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路径探析

2021-01-02宋晓峰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宋晓峰

(青岛理工大学 高等职业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

新形势下,社会环境、舆论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变化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新特点、新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面对发展迅速的线上教学,教师和学生尤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教学模式有待优化,课堂吸引力有待提高。而备课方式、教学效果评价和线上线下结合等具体问题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教师线上授课经验不足,课堂往往呈现为教师讲、学生听、缺少现场互动的状态,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同步甚至“两张皮”的现象,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对微课、习题、知识拓展、课后训练等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筛选和整合,提升网课备课能力;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实际需求,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完善日常教育管理体系,把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高校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过程中,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端正人生信念,提升综合素质,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清醒认识并坚决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建立健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机制。[1]思政课是青年学子接受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着力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爱感人的效果。要宣讲解读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全面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立场坚定不坚定、德行好不好、业务能力强不强、核心素养过硬不过硬,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如果传道者自身出了问题,那受道者也会深受其害。只有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广大教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高校要通过专题培训、主题研讨、调查研究等方式,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促进他们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授课理论功底、师德修养和专业素养,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在不断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持续提升自己的政治本领、理论素养和道德情操。

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师可以通过主题团课,与学生共同学习、深入交流,引导学生投身强国伟业,锻造更加美好的青春,把个人理想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中。团委可以举办线上演讲比赛,组织参赛选手围绕“我的新偶像”“我的偶像观”“我身边的偶像”等主题录制演讲视频,对榜样的力量进行辩证探讨。要发挥团学骨干的思想引领作用。一个班级的班风、一个团支部的学风是否积极向上,与团学骨干能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有着很大的关系。要推进青马工程,加强团学骨干培训,提升他们的政治引领力、示范带动力,引导他们带头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主动了解国内国外形势,讲好中国故事,坚定制度自信。

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思政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整合优质在线教学资源,坚持问题导向,精心设计在线教学流程。要在设置互动环节时突出重点和难点,结合时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热点问题和经典案例组织学生进行问答、讨论、交流和互动,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2]要广泛学习试用各种教学平台,总结优劣,充分征求学生意见,选定适合所讲授课程的教学平台;要精心研究教材,结合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并划分为若干专题,包括开启新生活、思想引领、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要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启发探究式教学、问题情境设置式教学、角色演绎式教学等。

要形成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方案,推选出教师公认、学生喜欢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加以推广,发挥典型带动作用。要从政策解读、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能力提升、教学与研究有机融合等多个维度,通过专题讲座、专题训练、专题研讨、专题分享、体验教学等方式,全面帮助思政课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将课堂的理论宣讲与学生关注关心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现象结合起来,采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形象直观的影像,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吸引力。

要结合专业,创新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育人的实效。要着力推进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寻求专业教育与思政要素的有机结合点,在教学环节中多角度、多层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价值融在知识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工匠精神,探索中国气质;要通过举办主题思政活动,带领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在时代的脉动中讲述青年的奋斗故事,感悟历史,砥砺精神。基层团支部可以组建合唱队,用歌声缅怀革命先烈的奋斗征程,引导学生感知、感悟深刻的革命思想、革命文化、革命精神;指导学生基于个人的视角进行视频创作,援引国内外实际案例,通过对比得出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每一位公民的生命都被充分尊重、“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的结论,呼吁当代青年用亲眼所见、亲身体悟发出“青年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三、完善日常思政教育体系

《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1]要深化实践教育,思政课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大的育人实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推动实践育人,组织学生进农村、进社区、进基层。同时也要遵照“安全第一、就近就便、创新形式、务求实效”的原则,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家乡所在地开展社会实践。要建立专题宣讲队伍,开展“青马培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属地化、常态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除了校外的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校内岗位的开发和利用同样重要。院校在学生返校时,可以组建志愿服务队,引导办理进校手续,帮助同学搬运行李。要充分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发动引导学生社团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针对学生社团在运行管理和活动开展方面存在“自娱自乐”倾向及立德树人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院校要坚持“小社团,大思政”的工作理念,将社团发展融入学校思政教育体系,将思想引领贯穿到社团文化发展和年度考核中,打造有思想、有特色、有影响的社团活动品牌。[3]要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升国旗、宣讲革命精神等形式承担起校园爱国主义教育宣讲的职责。要根据学生片段式学习的特点,开发“五分钟微党课”教案,深入宿舍开展理论宣讲。要逐渐去掉个别社团的娱乐外衣,以史切入,将国家、地方和学校发展的故事搬上舞台,以话剧讲故事、传精神,赢得更多学生的认可。要坚持创新形式与载体,打造德育与美育相融合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院校可以以“传承红色基因,讲述红色故事”“欣赏红色影片,重温光荣历史”“唱响经典旋律,同上红歌中的思政课”“红歌快闪,齐声告白祖国”等形式,唱响热爱党、热爱祖国的主旋律,切实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要立足时代,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育人作用。新媒体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和掌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和规律,树立服务意识,倾听青年声音,注重挖深、挖实新媒体的宣传优势,将校园网、微博、微信及各部门信息平台等整合起来,在“内容为王、质量取胜”上做文章,在丰富的新媒体资源中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宣传学生身边优秀事迹的方式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增强新媒体平台的示范性、引领性和影响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新阵地。[4]要选拔各个年级的优秀学生组成公众号运营小组,负责制作包括假期生活趣事、榜样事迹展览、学工周报、辅导员街拍等在内的网络作品并及时投放。作品要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在宣扬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让同学们接受爱国爱家爱校的教育。

总之,新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挑战,更有机遇,环境、内容、任务都出现了新的问题、新的特点。如何结合这些问题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值得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思。尤其是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典型案例的挖掘,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难点和问题的调研,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加强。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