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初中古典散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
——以统编本《岳阳楼记》为例

2021-01-02

课外语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岳阳楼记范仲淹古典

詹 婕

(深圳市宝安区荣根学校,广东 深圳 518104)

语文教育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媒介,理当承担其发扬传统文化的光辉使命。但由于应试教育的盛行,外来文化的肆虐,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愈来愈被人们所忽视,导致现在不少语文课只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而忽略传统文化的教育。正如于漪老师所言:“语文课偏离‘文化’已经太远,它太多地失落了‘文化’应有的厚实与丰富,更不必说它的潇洒与诗意了。”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有效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不得不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严华银指出:“‘经典诗文’是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融合的关键。经大浪淘洗、千百年而不稍衰的古典诗歌、散文自然应该是首选。”这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指明了方向。古典散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传统文化精髓所在。如果教师能合理利用,深入发掘,必能极大地推进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进程。如何深入挖掘古典散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探求在古典散文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的途径,是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思考的问题。

初中学生正值“心理断乳期”,处在人生三观形成的分水岭阶段,在此时期对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人格的健全、价值观的养成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及意义。《岳阳楼记》是统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其为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优秀之作,深刻地反映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本文以《岳阳楼记》一文的教学为例,探讨在初中古典散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一、拓展背景知识,感悟文本内涵

王荣生教授强调:“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因此,《岳阳楼记》的教学重点是感悟范冲淹“先忧后乐、心怀天下”的思想情操。但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隔甚远,学生很难深层次地理解古人的济世情怀。因而,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可适当引入作者的相关背景介绍,以求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所言之志、所载之道。笔者在教学时,曾尝试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入背景知识,以增进学生对主旨的理解。如以下教学实例:

师: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抱负是心血来潮、偶然有之,还是早已有之?

师生明确:范仲淹从小便立志要为民造福,他也是这样去践行的,他不畏权贵、谏止宋仁宗率百官为太后祝寿;指斥宰相;镇守边关;购置“义田”;兴办义学。他乐善好施,却很少顾及自己,以致临终的时候,连办丧事的钱几乎都没有。在写作《岳阳楼记》时,他已被贬至邓州。即使在黑暗的政治现实面前,在人生的低谷之中,他仍然矢志不渝,心怀天下。由此可见,范仲淹的思想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在心中已深藏良久,正好借此文来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

通过对课文背景知识的补充,学生对范仲淹人格精神的认识也更加深入,更能深切领悟作者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从而为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打下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对课文背景知识的补充应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不是为了补充而补充,而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做到“知人论世”。有些老师在上课前直接给学生出示一大段关于作者的背景介绍,不光不能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课文,反而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因此,在进行古典散文教学时,教师应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适时地拓展背景知识,丰富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从而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

二、多种形式诵读,品悟作者情感

要获得阅读浅易古典散文的能力,必须要广泛接触文言阅读材料,深入诵读文质兼美的古典散文。顾振彪先生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的诵读,他强调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把诵读放在首位”。诵读有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把字音读正确,注意重音与停顿;第二个层次是读出感情与气势;第三个层次是读出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这三个层次呈层层递进的关系,一层比一层深入,最终指向对文本内涵、情感的体悟与把握。在多层次朗读的过程中,也应注重朗读训练的多形式,如听录音读、师范读、生齐读、男女分读、小组竞读、个人演读等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可以更有力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形成快乐有趣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中华古典散文回环往复、金声玉振的语言表现力。

《岳阳楼记》这篇散文音韵优美,对偶、排比等修辞的运用使整篇散文读起来铿锵有力,节奏分明。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诵读,能让学生体会到这篇散文所蕴含的语言之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语言魅力。在《岳阳楼记》的教学中,笔者首先亲自范读,让学生仔细领会文章的朗读节奏、重音,再让其模仿齐读,初步感知文章情感。在对段落进行赏析时,再让学生分组朗读文中精彩语段,感悟作者情感,并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引领学生体会文意。如笔者设计的以下教学片断:

师:下面男女生分角色分别朗读课文的三、四段,边读边想象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待会我要同学来说一说。

生:有两幅画面。第一幅是萧然凄凉的画面,第二幅春和景明的画面。

师:当迁客骚人看到阴凉凄厉的景象时,他们的心情是什么?请你用一个字来概括。

生:悲。

师:当迁客骚人看到春和景明的景象时,他们的心情又是——?也请你用一个字来概括。

生:喜。

师:我们怎样来朗读这两段呢?

生:第三段要读得低缓一点,突出迁客骚人的悲伤之情;第二段要读得欢快一点,突出迁客骚人的喜悦之情。

师:请一个同学来示范一下,再来齐读。

通过让学生反复对课文进行诵读,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古典散文动人的语言魅力,在诵读中体悟,在体悟中想象,在想象中阐释,近距离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渍陶染。同时,在诵读中,教师要让学生勇于表达自我的阅读感受,以期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不少教师在进行古典散文教学时,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教得费力,却并不讨好,学生兴趣寡然,甚至还出现个别学生上课打瞌睡的情况。此种教学现状值得教师深思,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呆板、单调,以讲授字词为主,使原本富含传统文化底蕴、生动有趣的古典散文教学变成一堂堂死气沉沉的字词翻译课,以致学生失去了应有的兴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指出:“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古典散文教学只有与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相联系,才能焕发古典散文教学的生机活力,才能重新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此,笔者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注意将课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来触发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思考,从而使其获得更深的阅读感悟,将原本有时代隔阂的传统文化充分与学生生活相融合。如以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有没有像范仲淹一样“先忧后乐”的人呢?

生:有,比如“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

师:刚刚大家举的是历史人物的例子,其实不光在历史上,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范仲淹一样的人,比如——

生:让我想到了不久前的凉山救火英雄。

师:是啊,范仲淹先忧后乐、先人后己的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滋养了一代代的华夏儿女,无数志士跟随他的脚步,为国尽忠、为民造福。

笔者首先让学生联想历史上为人民疾苦“先忧后乐”的人物事迹,再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由古及今、由远及近地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在学生心中烙下精神的烙印——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是我们都应继承的宝贵文化精神遗产。

四、有效读写结合,落实迁移运用

语言作为人类表达与交流的工具,只有不断练习与运用才能达到日臻完善的地步。在古典散文教学中,以读促写,不光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升华感悟,同时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诉诸笔端,也能使其写作能力获得更进一步的提升。在《岳阳楼记》教学的收束之际,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篇作文任务:

以忧与乐为主题作文,可自拟题目,也可参考以下题目。

(1)从“先忧后乐”谈起

(2)谈“忧乐观”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不少学生交上来的作文让人耳目一新,有的学生以古鉴今,提出当今社会应继续发扬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有的学生抒发了自己学习《岳阳楼记》的感悟;还有的学生谈如何在日常生活来践行“先忧后乐”的高尚情操。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可看出不少学生对《岳阳楼记》中的家国情怀有了自己更深刻的独特感悟。这种学习收获不是老师强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身思考、领悟所获得的,因此学生也更具有成就感,对古典散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更加富有激情。

在品析中感悟,在感悟中习作,古典散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在文本中所体悟到的精神境界、思想情操迁移到自己的习作当中,让学生的作文浸润在文化的滋养之中,使传统文化的春风拂进学生心中,润物于无声。

诚然,在初中古典散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教师进行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理论探索,需要立足于学生学情的悉心教学,更需要教师长期的积累与坚持。总之教师在古典散文教学中,可拓展背景知识,让学生感悟文本内涵;通过多种形式诵读,让学生品悟作者情感;联系学生生活,来激发学生兴趣;有效读写结合,来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更有力地彰显在古典散文教学之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热爱并乐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祖国的新一代挺直民族脊梁。

猜你喜欢

岳阳楼记范仲淹古典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拥有一种“超能力”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
范仲淹《岳阳楼记》对清代越南使节岳阳楼诗文的影响
八面观音 色相俱足——天一阁藏文徽明小楷《岳阳楼记》解析
范仲淹教子俭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