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常规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质量控制与应对策略

2020-12-30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29期
关键词:检测时间检测值血常规

张 扬

(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平安医院检验科,辽宁 阜新 123000)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常见的检验项目之一,检验内容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可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有力依据[1]。但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血液标本的质量控制问题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之一,严重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2]。本研究旨在分析血常规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症应对策略,以期为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在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平安医院进行血常规检验分析的88份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88例患者中男性52例,年龄10~65岁,平均年龄(46.71±6.41)岁;女性36例,年龄11~64岁,平均年龄(45.90±6.13)岁。在88份血液标本中,有46份血液标本为经静脉采血,42份血液标本为经末梢采血。检验时间:在采血完成之后立即送去血常规检验分析的标本有52份,在6 h内进行检验分析的标本有20份,检验时间>6 h的血液标本有16份。纳入标准:本研究选取的所有血液标本均为异常标本;排除因药物和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导致异常的标本。

1.2 方法 在核对患者信息后,对患者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提醒患者在进行标本采集之前,保持空腹,且避免剧烈运动。随后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点,固定止血带,提醒患者紧握拳头,对采血的部位进行皮肤消毒。待消毒完成后,进行头皮针的穿刺和固定,接入采血真空试管,采集一定剂量的血液。在血液采集完成后,拔出穿刺针,松开止血带,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点,防止血液渗出[3-5]。将装有血液标本的真空试管进行抗凝处理,借助武汉市东方医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URIT-2981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液标本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分析采血部位与检验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检测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6]。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性别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采血部位与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末梢血液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检测值均高于静脉血液的检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检测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在白细胞、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方面,立即检测、<6 h、≥6 h不同检测时间的检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小板方面,检测时间为立即检测和<6 h的检测值均显著高于检测时间≥6 h的检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采血部位与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表1 采血部位与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表2 检测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表2 检测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注:t、P、t1、P1表示立即检测与检测时间<6 h、≥6 h的检验值比较。

3 讨 论

因血液可通过循环系统流经人体全身,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有着紧密的联系,促进机体的正常运转[7]。因此,除了造血系统本身疾病可引发血液发生病理改变外,人体在发生其他全身性或局部病变时,血液成分、数量和性质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针对此临床可通过血常规检验进行确诊。在进行疾病诊断与治疗之前,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可获取及其有效的参考数据[8]。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主要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指标。其中,血红蛋白或红细胞的检测值明显下降,表示患者可能发生贫血;血小板减少可能提示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或发生失血过多等不良反应;血小板增多提示患者易出现血栓等严重疾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9-11]。由此可见,通过血常规检验对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指标进行检测,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为重要。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主要在于:通过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有无脾功能亢进、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及是否存在再生障碍性贫血4个方面,有助于发现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12]。

血液标本的质量与血常规检查结果密切相关。经分析发现,影响血液标本质量的因素主要有药物、采血部位、检测时间等[13]。在药物方面,若患者在进行血液采集之前,服用过影响血液成分的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常规检验的精准性。为此,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采血前,应主动了解患者近期的药物使用情况。在采血部位方面,一般为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静脉血液标本的质量要明显优于末梢血液标本。为进一步控制血液标本的质量,医护人员可选择对患者进行静脉采血。在检测时间方面,血液标本采集完成后,要严格控制血液的检测时间,尽量在6 h内对血液进行检测,避免因检测时间过长而导致血液成分出现异常,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14]。本研究结果显示,采血部位为静脉的血液标本在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方面的检测值均低于末梢血液的检测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立即检测、<6 h、≥6 h不同检测时间在白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时间为立即检测和<6 h的血小板水平显著高于检测时间≥6 h的检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血常规检验分析前,对血液标本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可有效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为疾病鉴别和诊断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为临床诊断提供精准的依据。

猜你喜欢

检测时间检测值血常规
抗人T细胞兔免疫球蛋白对降钙素原的影响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探究GLP-1受体激动剂对肥胖、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效果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对两种细菌鉴定法在血液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研究
《2018年全国省级兽医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结果分析》图版
ABL90血气分析仪在急诊科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