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老年患者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

2020-12-31殷曰帅毛媛媛杨昊楠王天东庄福静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气胸复查消融

殷曰帅,宓 兵*,毛媛媛,穆 民,向 云,杨昊楠,王天东,庄福静,仇 田

(1.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 淄博市肿瘤医院放射科,山东 淄博 255069;2.淄博市第六人民医院内科,山东 淄博 255000)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老年人中呈现高发态势[1]。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er, NSCLC)是肺癌常见类型,临床治疗主要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2];但老年周围型NSCLC患者常伴发心肺功能不全或身体基础条件较差,确诊时多已发展至中晚期,不适于手术。随着影像学引导下微创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热消融治疗肺癌已广泛开展,其中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 MWA)利用电磁波振动产热的原理,可在短时间内使肿瘤组织局部温度迅速升高,消融范围较射频消融更大、升温更迅速,疗效更佳[3]。本研究观察CT引导下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 PMCT)用于老年周围型NSCLC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8年1月34例周围型NSCLC患者,男17例,女17例,年龄63~85岁,平均(73.5±10.1)岁;均经肺穿刺或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病理确诊,其中腺癌25例、鳞癌7例、大细胞癌2例;TNM分期Ⅰ期16例,Ⅱ期11例,Ⅲ期7例;共34个瘤灶,直径1.2~6.5 cm,平均(4.5±1.2)cm,其中直径≤3 cm(小病灶)16例,3 cm<直径≤5 cm(中病灶)11例,>5 cm(大病灶)7例。纳入标准:①周围型NSCLC患者,年龄>60岁,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外科手术;②消融治疗前后未接受其他治疗。排除标准:①发生远处转移;②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及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等。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 Definition 64层螺旋CT机为介入引导设备,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s,层厚5 mm,层间距5 mm。ECO-100A1型微波治疗仪,配有冷水循环冷却系统,频率2 450 MHz,输出功率0~150 W;ECO-100/150CI7微波消融针(长100 mm/150 mm,外径18G,末端治疗长度20 mm)。

嘱患者仰卧或侧卧,建立静脉通路,根据术前CT确定最佳进针路线,使穿刺路径避开血管及重要脏器。嘱患者屏住呼吸,于CT引导下分步进针,将微波消融针穿刺至肿瘤内,使微波针远端超过肿瘤5~10 mm,消融功率40~60 W,消融时间3~10 min。对于直径>3 cm病灶调整消融针行多点消融,至病灶完全消融后退针,以功率45 W消融针道。术后复查CT,观察有无气胸、肺出血、皮下血肿等并发症。遇肿瘤较大、单次消融不全时,可根据复查情况再次进行消融治疗。

1.3 相关指标观察 术后随访24个月,分别于3、6、12、24个月时,采用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mRECIST)评估局部疗效[4],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 PR)、稳定(stable disease, SD)及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 PD);计算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DCR=(CR+PR+SD)/总例数×100%。以美国介入放射学学会(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SIR)标准评估手术相关并发症[5]。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以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4例患者的34个肺内病灶均完全消融(图1、2)。术中6例发生少量气胸,均自行吸收;7例诉疼痛,予联合静脉基础麻醉后疼痛减轻;肺内少量出血2例,消融针道及对症处理后吸收;少量胸腔积液2例,后自行吸收。术后8例出现发热,均为低热,体温37.3~37.6℃,考虑为消融后吸收热,予以物理降温后体温恢复;咳血2例,经对症处理好转;肺内空洞1例,予抗感染治疗,术后3个月空洞消失。术中及术后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图1 患者男,70岁,周围型NSCLC A.术前CT示右肺下叶结节,最大直径1.6 cm;B.于 CT引导下行PMCT,将微波针穿刺至病灶内;C.术后1个月后复查CT,消融区内可见小孔洞样改变;D.术后12个月复查CT,病灶基本消失,局部残留条索样改变

于术后3、6、12、24个月复查增强CT,患者累计DCR分别为100%(34/34)、97.06%(33/34)、91.18%(31/34)及85.29%(29/34),见表1。术后24个月,小、中、大病灶患者累计DCR分别为100%(16/16)、81.82%(9/11)及57.1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P=0.03),小、中病灶患者累计DCR均高于大病灶患者(χ2=5.98、3.95,P均<0.05)。

图2 患者女,77岁,周围型NSCLC A.术前CT示右肺上叶占位,最大直径1.9 cm;B.于CT引导下行PMCT,使微波天线穿透病灶;C.术后肺窗CT示消融病灶周边呈磨玻璃样改变;D.术后12个月复查CT,病灶呈条索样改变,无强化

表1 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累计疗效评价结果[%(例),n=34]

随访6、12、24个月时,患者生存率分别为100%(34/34)、94.12%(32/34)及85.29%(29/34),死亡原因均为肺内肿瘤复发;24个月小、中、大病灶患者生存率分别100%(16/16)、90.91%(10/11)及42.86%(3/7),小、中病灶患者生存率均高于大病灶患者(χ2=6.12、3.25,P均<0.05)。

3 讨论

老年肺癌患者自身身体素质下降,且多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及心血管系统疾病,导致心肺功能明显降低而不能或不愿接受外科手术,预后较差[6-7]。CT引导下PMCT治疗肺癌产热升温快、不受射频波传递能量削减和组织碳化等影响,且受肺内气体影响较小[8],理论上适用于治疗老年周围型肺癌。

本研究对34例老年周围型NSCLC患者的34个病灶进行PMCT,均成功完全消融肺内病灶,且患者对手术耐受性良好,术中及术后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随访结果显示,本组术后3、6、12个月累计DCR均>90%,24个月时稍下降,但仍达85.29%;术后24个月小、中病灶患者累计DCR均高于大病灶患者,生存率分别为100%、90.91%及42.86%,小、中病灶患者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大病灶患者,且死亡原因均为肺内肿瘤复发,提示消融效果及患者预后均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9]。分析其可能原因:①较大肿瘤内部血管较丰富,术中即使达到完全消融,但未能彻底杀死肿瘤细胞及边缘残留;②较大肿瘤可能与血管或纵隔大血管相邻,消融时受热池效应影响导致病灶残留;③较大病灶于消融过程中内部热场难以达到均一,而目前仅根据消融后病灶周边磨玻璃样变评价消融效果,缺少精准监控指标和手段;④尽管采用多针、多点消融方式,但因较大肿瘤形状多不规则,消融区边缘仍可能存在残留。

本组少数患者PMCT术中出现气胸、疼痛、咳血、少量胸腔积液等,术后出现发热等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好转或自行吸收[10-11],术中及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提示PMCT用于治疗老年NSCLC患者安全性较好。另一方面,尽管CT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能够清晰显示穿刺针位置,并监测并发症发生情况,但穿刺肺内小结节过程中仍存在气胸及出血风险;对于此类病变,建议采用术中活检联合消融,以减少穿刺次数、预防出血和针道转移,且布针过程中需注意活检针对消融电极的影响[12-14]。

综上所述,CT引导下PMCT用于治疗老年周围型NSCLC患者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好。但本组样本量小,仅行单一消融治疗,未与放射治疗、化疗治疗等其他方法进行对比观察,有待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气胸复查消融
消融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考试中的纠错和复查技巧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消融边界:城市中的多功能复合空间
勘 误
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
气胸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出现气胸后,患者及其家属如何处理
气胸的分类及诱发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