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得与失

2021-01-02叶安慧汪洁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起点人生过程

叶安慧 汪洁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一精准审题

2021年的浙江卷作文命题延续了一贯的风格,与2019年考查的“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以及2020年考查的“作家与读者的关系”一脉相承,聚焦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问题。题目围绕“得与失”,提供了起点、终点和过程三个角度,旨在引导学生思索如何看待人生路上的“得与失”。命题兼具开放性和思辨性,有着深厚的人文意蕴。

写作时,既可以讨论得失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起点、终点、过程切入,阐述“得与失”在人生中的定位。而对于起点、终点、过程这三个角度,我们可以有所侧重,也可以辩证地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但尽量不要只论证其中一方。而题目中的“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则是指向个人的生命体验,体现了浙江卷命题“立德树人”的特点,要求考生在写作过程中时时有“我”的意识,能够做到关注自我、感悟人生哲理。

二立意角度

1.侧重一方,如认为更应该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在单一朝向的时间洪流里,“得到一种人生可能”也意味着“失去另一种人生可能”。就这个意义而言,得失永远处于动态转化之中,或许“名利场上风浪起,赢到头来却是输”,又或许“一条破老的白帆,漏去了清风一半,却引来海鸥两三”。唯有认清这一点,我们才能坦然地接受,“得与失”是人生必经的过程。

把“得与失”视为起点,便是迷信命运,容易陷入自鸣得意或怨天尤人的宿命论中;将其视为终点,则会认为成功是人生的终极目的,这是“结果至上”的功利主义———对蜗角虚名和蝇头微利斤斤计较,凡事只会算计投入产出比。这两者的背后,其实都是对人生真谛的狭隘理解。

其实,得失不过是个人对当前状态的一个暂时性判断。只有把得失看作过程,才能真正地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唯其如此,才不会执着于具体的欲望对象,才能笑对人生的困顿和苦难,做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进而突破自我的藩篱,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2.辩证看待,认为“得与失”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更是过程,在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人生智慧。

在人生任何一个时间点上,我们几乎都要面临“得与失”的抉择。

将“得与失”看作起点,则应当有谋篇布局的策略和临危不惧的勇气。前者要求我们将眼下得失化作下一阶段的博弈筹码,步步为营;后者要求我们调整心态,仅仅将得失看作棋局的先手與后手,泰然处之。

将“得与失”看作终点,不是让我们陷入功利主义的迷局,而是让我们在终点处回望和审视一路走来的得失,进而叩问人生、洞察生命,在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起点与终点之间,得失随时都在转化,每一次得或失都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站点,串联起人生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失”中吸取教训,在“得”中总结经验,于是否世可以转泰,剥运可以转复。

人生便是在得失的转换中螺旋地上升着。每一次得失都既是收官也是启程,眼前的“雄关漫道真如铁”,正隐含着下一步的“而今迈步从头越”。就这个层面而言,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得失本身,而在于如何消化得失。真正的旷达者终将明白,成长路上的无数得失,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汇聚成完整的“我”。

三适用素材

1.得失转换———无用之大用

《庄子·人间世》中讲到,有一棵很大的栎社树,它并非良材,无处可用,所以匠人没有砍伐它。栎社树托梦对匠人说:“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运用示例

“得与失”是人生的一体两面,对“得与失”的理解,彰显着人的境界与智慧。《庄子·人间世》中提到一棵栎社树,这是一株“不材之木”,无处可用,所以无人砍伐,它因此得以自由生长。在这篇文章中,庄子写下了那个著名的论断:“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生中的“失去”,站在另一个侧面去审视,也可能是莫大的“得到”。我们只有理解到这个层次,才能明白“得与失”的转化呼唤的是一种更高的人生智慧。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

2.得失本无常———张岱《自为墓志铭》

张岱在《自为墓志铭》中说:“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运用示例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的张岱,晚年却“国破家亡,避迹山居”。在这位晚明文人的笔下,少时繁华都成过往,晚年的他在张皇中回望,才意识到人生原是这般无常。在极致的“得到”之后,他尝尽了凄凉的“失去”———“破床碎几”“布衣疏莨”。命运常常热衷于展示它不容抗拒的力量,但恰恰在人生的波澜起伏中,我们才能获得面对得失无常的勇气,那是在破碎中重新振作的坚强,是在孤独中放声歌唱的热烈。或许只有将人生的高峰和低谷尽数走过,才不枉活了这一遭,才能够真正明白“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的道理。

四经典语录

1.人生浮沉,世事难测,当知得失随缘,闲淡由之。

———白落梅

2.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枯荣有数,得失难量。

———《浮生六记》

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荀子

4.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孔子

5.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能竭其所能,无愧于心。

———《傅雷家书》

亮点

可得可失,不囿得失

浙江一考生

结构清晰,论证严密。开篇点明中心,主体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不囿得失”之结论。旁征博引,思想深刻。

“得与失”是人生路上的永恒话题。有人把“得与失”视作终点,有人则视作起点,归根到底是对待得失的态度不同。我则认为,“得与失”伴随着人生整个过程,一言以蔽之:可得可失,不囿得失。(开篇点题,清晰直接,强调“得与失”是成长的必然过程,照应材料。)

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个“利”字,道出了“得与失”的根本———正因为众人汲汲于利益,才会将其视作起点或终点。若将“得与失”看作起点或终点,人们兴许会一鼓作气,奋力实现他们的目标。但这种看法的弊端在于,一旦到达了终点,人们便容易陷入空虚与迷茫。只有不断站在新的起点、奔向新的终点,我们才会常怀前行的动力。而在如此的循环往复中,得失也就蕴于过程了。

生活中,许多人囿于得失,患得患失。有人为私利而损公,有人患失去而自守,更有甚者,因为一己小小的“失”,怒而搭上他人的性命。囿于得失,就难以找到前行的方向,甚至迷了心智,害人误己。(先破后立,是非分明。)

当然,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人不畏失多、不惧得少。黄文秀,一个年轻的扶贫干部、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选择扎根贫穷的家乡百色。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她一心带领全村脱贫致富,最终将生命奉献给了这片热土。袁隆平院士心系苍生,怀着禾下乘凉、百姓温饱的朴素愿望,一辈子躬耕陇亩。让中国人吃饱饭,对他来说是一种“得到”。可谁又知道,在这毕生的奉献中,他默默承受了多少“失去”。疫情面前,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不顾自己身患绝症,冒着被感染的风险组织医护人员收治、抢救患者,给无数家庭带来生的希望。他虽行走不便,却用自己蹒跚的身影给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什么是高尚的“得与失”。(黄文秀、袁隆平和张定宇是我们身边的楷模,真实而感人。)

如今,“零零后”青年逐渐走入社会,时刻准备着接过家国的重任。唯有不计得失、不囿得失,青年才能在时代的滚滚潮头开出美丽的浪花。

教师点评

本文立意精准,先申明“‘得与失’伴随着人生整个过程”,接着做出有力的辨析———解释为什么有人将“得与失”视为起点和终点。作者援引司马迁的名句说明,这一观点背后是对利益的计较与纠缠。作者接下来指出,将“得与失”视作起点和终点的人很可能被得失绑架,酿成大错。由此,先破后立,自然流畅。行文从个人得失过渡到家国天下,完成了对个体与集体的辩证思考,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升华。(叶安慧)

亮点

得失两忘,人间清欢

浙江一考生

格局宏大,从社会热点切入,层层深入,把关于“得与失”的探讨从个人层面引向家国担当。

得失一朝,而榮辱千载。每个人无时无刻不经历着得失,但是,如果我们单纯将得失看作起点或终点,便容易被利欲裹挟而迷失人生方向。

当下许多家长笃信“孩子要赢在起跑线”,从小灌输给孩子极强的成功欲望,在他们的人生词典中,不允许出现“失”这个字眼。从蹒跚学步开始,孩子们就将“得”视为毕生追求,奔着父母定下的目标而奋斗,一路伴随着掌声成长。但是,他们往往在完成阶段性的“得”之后陷入迷茫,找不到未来的方向。有人奋斗十二年进入名校,却沉迷于游戏、网络不能自拔,荒废光阴;也有人为了世人眼中的地位、高薪匆匆上路,几番努力后却发现这一切并非自己所愿,最终泯然众人。历史上,吴王夫差也有替父雪耻、破越败齐的壮举,可悲的是他以“得”为终点,骄奢淫逸,纸醉金迷,最终让卧薪尝胆的勾践觅得良机。(从当下的教育困境切入,目标精准。)

由此观之,以“得”为终点者,往往功成而德衰。那以“失”为终点呢?又容易患得患失,一旦失败便陷入沮丧,心头的阴影挥之不去。

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贬黄州,可以说坠入了人生的低谷。然而,苏东坡之所以流芳千古,正是因为他有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心境:可以“回首向来萧瑟处”,但不必嗟怨一时之得、一时之失。纵使一时无法实现定国安邦的理想,他也能在壮阔长江畔、清风明月间潇洒而行,让自己的人生熠熠生辉。“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清欢,得失两忘,宠辱不惊。这是苏东坡历尽磨难后悟出的人生之道,也是人性中最具韧性的华章。(举出古今通达第一人苏东坡的事例,说服力强,文化意味浓厚。)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主人公,为寻觅宝藏历尽艰辛。他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最终却在院中寻得宝藏。对他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得到了多少珍宝,而是在忘却得失后,依然怀揣着追寻美好生活的勇气。(牧羊少年就是现实中的你和我,共情有助于议论。)

愿我们不以得失为人生的起止,而是专注于成长的整个过程。多一分豁达,少一分算计;多一分快乐,少一分忧虑!

教师点评

本文结构清晰,论点鲜明。首先提出“得失为过程”的观点,联系当下“内卷”激烈的教育现实,指出人若把得失看得太重,便容易失却人生本来的目的。然后借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指出看淡得失才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清欢,踏实前行。结尾借《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情节勉励自身,积极向上。论述层次分明,思考深入。(汪洁)

猜你喜欢

起点人生过程
六月·起点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疯狂迷宫大作战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独一无二的你
雪花的形成过程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