资和消费品制造业投资降幅分别比1日~11月份收窄1.6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民间投资降幅分别收窄0.8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从居民家庭来看,以西宁城镇居民家庭为例,与新冠肺炎疫情前同期相比,西宁低收入家庭计划增加投资比例从31%下降为22%,而高收入家庭则从11.11%急剧上升为62.50%。投资情况分化的结果可能加深收入分配失衡状态,进而使得消费意愿最强的低收入家庭无力消费、而消费能力最强的高收入家庭不想消费,抑制消费提升。

(四)房市量价齐涨,居民消费让位购房需求

长期以来,许多经济分析与舆论认为,高房价直接减少了购房和租房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从而被迫压缩非居住性支出,严重挤压普通家庭的消费能力。近10年来我国房价持续上行。商品住宅平均价格从2010年的4725元/m3上涨到2019年的9287元/m3,年增速从5.96%升至8.58%。同期,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从2010年的93377万平方米上升到2019年的150144万平方米,2020年进一步上升到154878万平方米。房屋是生活必不可少的必需品,“住者有其居”是重大民生问题。近年来,购房支出在我国居民支出中占比越来较高,购房对居民家庭消费与资产配置的影响越来越大,房价上涨导致普通家庭高杠杆购房现象成为常态。伴随房价和购房热双重上升,已购房居民部分收入被按揭贷款、购房借款等锁定,消费能力下降。部分未购房居民购房预算持续增加,省吃俭用、节衣缩食,连基本的生存类消费都被挤压。居民为购房计划进行强制储蓄,非必要消费、享受型消费都让位于购房需求。因此,购房(计划)的挤出效应,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已经成为制约消费启动的大阻力。

三、新时期提振居民消费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解决收入问题才能有效激活内需,推动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一是做好“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数字平台、养老产业”文章,走实走稳新经济发展道路,促进居民增收。以乡村振兴带动农村居民增收。通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以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通过休闲观光农牧业、乡村旅游、民宿体验、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强化收入再分配。创新就业形态,推动创业升级,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微经济”“宅经济”,提升经营性收入。二是瞄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高科技和新基建等关键领域,延伸拓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充分发挥金融赋能作用,促使经济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三是增强社会保障的托底作用,适当加大财政资金对特定地区和特定人群(如低收入人群)的定向支持和帮扶力度,支持灵活创业就业,为中低收入群体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缓解行业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不平衡,缩小收入差距。

(二)完善社保拓展投资渠道,降低居民储蓄率

一是创新养老产业服务模式,如养老地产、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等,推动养老金入市,推动养老产业发展,支持形成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养老产业集群,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解除居民消费束缚,根本性地减轻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解决居民“敢消费”问题,引导资金流向消费领域。二是加大金融创新,丰富金融产品,积极开发多样化、个性化投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居民拓宽更多渠道实现财产性收入增长。引导居民从对房地产等不动产的投资,向更多金融资产投资转化,促进居民金融资产总量的稳定增长。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繁荣资本市场,引导居民正确认识股市,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财产性收入,持续吸引居民储蓄转移。三是合理调低存款利率,降低居民储蓄偏好,提升居民消费倾向。

(三)依托新经济畅通消费循环,激发消费潜力

一是持续培育新消费。当前新型消费已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重头戏,承载着畅通国内大循环和扩大内需促消费的战略功能。应借力数字经济等新型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快释放教育、娱乐、购物的数字化消费潜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创造“愿消费”的场景环境。二是多方推动新消费金融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围绕在线教育、网上娱乐、线上医疗等新型消费特点推动数字化技术、电商平台与消费金融发展深度融合,打造适应新消费的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消费信贷供给能力,助力居民消费升级和消费潜力释放。三是加快建设新基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推动新型消费发展有赖于供需两端的协同赋能,也有赖于与新基建的耦合共振。这既需要以国内市场优势和改革发展红利铸长板,更需要通过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等多种措施补短板,不断强化服务保障能力建设,优化新型消费发展环境。因此,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既能惠民生又能调结构的新基建作为促进信息消费、数字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兴消费的重要支撑,将大大赋能内循环。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构建“互联网+”“智能+”消费生态体系,加快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等智能化消费设施,尝试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体验馆等,推动消费场景的数字化、无接触和虚拟化转型,推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等,极大地畅通消费循环,激发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市场韧性和抗冲击能力。

(四)持续强化房地产调控,减少挤出效应

鉴于房地产消费对居民消费倾向会产生强大的抑制作用,要坚持党中央关于“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高度重视房地产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持续强化房地产市场调控,深化市场监管和整顿,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做好金融调控,严控个人消费贷款等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努力抑制居民杠杆率,继续遏制房地产泡沫化。通过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减轻居民部门住房债务负担,遏制居民借助经营贷、消费贷、过桥贷等加杠杆购房行为,逐步减轻房地产市场对消费领域的挤出效应。

猜你喜欢

居民消费居民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石器时代的居民
犊牛肺炎巧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2018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