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构建初中学生的“生活作文观”

2021-01-02

课外语文 2021年10期
关键词:观照陶行知长征

余 蓉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江苏 仪征 211400)

我们的作文也是如此,“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教师要让学生观察真正的生活,观察生活中的人物、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通过对生活素材的自觉捕捉和用心积累,学生的作文自然而然会鲜活起来,丰富起来。反之,如果学生不关注生活,那么他们就会变成陶行知所说的“笼中鸟”,不仅会误以为眼前的方寸之地就是全世界,久而久之甚至会对真正的生活失去感受力,以“虚假拼凑”为写作主要手段,以致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鉴于此,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和学生一起提倡“生活作文”,构建“生活作文观”,让作文与生活天地相融合,那么,生活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宽广。

一、观察真正生活,发现生命

什么是生活?这个问题,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陶行知在1930年1月16日的演讲《生活即教育》中给出了一个回答:“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初中部编版教材第一篇写作训练的题目就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第一个写作实践,就是让学生“片段写作”,观察九月,选取九月的一个场景,写一段文字,描述“自然环境,人们穿戴等方面”的变化。

这一个训练题目,其实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概念的具体化。明确“九月”,就是固定“一个环境”;强调描述种种变化,就是寻找生活中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如果学会观察生活,自然就能够发现生命;如果能够发现生命,那么就是懂得了生活。

因此,我布置学生写了一系列的观察日记,题目定为《九月的__》,连续观察一个月,每一篇的内容必须要有变化。一开始,学生叫苦连天,大喊“没什么可以写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发现即便是天上飘着的一朵云,上午和下午也会不一样,心情好的时候和心情差的时候也会不一样。七(3)班李思阅写道:“九月的天是瓦蓝瓦蓝的。它总是格外晴朗。天边那仅有的几片云朵如同被打发过的奶油,泛起一圈圈波纹。金色的太阳半掩在云朵中,云朵遮住太阳刺眼的光,只留下一个金色烙印的圆盘,朦朦胧胧的。”而七(3)班的葛珍妮则表示自己原来是讨厌云的:“云一旦多了,厚了,就要下雨。所有活动都要打水漂。因此湛蓝的天上若是有一团‘白块’,心便不得安宁了。”在这些“云”里,藏着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藏着学生活泼泼的生命。此时,老师根本不用讲“技法”,学生的语言就已经美丽如“云”,灵动如“云”了。

二、关注真实社会,着眼当下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不赞同“教育即生活”,也就是不赞同“教育生活化”;与“生活即教育”相联系的是“社会即学校”,不赞同“学校即社会”,也就是不赞同“学校社会化”。陶行知多次用“笼中鸟”打比方,他说:“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上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不然,它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界里去。要想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

2020年的寒假是一个特殊的寒假,疫情中的点点滴滴,寒假的延长,新的上课方式等等,都是值得关注的当下。此时整个社会都是学校,就像陶行知所说,教师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中的诸多变化。学生写出了《不一样的春节》,为钟南山、李兰娟等抗疫英雄写颁奖词,用词牌抒写2020这个春天的心情等等。其中,七(9)班谈馨就描绘了一位疫情期间认真负责的村长:“现在疫情情况特殊,我们村长就端着小木凳坐在路口。我们村长不到六十,瘦削的身体穿着黑布大马褂,戴着有志愿者标志的红帽子,左手臂上扣着用红布做的志愿者袖章。他手上拿着一根大棍子,看到哪个不认识的人大棍子一挥:‘你是谁?不是这边的不让进。’”你看,读这一段文字,人物如在眼前,这不就是当下疫情中千千万万村长的缩影吗?关注社会,着眼当下,就是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也是我和学生一起实践的“生活作文观”。

三、读懂真情文章,观照自我

有人可能会问,生活教育是不是就是学生丢开书本,直接到生活中接受教育?陶行知对此也有所论述,他认为:“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之下,书是有地位的,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书不过是一种工具罢了。书是不可以死读的,但是不能不用。”结合语文来理解,就是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能不读,但是不能只是读书,要灵活运用,要从中寻求“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就拿这次疫情期间,我和学生一起上网课,讲到了七下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在以前线下上课的时候,学生不是很爱读,因为长征这个历史背景离学生太远了,学生不太能够理解长征中所遇到的困难,对其中体现出来的红军的乐观精神也只是浮于表面的理解。对这样的“真情”文章,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读懂。今年,我想到了陶行知的“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在上完这课之后,我布置了一个小练笔,题目是《由“长征”想到的》,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老师要将长征加引号,走过二万五千里是长征,还有什么也可以称作“长征”;在现在这样的疫情背景下,“长征”以及“长征”精神对当代人的启示是什么。小练笔收上来之后,学生的文笔尽管有些稚嫩,但其中所体现出的他们对当下生活的思考却是值得赞赏的,比如七(3)班吴语辰写道:“如今,‘长征’这个词已经不仅仅代表着那过去的壮举,它包含着更多漫长的看似无边际的征途。今年的‘新型冠状病毒’无疑非常厉害,而我们抗击它的时候,亦是迈向了一条‘长征’之路。……长征之难,最难不过在于战胜自己。如果能够消灭内心的恐惧,周围的困难亦不是困难。若心存一个信念,甚至感激长征的磨练。”七(3)班包一涵写道:“长征路上的红军,有战友之间的相伴,走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富强!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有同事之间的互助,走出了对抗病毒的大无畏精神!在成长的我们,有师生家人的关爱,走出了自我的辉煌!漫漫‘长征’,你我同行。”

这就是一次典型的将“书本当工具”的例子,通过书本的读,促进学生的写;通过对书本中“长征”和“长征精神”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生活中的“长征”和“长征精神”的感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次,通过写作,学生才真正读懂《老山界》。读懂这样的文章,学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对自身也有了更准确的观照。在这样的观照下,学生才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强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与生活摩擦才能起教育的作用。我们把自己放到社会的生活里,即社会的磁力线里转动,便能通过教育的电流,射出光、放出热、发出力。”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和学生一起观察真正生活,发现生命;关注真实社会,着眼当下;阅读真情文章,观照自身。立足生活是作文的根本之道,因为,生活既是写作的对象,亦是写作的源泉。

猜你喜欢

观照陶行知长征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实录——对一部名著的多元观照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由《论语》观照孔子的修辞观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