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小学生理性对待手机游戏的策略

2021-01-02徐元宁

科学咨询 2021年6期
关键词:手机游戏小学生游戏

徐元宁

(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三里店小学 甘肃庆阳 745400)

近年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手机的智能化为网络游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可以说,现在的手机已经不再是单纯地用来接打电话,而更多的是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消遣与娱乐的工具。因此,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的手机一族,这样的情况也蔓延到了小学生的身上。他们对于手机游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出现了不爱学习的情况。接下来,笔者将针对小学生玩手机游戏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现象分析

(一)从个体认识方面来看

笔者经过大量的实践调查了解到,如今的小学生往往会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玩手机,或者是与自己的同伴玩手机。在小学生中,男生玩游戏的比例远远高于女生。玩游戏的学生往往对于手机游戏的玩耍时间超过一个小时。这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并且,手机游戏类型种类繁多,手机游戏设计元素多样、反馈及时性以及挑战性并存,成为了吸引小学生的主要因素。男生一般会喜欢动作射击类游戏,女生一般会喜欢休闲益智类与音乐类的游戏。这与男生和女生的性格差异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手机游戏中的每个类型都会有小学生的身影。由于手机游戏市场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管,再加上小学生对于手机游戏缺乏基础的辨识能力,因此在手机游戏中出现了黄色或者暴力的情节也会被小学生所看到。这对于小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1]

(二)从个体习惯方面来看

有很多玩手机游戏的学生认为自己玩游戏的兴趣远远大过于学习的兴趣,还有的学生往往会因为玩手机游戏无法完成自己的家庭作业。这些学生显然已经成为了手机游戏成瘾的主要群体。自从学生玩手机游戏以后,他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语言攻击性倾向。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游戏为使用者提供了基础性关注的刺激,以及模仿的榜样;使用者对于榜样以及具体的行为的认同程度比较高,那么学生进行模仿的几率就会增大。人们的各种行为习惯的有效养成更多的是依赖替代与强化。往往一个行为所出现的次数越多,那么其持久性也就越强,被有效模仿的几率自然增大。经常性玩攻击性手机游戏的学生,就会埋下攻击性的种子,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自我控制性问题。

(三)从群体影响方面来看

由于学校的监管效果比较好,因此小学生经常将校外特别是家庭作为玩手机游戏的主要场所。大部分学生对于手机游戏已经呈现出初步痴迷的状态,甚至还有部分学生组队玩手机游戏。部分学生对于手机游戏的喜好程度已经对学生的现实生活、社交产生了影响。同时,还有一部分小学生表示有过手机游戏充值的经历。这部分学生玩手机游戏的状态着实令人堪忧。部分家长对于学生玩手机游戏的现象持有宽容的态度,不会直接禁止小学生玩手机游戏。在学校中,大部分教师认为手机游戏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不利影响,还会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对于学生玩手机游戏会明令禁止。

(四)从网络影响方面来看

从学生玩手机游戏的时间与频率上来分析,有部分学生一有空就会去玩手机游戏,对于手机游戏已经处于无法自拔的状态。从手机游戏的类型上分析,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会自觉地选择一些益智类的游戏,但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动作射击之类的游戏。[2]

二、策略探究

(一)从认知方面入手

一方面,小学生喜欢手机游戏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成就感不强。当学生在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基础性动作的时候,他们直接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一旦学生获得奖励,他们就会持久地玩下去。这样的动力往往也会推动着小学生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使他们对于下一次的奖励始终充满期待。手机游戏正是利用小学生渴望成就感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游戏场景,当学生完成一项任务以后,他们就会获得相应的奖励,这种即时的奖励会促使学生继续玩下去。同时,小学生的成就感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自然而然就更加愿意沉迷在游戏世界中。[3]

另一方面,手机游戏可以为学生带来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虽然手机游戏有属于自己的规范,但是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创造的空间,可以让学生有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空间。在现实世界中,自由往往伴随着责任与义务。而在手机游戏中,学生有自己可以随意支配的空间。

对于学生而言,手机游戏其实也是他们社交的一部分。群体认同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经常会聚集在一起讨论手机游戏。如果谁不懂的手机游戏的话,就可能会被拒之于社交圈门外。

因此,教师与家长应当调整自己对待手机游戏的态度。目前,学生家长对于小学生玩手机游戏的态度还是比较宽容的,而学校的教师却将手机游戏的负面效应看得十分重。实际上,很多手机游戏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设计出来的。他们会比学生家长与教师更加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设计出了一些具有“粘性”的手机游戏。对此,学校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适当融入游戏化概念,让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奖励,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被肯定。家长则应当认识到孩子的人际需求,给孩子更多实质性的陪伴,比如多带孩子参加一些运动、活动,创造亲子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在学校中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二)从行为方面入手

由于家长对于手机游戏的认识不够深刻,他们对于孩子的手机游戏行为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认为手机游戏只要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就可以玩。而一旦影响到学习,家长就会规定孩子玩手机游戏的时间。但往往这些规定都无法有效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因此,家长应当提升对于手机游戏以及孩子行为的认知,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孩子玩的手机游戏的类型,并积极引导孩子将玩的手机游戏类型转移到益智类的游戏。同时,对于孩子玩手机游戏的时间以及频率,家长也应当注重与孩子约定好。如果不能有效制止,那么家长就可以顺势而为,从而有效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首先,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通过有效引导让孩子明白手机游戏成瘾的不良后果。孩子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出现喜欢手机游戏的苗头。家长就可以朗读相关的新闻报道,让孩子认识到手机游戏成瘾的危害。家长可以采取一些生动形象的说法,在潜移默化中将玩手机游戏的不良后果植入孩子的头脑中。其次,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地为孩子制定教育目标。在孩子意志力薄弱的时候,家长要善于察觉,并积极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最后,家长要注重监督与奖励。家长采取积极正面的鼓励往往会比惩罚更加有效。监督与反馈的关注点在于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于家长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家长需要善于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对于他们的不良行为予以纠正。

(三)从线下群体入手

首先,我们要从学生家长入手,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不要一味采取强制性的态度,站在孩子的对面制止孩子玩手机游戏。家长不妨试着接触孩子玩的手机游戏,将玩手机游戏看作是培养孩子自控能力的一个项目。这样,孩子自然愿意与家长进行交流。因此,家长要善于抓住时机,掌握有效方法,将玩手机游戏转化为亲子互动环节,从而拉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其次,教师可以在班级中不定期地公开表扬一些远离手机游戏、自制力比较强的学生,通过利用榜样的作用,促使部分玩手机游戏的学生形成基础的明辨是非的意识。

最后,学校还可以积极组织以 “手机游戏”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或者辩论赛等。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剖析手机游戏给生活与学习带来的好处与坏处,从而在多元化的观点碰撞中提升学生对于手机游戏的认识。

(四)从线上环境入手

我们还要从网络线上环境入手,从源头上预防暴力等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内容对于小学生产生的危害。国家监管部门可以出台相关网络安全法规,并在具体落实方面注重依托相关服务企业以及网络产品,从而强化对于网络环境的监管,加强对于网络游戏运营商以及开发商的有效监管,为学生健康合理地进行手机游戏提供有效的安全游戏平台。[4]

三、总结

综上所述,学校、家庭与社会应当为小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手机游戏的利弊。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才是他们最为重要的任务,从而引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手机游戏小学生游戏
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手机游戏沉迷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我是小学生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在路上:手机游戏的2010:引爆点:手机游戏新机遇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