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野生雉类孵化率的技术要点

2020-12-31

兽医导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孵化率胚胎湿度

野生雉类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其羽毛绚丽多彩,姿态优美,作为特殊的经济动物养殖更具经济价值。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孵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为野生雉类生存提供了相应的保障。

1 提高种卵的品质

1.1 种卵质量

1.1.1 工作存在的误区现阶段存在着一个片面追求产卵数量,而忽视了种卵质量的问题。养殖企业为了提高产卵的数量,采取了不定时提高营养饲料和蛋白质的补给,认为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产卵量。这是利用雉类的习性,不合理地延长产卵期,虽然种卵数量有所提升,但是后期所产卵的孵化率和成活率大幅度下降。主要由于在此期间,雄雉进入了换羽期,其精液质量下降导致母雉无精卵增多。也就是说片面的追求种卵数量而忽视质量控制,往往导致后期孵化率极低,并不能有效的增加繁殖数量。

1.1.2 有效工作方法停止蛋白质补充,减少饲料喂养量和饮水量。若条件允许可以使用隔日停水停料的方式进行7~10d,随后恢复正常。同时,可以在饲料中加入1%的生石膏粉,这样有利于新羽生长。采用此类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促使其早换羽,有利于在夏季来临之前保持身体健康。其次,还能够有效避免年产卵出现数量浮动,进一步延长寿命,有利于缩短换羽期,提高品相[1]。

1.2 啄卵问题野生雉类发生啄卵癖的几率要大幅度高于家禽,特别是在锦鸡、马鸡类等,实践中避免啄卵发生的措施有:1)提供遮蔽物,保持其环境的绝对安静,及时的放置巢材。2)经常清理笼舍中存在的石头、沙砾等硬物,及时清理破损蛋。3)不用带壳的材料制作成蛋白质补充料,能够有效的避免雉类养成食卵癖。对于容易琢卵的雉类,只能尽量不饲喂颗粒型饲料,改为粉料。同时在饲料中,添加25%左右的动物性饲料,增加微量元素。4)若上述办法仍不能奏效,则要将雉类定期放入倾斜笼舍进行收卵,必要时在秋季进行断喙[2]。

1.3 做好记录工作培养管理工作和雉类孵化工作是紧密相连的,详细的记录对于孵化工作有很大的帮助。采取详细的记录方法,进行相应的编号,记录交配时间长短、时间长短规律等,最重要的是要将每一个送往孵化室繁殖单元的卵进行相应的标记,从而更好的确定受精率,以便于尽快将无受精能力以及受精能力弱的雄雉排出繁殖体系,建立高质量繁殖单元,提高卵质量。

2 加强种卵管理

2.1 做好种卵的集中和消毒根据相应的实践表明,刚刚产出的种卵,若立即进入孵化,并不能产生最好的孵化效果。因此在进行孵化之前,要进行短时间的贮存。使种卵内部较稠的蛋白进行相应的稀释,从而帮助孵化时蛋白更好的液化,为胚胎提供相应的养分。但是要明确在夏天的贮存期不应该超过3d,冬天的贮存期不应该超过9d,并且储存温度应该控制在15~18℃,湿度保持在75%左右。种卵的消毒时间从应该是在产出之后立即消毒,但是在实践工作中很难实现。比较可行的方法是饲养员进行相应的种卵集中和标号,定期送往孵化室,期间的时间不超过3d。同时要保证交互膜的完整性,做好避尘、防虫、防晒处理。可以采用浸泡法消毒,或者是紫外灯照射消毒。

2.2 孵化机消毒对于野生雉类,一般采用恒温、恒湿、多批次的孵化方案。一般在孵化机开机之后就不会再停机,因此定期对孵化机进行相应的消毒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比较恰当的方法是使用季铵盐类药物对孵化机进行喷雾或者是擦洗消毒。

3 创造良好的孵化条件

3.1 准备工作孵化前的准备工作是孵化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要尽可能将各类隐患消灭在孵化之前。首先要对孵化专用的温度计进行温度的校正,确保孵化温度计所观察到的温度与实际温度相同。其次,进行湿度表的校正。校正湿度表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同时每一个湿度表都有一定的正常使用寿命,要仔细的进行记录,及时的更换湿度表[3]。最后,则是要对孵化机进行试运转工作,对各机件检查完毕之后进行试运转,调控控热系统、控温系统以及报警系统是否正常工作。可以采用分别接触和断开的方式进行检查。重点关注孵化器内温度超过38.5℃时,报警器是否自动报警。检查完毕无误之后,试运转1周再投入正式孵化工作。

3.2 孵化的操作技术首先做好孵化工作的温湿度控制,温湿度控制技术是对胚胎发育影响最大的技术。因此要在孵化过程中,严格防止出现高温高湿的不良环境。同时要明确孵化工作,对于湿度的要求是前期后期湿度要求高,中期湿度要求低。挂机靠近湿水盘的位置,湿度会相对其他地方较高,因此可以根据孵化前期后期进行位置调整,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孵化率。其次,做好孵化过程中特殊情况的预备方案,例如在孵化过程中若遇到停电,应立即打开孵化机进行通风,防止风扇停转,导致热空气上升,对胚胎造成相应的危害,同时尽快启用备用电源。最后,关于晾卵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晾卵的顺序一般是打开机器,关闭电热开关,风扇进行运转,进而进行晾卵。一般是入孵之后的第7d开始进行,晾卵工作每天2次,每次保持在5~15min。另外关于夏季气温较高时进行晾卵工作,要使卵面始终处于25℃左右的凉水雾状喷洒中。

3.3 人工协助出雏工作由于部分种卵的品质比较差,或者是在孵化过程中出现系列问题,导致出雏时无法自行出壳,常见的情况有胎位不正、粘壳以及倒胎等。对于比较珍贵的品种,可以进行人工协助。首先观察是由于胎位不正、倒胎问题导致出雏困难,还是因为粘壳问题导致出胎困难。工作人员要对其进行仔细的观察,对于卵壳膜已经枯黄的胚胎,可以使用工具轻轻的剥离其粘连处,将头、颈、翅逐步地拉出壳外。随后让其自行挣扎出壳,提高成活率。对于卵壳膜没有枯黄的胚胎,则不能采取剥离卵壳膜的办法,可以视情况对其啄口处进行润湿工作。随后用镊子轻轻拨开卵壳膜,避免碰伤血管,使嘴露出后放入出雏箱内。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很多协助出雏的雉类存在VB族缺乏症状,因此要进一步的进行相应的补充,使用温水复合VB,用棉签沾水点膜,直至雏雉出壳,切忌操作过急[4]。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提高野生雉类的孵化率,本文从提高种卵品质、加强种卵管理以及创造良好孵化工作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其技术要点,希望能够对其技术进行改善,从而提高雉类孵化率。由于本人的时间和能力有限,文中部分结论值得进一步的商榷,希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也希望引起广大同仁的关注,共同提高雉类孵化率。

猜你喜欢

孵化率胚胎湿度
苏豪×钟晔(抗)正交秋用种孵化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湿度变送器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纷纭旋转之间:新兴技术回应型立法的舆论引导——以胚胎嵌合体为例
提高家禽孵化率的有效措施
Nurr1基因修饰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
加湿器用不对 警惕肺炎缠身
植入前胚胎研究取得新进展
母亲肥胖竟然能导致胚胎缺陷
浅述影响蛋种鸡种蛋孵化率的若干因素
带有双检测结构的电缆接头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