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胃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0-12-30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29期
关键词:电刀消化道息肉

张 娜

(大连市友谊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1)

胃肠息肉是指消化道黏膜在病变影响下出现黏膜增厚凸向胃肠腔的隆起症状[1]。该疾病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其引发的出血和癌变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切除治疗是治疗胃肠息肉的主要措施[2]。随着内镜介入技术及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胃肠息肉开始得到研究者的关注[3]。本次研究旨在分析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胃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样本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0例胃肠息肉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5例。试验组患者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29~77岁,平均年龄(49.19±8.52)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8~79岁,平均年龄(49.21±8.6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胃肠息肉相关诊断标准者;②知情同意,具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意愿,且签署知情协议者;③临床资料完整者[4]。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及其他内镜治疗禁忌证者;②严重心脏疾病患者;③精神异常患者[5]。

1.3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感染指标筛查、凝血功能、血常规检查及心电图检查。患者术前需禁食10 h。

1.3.1 试验组 患者采用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治疗期间使用丙泊酚(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海慈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642)1.0 μg/kg联合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4256,规格:1 mL∶50 μg)0.5 μg/kg静脉麻醉,操作过程中根据息肉情况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或)高温电活检钳切除治疗。

1.3.2 对照组 患者采用普通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其中上消化道治疗局部应用盐酸利多卡因胶浆(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396,规格:2%×20 mL)于咽喉部局部麻醉,下消化道治疗则将盐酸利多卡因胶浆涂抹于肛门及镜身,患者清醒状态下完成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操作过程中息肉切除方案等同试验组。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息肉一次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与治疗后1年内胃肠息肉复发率。疼痛评分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估,分值范围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疼痛感越强。并发症包括胃肠胀气、肠穿孔和出血。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1.0软件开展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比较 同对照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少,疼痛评分相对较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息肉一次清除率的比较 试验组患者息肉一次清除率为92.00%(23/25),对照组患者息肉一次清除率为68.00%(17/25)。试验组患者息肉一次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P=0.034)。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内胃肠息肉复发率的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1年内胃肠息肉复发率为8.00%(2/2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1年内胃肠息肉复发率为36.00%(9/25)。同对照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的胃肠息肉复发率相对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84,P=0.020)。

3 讨 论

根据发病部位的差异性,消化道息肉可分为食管息肉、胃息肉、小肠息肉与大肠息肉等多种类型[6-7]。消化道息肉的发病原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现有研究报道并未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明确阐述。有研究者在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以后,认为其与家族遗传、疾病因素、炎症因素及饮食成分等多种因素有关[8]。一些研究者将消化道息肉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多种类型[9]。炎性息肉多指由消化道慢性炎症所导致的息肉。此种息肉的生长速度较为缓慢,且不会导致癌变。胃窦息肉与Hp感染有关。在接受抗Hp治疗以后,部分胃窦息肉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自行治愈[10]。根据消化道息肉的形态、大小及性质,切除治疗是主要措施。

通过对本次研究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试验组患者在手术情况、息肉一次性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疼痛评分等方面所具有的差异可被看作是普通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与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之间差异性的反映。同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相比,在普通消化内镜高频电刀治疗下,患者受情绪、操作等因素的影响易出现精神紧张、胃肠蠕动加快及疼痛等不适反应。受不适反应的影响,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多于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受手术过程的影响,患者在普通内镜治疗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受疼痛因素的影响,对照组患者的疼痛评分高于试验组(P<0.05)。就本次研究而言,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两组患者均可耐受治疗疼痛。通过对手术期间使用的麻醉药物进行分析,丙泊酚为静脉麻醉类药物,此种药物在手术治疗中可表现出起效快与作用时间短的特点。应用于本次研究的芬太尼为阿片性镇痛药物,其在手术治疗中可发挥良好的镇痛作用,二者的综合应用可以让麻醉操作的实施效果得到强化。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可被看作是内镜技术与高频发生器技术发展进步的产物。在此种手术方式应用于消化道息肉治疗以后,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息肉大小及息肉类型确定不同的手术方式。既有研究报道认为,如患者的息肉为无蒂小息肉或基底部较大的息肉,手术医师可以利用高温电活检钳热凝的方式进行操作,并在息肉发白以后切除息肉[11]。如果患者的息肉体积较大,医师可以借助黏膜下注射后套圈器圈套息肉根部,利用电切操作完成息肉切除。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的息肉一次清除率为92.00%。表明此种手术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既有研究报道认为,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具有疗效确切的特点[12]。本次研究结果与之相似。

出血和肠穿孔等症状是消化道息肉治疗的常见并发症。窒息、吸入性肺炎为无痛胃肠镜治疗下的麻醉并发症,通过对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试验组患者术后仅出现1例出血症状,出血症状的产生原因可能与手术期间电凝时间过短有关,无一例麻醉并发症。为保证手术效果,手术医师在内镜下手术实施期间需保持谨慎,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电凝功率与电切功率。在手术操作实施前,医护人员也需要及时准备手术药物。试验组、对照组患者在胃肠息肉复发率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也表明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手术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在胃肠息肉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清除患者消化道息肉。此种治疗方式的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猜你喜欢

电刀消化道息肉
医用高频电刀波峰因子质量检测及其应用研究
高频电刀的计量检测与质量控制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高频电刀对疝气手术切口愈合影响的效果观察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