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游客视角的徒步体验研究※
——以丽江市虎跳峡路线为例

2020-12-31闫青霞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客栈身体空间

闫青霞 吕 迪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 丽江 674100)

徒步旅游是现代流行的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尤为盛行,这些国家的国家公园中提供专门的徒步路线,同时设计有不同难度和长度的徒步路线。我国很多旅游景区中专门设计了徒步旅游路线,例如香格里拉市的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丽江市虎跳峡景区等都设计有相应的徒步旅游路线。

1 研究背景

通过对徒步体验的研究,学术界大致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强调自然环境对旅游者心灵的修复和净化、思想的提升和情感的延续。Chhetri[1](2004)等通过研究发现,徒步中的自然景观对旅游者的情感体验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搭建徒步体验的一个理论模型揭示多样化的群体体验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但是理论中存在场景小和空间小的问题,Staats[2](1997)等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旅游环境在徒步过程中对旅游者心理的影响。另一种研究侧重点是旅游者个人体验、情感变化、心理变化以及徒步的功效,认为旅游者对徒步的需求是体验户外的自然风光、追求身心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和自我认知的过程。完美的徒步旅游应该是人体、心灵和自然相互关联的一种状态,是三者之间的一种对话;也是旅游者自我、他人和自然之间的一种沟通。从徒步的过程来看,徒步本身是身体的物理移动,在移动过程中通过身体和人的感官去感知环境与空间的联系,同时也是对自我认知的一种实践活动。

徒步过程是时间、空间和体验不断变化的一个过程,对于游客个人而言是不可复制的一次性体验,因此是游客主体对景观、空间、地方文化和当时情感体验的一次碰撞和重构。具体地说就是旅行者与旅途空间的情绪波动、感知、回忆和思索激荡,通过旅游不断碰撞情感与旅游空间的微妙联系。本文尝试以徒步者的视角在空间和自然景观穿插过程中剖析人、景和体验的互动,将身体感受、空间感知和身心认知相互联系,尝试从新的视角去理解和分析徒步旅游的意义,同时将当地文化寓意和徒步旅游的体验相互结合。理解了徒步者的感受,也就理解了如何从旅游者的角度看待旅游景区规划与主体体验之间的关系。

2 景区背景及研究方法

2.1 景区背景

虎跳峡位于云南省丽江市与香格里拉市交接处,峡谷在金沙江的上游,全长17km,分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它夹在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中间,垂直落差3 900m;是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江流湍急,水势落差大,水流类似猛虎下山,一跃过江,故此得名虎跳峡;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美国CheapFlights网站评选其为世界十大徒步路线。虎跳峡徒步的旅程需要2~3天,是云南徒步旅游的一条经典路线,全程山势起伏较大,是对徒步者的体力和心智的一次挑战,以此作为徒步体验的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2.2 研究方法

为研究徒步者的体验数据,即徒步感受。通过网络徒步者的游记或者徒步者本人的叙事描述等获取研究数据,为此团队前后3次组织进行虎跳峡为期两天的徒步体验。第二次徒步活动中共计7名队员,除笔者以外,其他队员都是第一次参加虎跳峡徒步活动,活动全程对队员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记录基于游客视角下对虎跳峡徒步过程的直观体验,以此作为分析数据。徒步过程中观察和记录队员的情感变化和隐藏的心理体验,将队员的情感记录编码为A1—A6。另一方面还对旅途相遇的其他游客进行观察和访问并记录。

为研究在空间变化过程中徒步者的情感体验,我们采取空间移动性的、变化的线性叙事方式对徒步者身体感受和情感感受进行研究。一边行走,一边以旅游者的视角去理解被研究者的一切身体和心理的变化,进而达到对徒步者情感体验进行研究分析的目的[3]。

3 徒步过程中身体与情感体验的研究

徒步者通过身体的感知与运动体验共同构建自然景观与人的互动体验感,所以研究核心基础是徒步者移动过程的亲身体验感受。通过对受访者的记录分析发现,“高路”“28道弯”“中途客栈”“TINA客栈”“虎跳峡”等词汇多次出现。可看出,随着全旅程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徒步者的身体和内心体验也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出过程性的变化特征。根据不同空间变化,把徒步者身体感知与亲身体验感受细分为4个过程型变化,结合对徒步者的访谈记录对虎跳峡徒步过程进行叙事总结如下。

3.1 高路至28弯:痛苦与愉悦交织的唤醒期

从起始点“高路”远眺虎跳峡远景,徒步者感受到优美的自然风光。“山势陡峻,峡谷悠长,蓝天白云,我远望要攀爬的上峰,不禁腿软,但是我想战胜自己,我想从更高的地方感受自然之美”(A6):“腿软了”和“战胜自己”体现出徒步者面对严峻的山势,虽然畏惧但又期待去征服自然的兴奋状态,对未来保持好奇与期待。

从“高路”开始会经历一段山路,此处山路蜿蜒陡峭,对于第一次参与徒步的人是一次挑战,“我差不多俯身的状态,慢慢攀爬,咬紧牙关不落队”(A5):身体感受到了强力攀爬阻力;“山风徐徐”“雄伟壮丽”“忘却烦恼”“我的心已经放飞在天际,只是我的脚跟不上,不停地颤抖和乏力”等(A5)体现出徒步者心理状态,开始感受到自然的美,身心开始放松,身体的疲惫感和心情的愉悦感都在加剧。

同行过程中观察到,徒步者开始流汗和强力地呼吸,每每攀爬到一个山头就开始驻足俯瞰山景和拍照留念。当最后登上最高点时,欢呼雀跃表现出战胜困难后强烈的快乐。此路段开始,徒步者体验到身体的痛苦与心情的释放,肉体的疼痛被美景和愉悦的心情所补偿,此时身体的机能被唤醒,更快地适应高强度的运动,心理情绪被激发。移动过程中身体和情感都被唤醒,空间变化作用于徒步者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徒步者的成就感和愉悦感。[4]

3.2 “28弯”至中途客栈:身体疼痛与沉浸体验的犹豫期

“28弯”是虎跳峡路线中落差最大,上山路最严峻的一段路程,因弯多路陡得名“28弯”。徒步者在经历了之前路程的考验后,已经开始担心是否能继续前行。“我看到前面弯弯曲曲的人形山道,心里在问我是疯了吗?我来这里干嘛。”“我的腿已经快要失去知觉”,“我能做的只是抓稳,把脚迈出去,滚下去我就完蛋了”(A1),可以看出这段路程陡峭严峻,徒步者的身体和心理已经产生了抗拒甚至是恐惧,面对心理压力徒步者依然能够拥有挑战的勇气。“终于过了28弯到达一个小隘口,这里可以远眺高峰和谷底的激流,此时我已困倦全无”,“目前为止算是有惊无险,当我走过来我发现我战胜了自己,这一路是值得的”(A3):通过强度更大的空间移动,徒步者此时的身体已经逐渐达到疼痛高点,越过身体的负荷换来的是心旷神怡的愉悦感。可以说是痛苦与愉悦交织,附加在徒步者身上,此时徒步者的体验达到较为“沉浸”的状态。

通过“28弯”之后路程起伏较小,同行过程中观察徒步者的行为发现,身体从激烈运动过渡到漫步前行,疲乏感减轻,随着空间的移动,山势和景色也开始悄然变化。“我现在在半山腰上漫步,如果是阴雨天想必周身已是云雾缭绕了,真是如同仙境一般”,“宛如一条玉带环山,顺着这玉带,仿佛置身云端”(A2):由于空间的变化,路途平坦,身体负荷减轻,愉悦感又持续增强。大约行至8小时左右,便到达了第一天的终点中途客栈,这里为游客提供食宿。中途客栈位于群山沟壑之间,建筑搭建在半山腰上,对面便是悬崖峭壁和幽深的沟壑,风景绝美。“居然有个世外休憩之地,四周都是绝壁,但是这里有旅伴还有篝火和食物,真是寻觅不可得的清净,我想思考一下”(A1),“第一次接触纳西文化,他们的食物、建筑、文化让我着迷,我和客栈的老板聊了很久,显然我喜欢这样的生活”(A4):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徒步者开始学习和认同当地的文化,并产生了旅游的获得感,与地方文化建立了情感的归属和认同。

3.3 中途客栈至TINA客栈:身体与心理的安抚期

在中途客栈休整一晚,由于前一天8小时左右的剧烈攀爬,徒步者表现出腿部和腰部剧烈的撕痛感。同行者表现出不想继续前行但又不能逗留的复杂心情,通过同伴的说服,强忍酸痛继续前行。从中途客栈到TINA客栈的路程多是环山路,最后到达TINA客栈则是很长一段的下山路。此处与虎跳峡谷底落差上千米,途经两个自然瀑布和几个小型原始村落,可以体验到当地民族的生活状态和雄美的峡谷风光。路程开始,徒步者开始调整行进的节奏以便让身体恢复正常机能,“路途平坦,我们放慢了脚步,我把注意力放在了拍照和赏玩上并不觉得酸疼了”,“一路走来发现自己平时疏于运动,我回去以后要给自己定一个计划了”(A6):徒步者经历剧烈运动之后,开始与自我沟通,面对旅途艰难,体现出担心安全问题,身体问题和情绪低落等负面情况;同时又能再次激发人性抗争的正面情绪,在起落之间与自己进行对话和思考。

行至TINA客栈,徒步者从山腰下降至公路,到达时表现出释然和欣慰。“我拍拍老大哥,投以欣赏和认同的目光,他朝我相视一笑我们已然是朋友了”,“我看着队伍陆续下山,从最初的陌生变成相互关怀的伙伴,我又交到了朋友”(A2)。在TINA客栈进行短暂休息,大家交流一路的感慨和认知,身心疲惫却释然相对。因为徒步者们共同经历了相同的境遇,感同身受,此时我作为观察者变成了群体的一部分,由此构建了伙伴之间的亲密情感[5]。

3.4 中虎跳至虎跳镇:情感的不舍与展望未来的思索期

从TINA客栈开始徒步者有两个选择,驱车返回虎跳镇或者继续徒步至中虎跳的谷底一览虎跳峡凶险激荡的江水。部分游客由于身体或者行程原因,选择结束此次路程,团队所有队员商议后决定继续徒步游览。从TINA客栈徒步至“张老师客栈”,再行走一段约40分钟下山路便到达了中虎跳的江岸边,此处已是峡谷底部,江水水势湍急,落差巨大,不时发出江水撞击巨石的吼声,此时队员才由衷体会到“虎跳峡”的含义。下山路程困难程度堪比“28弯”,这对徒步者的身心无疑是雪上加霜。“这是玩命吗?下山路居然是60度,70度的坡,我现在进退两难”,“我的腿在颤抖,是因为体力透支也是恐惧”(A5):面对身体挑战和恐惧的上升,徒步者开始进入绝望的境地。但是行至中途已经顾不得返回,咬牙前行,一路相互搀扶,鼓励终于抵达谷底。“哇,这就是虎跳峡,果然名不虚传”,“走了一天半,只为遇见最后的虎啸,不虚此行啊”(A3):通过空间的垂直变化,气温和植被的变化给徒步者带来一种恍如隔世的变化感,内心情绪变化加剧,五味杂陈。一面是身体的巨大疲劳感,一面是见到虎跳峡美景的补偿感,再有是行程结束的依依不舍。队员开始驻足此处观看美景、拍照留念,不时和同伴交流讨论美景和行程所得。从谷底另外一头攀爬至公路,团队便驱车返回虎跳峡镇。“这是我活到现在走的最累和最美的一段路程,期待遇见更美的未来”,“沿路树木飞逝,我内心又开始蠢蠢欲动,我什么时候再启程呢”(A3):体现出徒步者战胜自我,期待下一次挑战的来临。

4 空间移动与徒步体验的情感构建

自然美景是给予徒步者最直观的情感感知,“美景”“微风徐徐”“参天古树”“炫目的野花”“山峦跌宕,植被丰富”等词语在访谈中多次提及。自然风景便是由山、树、水、植物、动物等元素构成,通过徒步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感知,通过空间的移动对经历的事物进行感知,伴随产生或愉悦或痛苦的审美体验,这一系列的感知是变化的、不规律的、多样的,最终在每个个体身上形成对当地空间移动过程的认知和反思。“我发现了新的认知”,“我喜欢上了徒步,这是全新的体验”(A3):通过徒步实现了主体的深度自我思考,自我的提升,美景不但是旅途中的收获更是对徒步者心理治愈的良药[6]。

5 人文民俗与徒步者的情感构建

虎跳峡沿路是原始的纳西民族村落,少数民族浓郁的生活场景和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与徒步者构建起深刻的情感。通过亲身体验徒步者感受到纳西民族的价值观、民族信仰和纳西民族群体的原始生态。不论民族文化是否被认同,或多或少都能在徒步者的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思。“纳西人生在山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走出去,他们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走进来”(A6),“我站在一处纳西族的民居的院子外,静静地看着,仿佛这是我向往的生活,但是我没勇气推开这扇门”(A3):徒步过程中可以让旅行者心灵得到成长和升华,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也是重新认知“他者”的过程。“他者”既是人,也是物,还是文化,更是价值观,通过行走建立与陌生环境“他者”的关系,在与“他者”的对话和争论中寻求自我的与“他者”的平衡。

6 结论

6.1 徒步是通过行走与陌生地域构建情感体验的路径

徒步是漫长的身体疼痛与心理愉悦体验碰撞的过程,在陌生地域寻求价值认同和实现自我反思提升的实践过程。徒步者在行走中通过观察体验,建立人和地域风景、民俗文化及价值认同的联系,最终通过与自我的协商达成最终的认知成果。同时行走过程中又以自己的角度感受“他者”的情感,达到我者既是“他者”,“他者”也是我者的情感互通,最终构建我与“他者”的价值认同[7]。所以,徒步者通过身体的行走,成为实现自我反思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方式往往比其他旅游方式带来的对旅行者的影响更加有效和潜移默化。

6.2 景区管理者理解徒步者的情感体验之后,对景区的规划有指导意义

首先,虎跳峡可行走路线较多,由于不同路线对徒步者身体的要求不一样,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徒步路线。沿途设置相应的指示标识,科学提示徒步者面对自己身体情况。建立完善的危险预警和标识体系,对徒步者的野外技能和徒步装备进行提示说明,让徒步者做好准备。其次,徒步路线中可以适当增加地域文化与旅行者搭建情感联系的条件。纳西族拥有璀璨的民俗文化,虎跳峡徒步过程中缺少给旅行者文化介入的机会,可以在沿途设置文化知识传输的标识和场所。再次,由于地域文化差异,部分徒步者可能出现文化价值不认同等风险,在徒步的全过程中应当对徒步者进行行为和言语上的引导,避免不当行为的发生,促进景区和谐建设。

猜你喜欢

客栈身体空间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客栈惊魂(下)
客栈惊魂(下)
客栈惊魂(上)
客栈惊魂(中)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