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追问中构思设置分论点

2021-01-02李坚生

课外语文 2021年22期

李坚生

(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福建 漳州 363000)

写作议论文,明确表达观点是首要任务。只有做到观点正确鲜明、论证谨严,才能让人心悦诚服,让人获取精神力量。

观点有中心观点和分论点,本文重点在于分论点的构思展开。分论点,是在阐释中心观点及分析事理时,从不同的维度及侧面来展开。分论点从属服务于中心观点,是深入阐述论题及打开论证思路的有效途径。

俞发亮老师在《高中议论文课时写作教程》中强调“只有对中心论点进行切分,文章的内容才能展开,说理才会透彻,层次才会清晰,条理才会分明。不至于让文章主体部分的论述杂乱无章,支离破碎”,如何达到俞老师所强调的对中心观点进行切分?首先是要重视分论点阐发设置。

一、论点切分的重要性

议论文写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课标中强调的发展思维逻辑——“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表达观点和阐述发现,可通过论点的切分、思路的展开来实现,它展示的是思维在纷繁复杂的客观物象中如何析理、综合、鉴别、提炼的过程,是思维运行的轨迹,是人应对外物变化的综合素养的完整体现。

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认为,知识不是一种现成的让学生接受的东西,而是思考的对象。对于高一初学议论文写作的学生来说,将“知识”或“论题”化成思考的对象,树立追问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在追问过程中,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思考、追问、鉴别才能步步深入,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进而让思维在追问中直达问题核心,整体感受多元矛盾体的复杂,提出清晰而又富有创见的理念。

树立追问意识,虽是老生常谈,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个永恒且能够开发思维的话题,懂得问、如何问比知道“是什么”更重要。在追问中来设置阐发分论点,这样才能将写作的框架搭建起来,才能将论题层层剖析,将问题来龙去脉阐述清楚透彻。

二、分论点构思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中这样表述:“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阐发自己的观点”,重在构思设置分论点,学生虽有设置分论点的意识,但在表述时出现偏题现象,分论点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论点来展开。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相当部分同学在写作议论文时,开篇立论后,着手堆砌素材、罗列论据,文末再点扣主题,这种写法只是在论证中心论点,而忽略了分论点的构思阐发,行文逻辑缺失,更谈不上“多角度思考问题”。

如考场作文:《新时代须弘扬西迁精神》

中心观点: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弘扬西迁精神

分论点1:用信息与科技改变西部而非前往西部(介绍科技的发展)

分论点2:青年人要有人生的追求和素养(没有体现西迁精神)

分论点3:青年人贵在做一个“逆行者”(仅结合抗疫写逆行者,较狭隘)

这些分论点的设置未能很好服务中心观点,论述靶向出现偏差,文章整体逻辑性不强。

也有同学在构思设置分论点时,采用比喻修辞的形式来切分中心观点,思考不够深入,逻辑思路单一,思维品质无法得到提升。

如考场作文:《少年郎,要有点狂》

中心观点:少年风华正茂,怀抱理想,承担责任,理应“狂”

分论点1:少年之狂,如初生太阳

分论点2:少年之狂,如漫天星星

分论点3:少年之狂,如点点萤火

文章分论点的构思运用比喻句,虽把“狂”内容具体化了,但并没有做到准确鲜明,且表述过于简单,没有“多角度思考问题”,未能指出每个分论点的价值、意义、作用,阐发无理无序,说理不够透彻,思维的品质无法得到提升。

如何构思阐述分论点,笔者有以下几种粗浅经验。

三、分论点的构思阐述模式

第一种:关键词追问

追问关键词,这是把握写作重心及多维度深入思考辨析核心问题的重要步骤,也是提出观点的前提。如何构思这个支架模式?可以这样追问:

1.是什么:观点中的关键词(概念)是什么,有哪些。

2.问什么:关键词的内涵是什么,涉及的外延有哪些,有何特殊含义;重视或忽视该关键词会产生怎样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若有多个关键词(概念),它们之间有没有隐含的条件或特殊的背景……

3.联想问:此关键词能联想到哪些词语,彼此之间存联关系如何。

由此及彼,会有怎样的提升(由点到面的提升、质的提升等);此类概念的延展,会不会涉及人格、国格的涵育,甚至是全球命运共同体的打造有何影响……

如《少年郎,要有点狂》,“狂”是关键词,狂一般的解释是精神失常、猛烈、纵情地、狂妄等,可以这样追问:

(1)狂是胆识、豪气、梦想与雄心……(狂在材料中的含义)

(2)少年人要有雄心:凌云揽月、五洋捉鳖,豪情与壮志就是狂的注脚;少年人不轻狂,没有激情,畏首畏尾,挺不直脊梁…………(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3)狂与狂妄、骄傲自满、鲁莽盲目不同,狂是适度的自信,是无畏不退缩的进取……(联想到其他词)

(4)少年狂,是敢于在合适的时间逐梦,是内心永葆一种昂扬与奋斗的姿态,是勇于营造及时出手、舍身付出的担责氛围……(由此及彼,质的提升)

追问挖掘观点中关键词的含义,注重词与词之间关联;把握论述重点,集中阐述,排除干扰;正反向思考,由点到面延伸,立足关键词,旨归深远。语言鲜活、思想独到、文章上乘离不开对关键词的追问,在以关键词为思维原点的剖析中,不断发现新意,拓宽思路,提升思维品质。

第二种:原因追问

在说理过程中,因果分析是常见方法。写作中更多的是由现象而提出论点,再阐述理由,是为“由果溯因”。增强追问原因的意识,不断追问原因来证明结果的构思,可以依据下面框架来层层追问原因,提炼分论点。

1.是什么:观点的主谓宾成分分别是什么;观点的重要性在哪里……

2.为什么:为什么是所陈述的对象,换成其他对象做主语可以吗;为什么要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这个动作,不这样做可以吗;重视宾语有什么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从内到外、主到客、人性到制度、理论到实际、历史到现实等角度来思考为什么是观点陈述的那样……

3.怎么做:预设将来的身份,反思当下该如何做才能达到观点要求(立足未来,做好当下)

……

如考场作文《新时代须弘扬西迁精神》,可进行一下追问:

中心观点: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弘扬西迁精神

(1)观点的句子成分(思考成分有助深入追问)

(2)“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其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脊梁”要不断“补钙”壮大……(追问主语——我们)

(3)“弘扬”西迁精神,弘扬是坚定初心、为国奉献,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把行动落到实处,不是高举旗帜、高喊口号……(追问谓语“弘扬”)

(4)弘扬“西迁精神”,涵育爱国情怀,才能更好地服务大局,实现人生价值……(追问“西迁精神”)

(5)青年学生将在未来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当下就要做好人生规划,做一个有为的“逆行者”,勇于担当,献身大西北……(立足未来,做好当下)

层层追问原因,培养学生横向与纵向的理性思考习惯。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掌握的语文能力对所陈述的观点进行探究分析,寻找适合自己分析表达的思考原点,激起其表达的欲望,组织建构语言进行有效表达。从平常习作来看,学生对于观点的分析,更多是在“怎么办”这一层面发力,久而久之,虽有“怎么办”解决问题的思维,但是对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对应的可操作的措施却是提不上来,“怎么办”解决问题甚至是流于形式。

第三种:对比追问

对论点的对比追问,是将论点中或显或隐的正反双方综合考虑、辩证思考、权衡兼顾,在对比中不断放大两者差异,探索个性原因,为达成共性寻找契合点,如下:

1.问对比(弄清双方)

构成对比的相关方面是什么,其质是什么

各自有何鲜明的特征、作用、价值……

2.对比问(整体考虑)

两者之间有何关联,两者之间的关联有何历史与现实的背景

双方要如何权衡与取舍,双方能不能互相成就对方

双方向各自的极限发展有何影响……

如: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题,以关键词“长城”与“一带一路”为对比,可追问:

(1)在古代,长城是防御异族入侵、守护家园的钢铁之墙;而现在,“一带一路”是实现互利共赢的桥梁……(不同历史背景下,追问其差异之处)

(2)长城起御敌之用,“一带一路”起引领合作之效,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都是顺应历史与时代潮流……(联系时代特点,追问其共性)

(3)长城之重“守”不懂变通,易逆时代融合发展之潮流,会导致闭关锁国;“一带一路”懂变通,主动引领,展现大国担当,构建命运共同体……(追问各自向极限发展有何影响)……

对比追问是学会发现生活中真假是非、美丑善恶、表里内外等问题过程,是在层层追问与相互比较中不断训练与构建突现异点、明辨是非、去伪存真、权衡取舍等思维方式。

第四种:递进追问

这种构思模式与表述同之前的介绍有交叉,于此特地提出,强调分论点递进式的构思表述方式,重在对事理进行纵深且有层次的分析,论证不断递进,层进揭示论题的本质内涵,剥茧抽丝、渐入佳境,能起到训练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的作用。递进追问支架模式有:

1.识递进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顶针”方式的环环相扣追问

按照程度的深浅、范围的大小远近或局部整体、空间的表里内外、时间的古今未来、形象的具体抽象到本质、认识的从理论到实践

……

2.问递进

对观点中关键词的思考可以进行什么样的纵深挖掘

每个节点的思考是否在前一层次更递进一步

所展开的分论点能否整体构成一定逻辑关系

……

如2018年福建高三质量检查测试作文,以“①我喜欢上海,它有国际视野和大都市气息”和“④大城市压力大,节奏快,我有点跟不上”为基础来立论,可如下追问:

中心观点:以大视野来塑大格局,用压力来促成长,眼界宽广、知难而上方为人生高境界。

(1)视野决定人生格局,大视野可以促成胸怀大格局。

(2)胸怀大格局,心怀天下,人性中多了大格局所赋予的包容、感恩、理解、从容等亮点,自然而然善于化压力为动力。

(3)善于化压力为动力,眼界自然宽广,虑事计长久,且勇于担责、不避困难,能力得到提升,不易疲于奔命。

(4)知天下之大,而虚怀若谷,不断学习,锐意进取,以此来扩充自己眼界;知难而上,慢慢化解矛盾,懂得与人协商合作,抓大促小,以此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文中心观点的切分重在“为什么”上,采用“顶针”形式追问,从“大视野”促成“胸怀大格局”“胸怀大格局”“善于化压力为动力”“能够得到能力提升”等角度阐述,分析环环相扣,逻辑思路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分论点的阐发切分体现论述的递进。

如果说对比追问,训练的是学生横向比较的思维,那么递进追问,训练学生向纵深挖掘的思维,意在提升思考的档次以及思维的质量;在当前,学生写作普遍的情况是议论“流不出多少思维量,更谈不上思维流量的质量。而要让流量与质量得到提高,就必须让论证走向深化”。深化论述,必须对给定的材料及拟定的中心观点中的核心关键词、重要事件、重要现象进行由浅而深的梯度分析,从物象到道理的探究、化繁为简的归纳提炼、由此及彼的联想想象,让思维从感性走向理性。

“确立观点时要反复锤打,不断追问,心细如发,辨幽烛微……要让思维敏锐起来,要让一切若即若离的观点回归到材料指定的区域,要在指定区域里将话题深入地开掘下去”,以上所列举四种追问的支架模式,立足指定材料或观点,不断挖掘深度,目的在于为思维在指定区域的训练提供一些简单易行之策,教师应当引领学生在追问中寻找有价值的阐述,应当据此拟立分论点。

附 注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常规课题“‘一话题五追问式’写作构思法研究”(FJJKXB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