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次被约谈后滴滴将走向何方

2021-01-03文|薛

企业文化 2021年16期
关键词:反垄断网约滴滴

文|薛 凝

5月14日上午,交通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信访局等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8 家成员单位,对滴滴出行、首汽约车、曹操出行、美团出行、T3 出行、高德、嘀嗒出行、满帮、货拉拉、快狗打车等10家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公司进行联合约谈。约谈指出,近期社会各界集中反映网约车平台公司抽成比例高、分配机制不公开透明、随意调整计价规则,以及互联网货运平台垄断货运信息、恶意压低运价、随意上涨会员费等问题,涉嫌侵害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约谈要求,各平台公司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立即开展整改。各平台公司表示,将按照约谈要求,举一反三,对平台经营行为进行全面系统审视,认真履行企业主体责任,扎实做好整改工作,依法合规开展经营,切实保障交通运输新业态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推动交通运输新业态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滴滴自2012 年成立以来,不断扩大规模,先击败了北京本地的摇摇招车,之后又合并了快的打车,随后又打败了世界级别的Uber,目前更是“一家独大”拥有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目前,虽然有不少司机抱怨滴滴平台抽成过高,但由于滴滴的市场主导地位,仍选择加入滴滴。比起其他像阿里旗下以零抽成为旗号的高德打车平台,滴滴的地位还是难以撼动的。阿里曾因2选1被罚182亿,滴滴此次被约谈后,将走向何方?

滴滴“抽成”比例饱受诟病

近段时间,滴滴因为“高抽成”等问题备受舆论质疑。据新华社记者调查,多位网约车司机表示,最近平台对司机的抽成比例明显增高,少则20%至25%,通常会在35%左右,最高甚至达到50%的超高比例,这意味着乘客付款的一半都归平台所有。5月7日,滴滴发布《滴滴网约车关于“抽成”的说明》,回应近期关于“抽成高”的质疑。滴滴称,抽成高于30%的订单占总订单的2.7%,其中包括乘客补贴优惠、企业经营成本、纳税和支付手续费等,仅3.1%为网约车业务净利润。滴滴表示,将持续推进平台收费定价公开透明。滴滴给出的数据显示,2020 年,滴滴网约车司机收入占乘客应付总额的79.1%。剩下20.9%中,10.9%为乘客补贴优惠,6.9%为企业经营成本(技术研发、服务器、安全保障、客服、人力、线下运营等)及纳税和支付手续费等,3.1%为网约车业务净利润。

2019 年4 月,滴滴推出“有问必答”,第一期就谈及抽成问题。当时,滴滴执行总裁陈熙介绍,滴滴网约车业务平均抽成为19%,用作返给司机的奖励占总流水的7%。另外在业务运营上,包括安全保障、技术研发、客服、人力、线下运营等成本占到总流水10%。纳税、在线支付手续费等刚性成本约占4%。各项成本费用的总和约占总流水21%,高于19%的抽成。有司机在意见征集中质疑称,滴滴收了“高抽成”之后再补贴司机和乘客,是一种“大费周章”的二次分配,直接降低“抽成”更加有效。对此,滴滴回应称,为了激励司机在雨雪天气、早晚高峰、节假日出行高峰、需求旺盛的区域多出车接单,平台会通过补贴激励司机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如果完全按照“平均主义”,那意味着失去供需调节的弹性,高峰期和热点区域可能会更难打到车。

攻城略地逐渐做大

财经新经济分析称,回顾网约车的发展,滴滴和其他互联网公司的路径基本一致:烧钱、垄断、再割韭菜。2018年8月23日,滴滴CEO程维的一段视频在网上爆红。视频中,财经作家吴晓波问他:“滴滴为什么会涨价?”程维很坦诚地表示:“涨价确实是真的,前两年的低价打车,完全是因为有滴滴公司在背后对司机进行高额补贴,也会通过各种满减、优惠券的形式来补贴乘客,所以才会出现当时的低价。但是现在,高额补贴已经无法持续,所以说,现在提高的价格,不过就是原先本来的价格而已。”2019 年7 月9 日,滴滴宣布从7 月11 日起,调整北京市的计价规则。按照新规则,滴滴将分区域分时段计价,其中早高峰时段(6:00-10:00)将涨价,普通时段(10:00-17:00)则将降价。而这之后,从2020年开始,滴滴确实盈利了。

回顾国内的网约车市场,其实最早的线上打车App是摇摇招车。摇摇招车最初的发展的时期,受到各路资本的青睐。摇摇最早做的产品并不是打车App,而是现在媒体热议的“商务租车”模式,当时市场上和摇摇比肩的是易到,两家都希望将闲散的空闲车辆,重新投入社会交通中创造市场增量。但当时两家产品几乎遭遇了与今天市场封杀专车产品一样的窘境,摇摇和易到都在首都机场等地都遭遇了“钓鱼执法”。最终,摇摇没有继续坚持,而是在聚光灯的压力下开始转型,将更多的出租车融入到产品中,并逐渐淘汰“黑车”。与摇摇不同,这时的易到选择了独立出“打车小秘”事业部,与易到品牌并行,以此进军出租车市场试水。最终,易到付出的代价是打车小秘事业部消亡,而摇摇则付出了全军覆没的代价。

滴滴的下一个竞争对手是快的打车。但在2015 年情人节当天,两家打车软件公司正式宣布,将采用完全换股的方式合并成一家,成立的新公司由原滴滴打车CEO 程维和快的打车CEO吕传伟出任联合CEO,烧钱大战落下帷幕。快的CEO给出的解释为,两家公司建立了共同愿景,恶性大规模持续烧钱的竞争不可持续,合并是双方所有投资人共同的强烈愿望,除了财务因素外,合并后可以避免更大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打车App 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4年第4 季度》数据显示,截至2014 年12 月,中国打车App 累计账户规模达1.72 亿。其中快的打车、滴滴打车分别以56.5%、43.3%的比例,占据中国打车App 市场累计账户份额领先位置。不少人质疑,如此大的市场占有率有垄断的嫌疑。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经营者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以上,即可推断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滴滴是否利用市场支配地位进行垄断行为是调查重点。企业合并,若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的境内营业额合计超过20 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出4 亿元人民币,则应该向反垄断部门申报。接下来在2016 年8月,滴滴出行和Uber 中国业务宣布合并。滴滴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并和Uber 全球相互持股。作为协议的一部分,优步获得了合并后公司的5.89%的“优先股”,相当于17.7%的股份。这次合并也标志着中国打车大战的结束,滴滴赢得了近90%的市场份额。

曾因涉嫌垄断被调查

2016 年9 月,时任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曾表示,商务部正在根据《反垄断法》《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经营者集中申报办法》和《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调查处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滴滴优步中国的合并案依法进行调查。但并没有给出结果。商务部反垄断办公室在2016 年与滴滴进行了两次会谈,要求澄清交易。监管机构还要求该公司提供相关文件和材料,因为它们没有寻求批准。发言人称:“调查正在进行中。”但是在之后两年的时间都没有结果。两年后,这笔交易再次被提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局局长吴振国,在2018 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政府正在努力全面评估该交易对行业竞争和发展的影响。他强调:“中国将严厉打击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垄断活动。”但此后,此案再次陷入无声,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2020 年12 月17 日,中国出租车行业联盟呼吁继续对滴滴进行反垄断调查,包括滴滴的垄断活动以及在优步中国与滴滴合并中的反竞争行为。2020 年12 月24 日,交通运输部长李小鹏在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宣布,交通运输部将在2021年进一步深化交通运输业的改革。

此次滴滴再次被约谈,这次的调查释放出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监管将日益常态化与全面化的信号。在网约车行业格局已经出现寡头垄断迹象的情形下,长期引发社会关注的大数据杀熟、平台抽成比例过高、平台抽成规则不透明、未依法申报并购等问题,都是触发反垄断调查与规制机制的原因。虽然滴滴出行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为司机提供了就业场景,但其背后的问题重重,滴滴又将走向何方?

猜你喜欢

反垄断网约滴滴
网约车平台责任条款的识别方法——基于解释进路的正当规制
“滴滴”上的叮咛
网约车侵权责任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
网约车问题研究及对策
网约车安全性提高研究
滴滴断臂求生?
“厉害了,我的国”之滴滴打车
国家发改委开出反垄断执法史上最大罚单——高通被罚60.88亿元释放什么信号
不要吝啬鬼你的鼓励
评博弈论在反垄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