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辰穴位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应用进展

2021-01-03张雪芳李冰雪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13期
关键词:子午流时辰节律

丁 雯,张雪芳,李冰雪,陈 雯

高血压在中医学中,虽无此病名,但以发作时症状进行辨别归类,可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如《素问·五脏生成论》中“头痛巅疾,下虚上实”[1]为中医治疗高血压提供了辨证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皆提出高血压的主要病位集中在肝肾。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将高血压辨证归为以下4型: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和痰湿壅盛。穴位贴敷疗法距今已有漫长历史,据文献记载,其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结合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等原则,将药物研磨成粉末进行调和制成糊剂贴敷于人体相对应的穴位,进行贴敷[3]。《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中医学认为,穴位和经络与人体脏腑有着密切联系,可贯通表里,联系上下脏腑[4],药效通过穴位及经络传导,到达失调的场所[5]。近年来,穴位贴敷疗法在高血压中运用逐渐广泛,疗效得到普遍认同。时辰穴位贴敷是将穴位贴敷与中医时间理论相结合,根据高血压病人的临床表现和中医证型,辨证选择穴位贴敷时间进行治疗,以发挥效用。本研究就近年来时辰穴位贴敷在高血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时间理论

1.1 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理论是以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为基础,以五腧穴配阴阳五行,干支配脏腑,计算人体经气流注顺序,将体内脏腑与一天的十二时辰相对应,按时按经络取穴的方法[6]。各脏腑在各自所属时辰内气血经气运行最旺盛,若脏腑生理机制功能强大,则人体抵御邪气能力增强,若脏腑生理功能受损,则机体抵御邪气能力下降。此理论萌生于《黄帝内经》,首次于《子午流注针经》中发现,后逐渐完善,自此才逐渐被医家接受或采纳[7]。“子午”代表一种计时方式,“流注”本义是水系的流动、灌注,表示经气阴阳气血的流动,体现人体内气血消长的变化规律[8]。《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也表明了机体遵循阴阳消长规律的重要性。据古文记载,十二经络流注时序依次为:“子时气注胆,丑时气注肝,寅时气注肺,卯时气注大肠,辰时气注胃,巳时气注脾,午时气注心,未时气注肠,申时气注膀胱,酉时气注肾,戌时气注心包,亥时气注三焦”[9]。丑时(01:00~03:00)为肝经气血最旺之时,酉时(17:00~19:00)为肾经气血最盛之时。

1.2 子午流注与血压节律 正常血压节律在24 h中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生理状态呈现“双峰一谷”杓型变化模式。人清醒后血压水平迅速升高,在08:00~10:00(卯辰时)达到第一高峰,之后血压维持较高水平并在16:00~18:00(申酉时)达到第二高峰,此后血压持续下降,于00:00~02:00(子丑时)达到低谷[10]。《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可见子时气机开始发生变化,血压波动受气血流动影响,同时受阴阳盛衰制约[11]。中医学认为,上午属于“阳中之阳”,阳气逐渐增长达到顶峰,故血压节律第一高峰多出现在上午,此后,阴气渐盛,阳盛转阴,故血压达到第二峰值,而深夜属“阴中之阴”,为阴气流动渐盛至极,阳气收敛入阴,故血压低谷多出现于凌晨。

1.3 子午流注与异常血压节律 夏亦嗣等[12]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分析阳亢型和阴虚型高血压病人的动态血压规律,发现阳亢型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峰值于辰时(07:00~09:00)出现,阴虚型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峰值于酉时(17:00~19:00)出现。这是由于阳亢病人阳气亢盛,加重病人体内阳气致使机体阴阳剧烈变动,

阳气亢而无度,从而引发血压异常升高,而阴虚病人素体阴虚,导致阴入阳时外界阴盛于阳,引发阴虚加剧,阴阳失衡更加剧烈,致血压于酉时异常增高。周静威等[13]对慢性肾脏病病人分析时辰与非杓型血压的相关性以及脏腑归经,研究发现少阳运行不利,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水液积聚,从而导致亥时至子时血压异常升高。石洁等[14]分析阴虚型、阳虚型以及阴阳两虚型病人的血压节律,观察3组分别在子、卯、午、酉时血压值,发现3组血压水平在子时达到谷值,酉时最高,阴阳两虚型收缩压于卯时最高。李忠业等[15]根据高血压临床分型,比较肝阳上亢、痰湿内阻、瘀血阻络、阴阳两虚型与正常血压组十二时辰的血压变化,发现不同证型的病人,血压节律不尽相同,痰湿型病人于寅时达到血压峰值,阴阳两虚型病人于卯时和酉时达血压峰值,但卯时血压高于酉时,此结果与赵玉枝[16]的研究结果一致。祝光礼等[17]分析阴虚阳亢型、肾阳亏虚型、痰阻血瘀型高血压病人时辰血压变化,发现阴虚阳亢型、肾阳亏虚型高血压病人血压节律呈现“双峰一谷”杓型改变,但痰阻血瘀型高血压病人呈单峰型,卯时至戌时血压持续升高,分析认为血瘀痰阻属实邪,而卯时至戌时阳气亢盛,两者相加导致邪气旺盛,引起血压持续升高。以上均可表明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失去制约可导致血压节律异常。

2 时辰穴位贴敷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时辰穴位贴敷是在穴位贴敷疗法的基础上以中医时间理论为指导。穴位贴敷作为辅助治疗临床高血压的手段,已有多篇文献[18-19]证实切实可行。而结合时辰疗法,既发挥穴位贴敷疗法避免首过效应、毒副作用小、维持血药浓度稳定[20]等优势,又结合十二经脉气血运行走向,发挥药物循经络入脏腑的功效,两效相加以致降低血压、帮助高血压病人维持正常血压节律。本研究主要以常用穴位和时辰理论分类归纳。

2.1 常用穴位 目前,以针灸的取穴方法为基础,临床上多选取病人涌泉穴或根据归经配穴进行穴位贴敷。涌泉穴作为防治高血压的重要穴位,位于足少阴肾经,为其井穴,联通体内外。《黄帝内经》:“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具有滋阴补肾、开窍平肝等效用[21]。时辰穴位贴敷基于经络理论选穴,根据证型、病位及脏腑归经取穴,以配合流注规律发挥作用。

2.2 子午流注 根据脏腑在不同时辰的气血流注强弱择时贴敷。黄燕芳等[22]在子午流注基础上,在肝肾经气血旺盛之时采取糊剂贴附于病人双侧涌泉、肝俞和肾俞等穴位,贴敷时间从酉时(肾经运行之时)持续到丑时(肝经运行之时),达到引热下行、补阳助阴的目的,以维持血压稳态,结果显示,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P<0.05),且与上午穴位贴敷组比较,时辰穴位贴敷组收缩压下降效果更明显(P<0.05),可有效减轻病人眩晕及失眠等症状。黄小平等[23]于睡前30 min将五子散炒热后用纱布包裹贴敷于足底涌泉穴,干预2周后发现日间和夜间血压明显降低(P<0.05),结果分析五子散外敷涌泉穴可发挥补益肝肾、平肝潜阳、纠正高血压病人非杓型血压节律的作用。王陆芬[24]予痰浊中阻型老年高血压病人择时穴位贴敷,采用眩晕3号09:00贴敷太白、解溪、足三里、冲阳,11:00贴敷大都,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清晨血压、中医证候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痰浊中阻型老年高血压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痰浊内生,痰浊阻滞清阳而发为眩晕,而脾经气血流注旺于巳时(09:00~11:00)、胃经气血流注旺于辰时(07:00~09:00),因此,在巳时取脾经本穴太白和胃经本穴足三里;在辰时取脾经原穴太白和胃经原穴冲阳。曹玉琴等[25]选用吴茱萸于睡前贴敷高血压眩晕症病人涌泉穴及引导参与对象自行按压降压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眩晕症状好转,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P<0.05)。眩晕发作主要病机是阴虚阳亢,吴茱萸使肝气下降,在肝经气血经气旺盛之时进行干预,肾阳得温,肝肾相交,可滋阴降火,调和阴阳,达到血压自降的目的。韩艳秋[26]随机纳入60例高血压眩晕伴失眠病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予高血压眩晕病人穴位按摩联合穴位贴敷,贴敷时间选择17:00~次日03:00(肾经、三焦经、心包经当令之时),头部穴位按摩选取每日19:00~21:00(心包经当令之戌时),结果显示,干预组血压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且睡眠质量较对照组提升(P<0.05),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子午流注作为中医时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部分临床研究者所选择,大多以干预结束后血压指标作为测量结果,但缺乏对后续疗效的关注。

2.3 肝主卯时 陆舒婷等[27]按照经络气血流注运行规律,根据病位脏腑归经,在卯时选择病人双侧曲池、右侧足三里、左侧内关和双侧涌泉,自制“降压贴”予病人贴敷,结果发现,卯时穴位贴敷病人相较于在家自主进行贴敷病人可明显降低高血压病人24 h收缩压与白昼收缩压(P<0.05),说明时辰穴位贴敷在临床可有效改善高血压病人血压异常节律,维持病人血压稳定。张雪芳等[28]对72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人实行单盲随机对照试验,于卯时进行穴位贴敷,干预4周后发现干预组病人晨起2 h后收缩压和晨峰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晨峰血压恢复正常病人较对照组增多(P<0.05)。肝阳上亢病人肝气过盛,易致肝木之主时(卯时)出现血压异常升高。因此,选取肝木所主之卯时贴敷,可调达肝气,使肝气得抑,降低晨峰血压,另一方面,选择于晨峰出现前进行干预,使药效与病人血压升高节律一致,可平稳病人血压,降低靶器官损害风险[29]。以上临床应用均可说明中医时间医学理论可为穴位贴敷提供时间选择依据且临床降血压疗效明显。

3 小 结

穴位贴敷疗法作为控制血压一种中医手段,已被临床广为接纳和推广,作为中医外治法的分支,具有绿色、安全、价廉、减少用药次数等优点,且能够与中医时间理论紧密结合。目前虽有不少文献研究时辰穴位贴敷,但评价指标往往集中于24 h降压效果以及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缺乏对血压节律的关注及后续疗效的评价,针对高血压病人异常血压节律是否有效等方面略显不足。为进一步明确时辰穴位贴敷的作用和疗效,今后可在临床继续探讨时辰穴位贴敷作用机制以及临床效用,扩大时辰穴位贴敷的适用范围,使时辰穴位贴敷在防治高血压、调节血压异常节律等方面发挥更大的效用。

猜你喜欢

子午流时辰节律
孔门十二时辰
GmELF3s调控大豆开花时间和生物钟节律的功能分析
长安十二时辰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空间里的时间:微重力等环境下的生物节律研究
子午流注法治疗妇科疾病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热扎依:人生犹如『十二时辰』
点兵
运用节律跳绳,提高跳绳教学质量
中药口服配合子午流注开穴法治疗失眠31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