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诊断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中超声影像的作用研究

2020-12-30雷明君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29期
关键词:胆道病毒性肝炎

雷明君

(营口市第三人民医院超声科,辽宁 营口 115000)

在临床上,不同病毒均会导致病毒性肝炎,以肝细胞发生变性和肝脏间质发生炎症浸润为病症表现,且伴有厌油、乏力、恶心、黄疸等症状,还包括了其他的肝功能异常等情况[1]。病毒性肝炎从病原学分型而言,其中公认的类型包括甲、乙、丙、丁、戊5种肝炎病毒(HAV、HBV、HCV、HDV、HEV),除了乙型肝炎病毒是DNA病毒之外,其余的都是RNA病毒。急性重型肝炎的病毒性肝炎起病非常急,而且进展很快,患者还会出现出血倾向,伴有肝臭、腹腔积液、肝肾综合征等肝功能异常明显的状况。实验室检查开展时,特征为血清胆红素水平异常,血清转氨酶水平异常,由于肝和胆具有密切的解剖关系,肝和胆也会互相发生作用。相关研究[2]显示,病毒性肝炎一般情况会合并胆道疾病,还会对患者的肝功能造成直接的影响。另外,患者的血清酶学检测,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肝细胞内中浓度都会比正常人的血清高出10倍左右,另外,只要有1.00%的肝细胞坏死就很可能导致患者的血清浓度升高1倍,同时患者的急性肝炎阳性率会达到80.00%~100.00%,与此同时,患者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心肌中的浓度是特别高的,尤其是在判定患者肝功能出现影响后,需要先排除心脏疾病造成的影响,患者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有80.00%都是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的[3]。一般情况下,出现了肝损伤之后,则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会呈现升高的情况,如果患者的AST出现了明显的增高,则表示患者的肝细胞出现了严重的坏死。在患者的线粒体中AST中释放入血时,血清转氨酶增高的程度会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呈平行的状态,但是如果是重症肝炎的话,患者的胆红素会不断增高,转氨酶反而会下降。基于此,本文以我院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确定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中超声影像的作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入院的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的患者84例,对其采取超声检查,并根据影像学的检查结果,判断患者的肝炎类型与病变的程度,并且比较患者胆系异常的情况。男性患者共49例,女性患者35例,患者年龄17~67岁,平均年龄(42.7±24.2)岁,患者病程9 d~27年,平均病程为(7.13±4.5)年。84例患者中,包含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患者数分别为29、35、12、8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满足肝炎相关的诊断标准,患者在入院之后进行常规的实验室检查与肝穿刺检查等,并对临床症状进行分析与诊断;②患者及家属都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参与调研。排除标准:①患者长期处于精神昏迷的状态,并且无法参与调研;②无法完成相关的调查问卷与体格检查的;③具有严重的肾功能衰竭、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①84例患者全部实施超声检查,告知患者检查前要禁食时间大于12 h,如果患者在清晨空腹的条件下,进行检查时采用的是超声诊断的仪器,并且配套腹部的探头,频率在3.5~5.5 MHz。检查和扫描采用全方位模式,侧卧位或卧位为检查体位,依次扫描其胆囊和肝脏,了解肝内胆管、胆囊壁是否发生异常,胆囊的实际体积、胆囊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并且做好记录。②判断超声检查的范围和结果,对胆囊、胆管不正常情况进行判断,判定标准:正常情况为患者在空腹状态的情况下空腹胆囊的长度是5~9 cm,前后径的长度是2~3.5 cm;另外,患者的胆囊壁光滑,而且厚度在3 mm以下,胆囊的内部相对清晰,也没有结石的特征,胆汁的透声性也相对较好。肝外胆管的内镜在0.6~0.8 cm,且胆内胆管厚度<2 mm,呈现光滑的胆管壁,胆管中呈现较为清晰的图像。情况不正常为胆囊壁变得粗糙,且厚度大于3.5 mm以上,则提示胆囊双壁症;胆囊内部还可能出现实质样的病变,管腔(肝内胆管)呈现狭窄,胆管内部呈现模糊的图像。

1.4 评价指标 对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合并胆系异常的情况进行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合并胆系异常的例数等计数资料通过[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性。

2 结果

胆系异常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合并率分别为51.72%、34.28%、100.00%、58.33%。结果显示,重型肝炎胆系异常合并率与其他3种类型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胆系异常的情况比较[n(%)]

3 讨 论

病毒性肝炎与胆道疾病合并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合并症,相关临床研究的结果表示疾病的发生率是48.00%~65.00%。经超声技术检查肝脏和胆脏情况,异常情况可以通过声像图表现出来,如果无法呈现明确的结果,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4]:①如果肝细胞受到损伤之后,胆汁分泌就会出现异常的情况,而且胆汁会发生成分变化,发生胆酸合成障碍,胆囊内膜发生增厚情况,呈现慢性炎症;并且一般情况下门脉高压(肝硬化)会提升一氧化氮水平[5]。②一氧化氮会导致患者的胆囊与胆囊壁的平滑肌呈松弛状态。一般情况下,低蛋白血症(血浆)会造成胆囊壁发生水肿情况,患有慢性肝炎者基底膜与胆道上皮会产生免疫复合物。通常情况下肝炎病毒会侵犯胆囊壁,分为间接和直接,导致肝胆淋巴回流出现障碍[6]。胆系异常在重型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合并率分别为100.00%、51.72%,慢性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胆系异常具有34.28%合并率,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合并胆系异常具有58.33%合并率。结果显示,重型肝炎损伤程度最深,肝硬化患者和肝炎患者胆管呈现粗糙、管腔呈现狭窄的状态[7]。③提升胆囊体积,胆汁淤积,产生结石,腹水发生后,呈现胆囊双边的征象,针对于急性肝炎患者来说,还会呈现出囊腔缩小,实质囊内变化,甚至胆囊形状无法分辨出来。并且,慢性肝炎以胆管壁呈现增厚,而胆管呈现模糊状为表现,胆囊内部还会呈现息肉与结石的情况。重型的肝炎合并肝硬化的患者常常会出现胆道系统异常,即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系统的损害,也与患者的临床征象联系比较大[8]。

对患者超声结果实施动态观察,并结合患者肝功能损伤情况,可见其发生的密切相关因素为胆道系统发生损伤,急性肝炎多数患者会较早出现胆道异常变化,而血液系统对肝功能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则较晚。另外,急性的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在14~40 d,该病在发病早期阶段症状无典型性或者呈现多样性(主诉),伴随病情变化急性肝炎会治愈或进展,一旦胆系异常出现,会逐渐的呈现减轻的状态,甚至是呈现痊愈的状态,但是一般情况下,慢性肝炎若想恢复正常的胆囊功能,需要很长的时间[9-10]。肝炎一旦发生病情进展,一般情况下胆囊中会呈现较差的透声性,也会呈现水肿的情况,絮状回声呈现在囊内,进而提升胆结石的数量和体积,肝硬化和慢性肝炎伴随肝病发展同时胆系异常也会呈现发展的趋势。此次试验结果显示:重型肝炎胆系异常合并率与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胆道损害程度与病变程度及肝炎的类型都有密切关系,经超声影像检查后,可以对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患者进行有效的判断,并可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预测,在临床有推广的意义。

猜你喜欢

胆道病毒性肝炎
《世界肝炎日》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分析肝胆结石实施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管损伤致胆漏的防治
治病毒性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