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020-12-30董立新镇原县城关初级中学甘肃庆阳744500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教师应三角形思维能力

◎董立新 (镇原县城关初级中学,甘肃 庆阳 7445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善于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思维方式重新发现和创造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时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尝试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只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而是数学思维的启迪和学生智能的开发.整个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师长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和后续学习数学知识的潜力.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准确把握课程学习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学生的学情,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水平、思维状态、思维过程和思维效果.然而,课堂教学中的很多行为还是缺乏思维量,创新思维更是少见.那么,在初中数学学习阶段,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呢? 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强化过程,凸显思维,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思维型的学科,每一个知识点都承载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任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具体的数学知识,充分利用归纳、类比、联想等数学思维方法进行推理,进而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并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数学学习不再停留于无限制的题海战术.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同存异”,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不是一开始就教学生画二次函数的图像,然后说出性质,而是利用学生学习“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时所获得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类比推敲,再去研究二次函数,进而得到二次函数的图像,再通过观察二次函数的图像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性质.这样做能让学生在知识的孕育点和生长点积极思考,不仅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而且有助于学生尽快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这个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

二、切合认知,创新方式,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是一座座亟待开发的金矿.”无论是一个怎样的班级,几十名学生中一定藏龙卧虎,总有几名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度很高,凡事都有自己的想法,是考虑问题的思维优先于其他同学的“领头雁”.这部分学生能够利用已经拥有的数学知识,根据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对遇到的难题有比较清晰的解题思路和方向,因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整体呈超前趋势.教师应马上抓住学生思维的创生点,因势利导,鼓励其进行积极的探究和思考,并建立小组合作帮扶制,激励他们帮助其他同学,“教学相长”,使学优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极大限度的发挥,也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发展思维.

比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这一节时,有的学生对已经学过的三角形知识盲目乱用.勾股定理中的边角关系的前提是“直角三角形”,对于课堂练习题目中给出的几个三角形,先要判断它们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再来利用勾股定理计算.而一部分学生盲目地直接利用勾股定理计算非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这种思维混乱的现象正是课堂上要突破的思维瓶颈.所以,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活动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予以引导.这样做不仅能解除学生的困惑,弥补学生知识层面上的漏洞,更能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启发思考,倡导探究,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中倡导“翻转课堂”,强调学生和教师要转换角色.但在课堂上敢于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质疑教师的结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启发学生学会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因此,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在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质疑.比如,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时,为了启发学生思考,诱发学生质疑,教师可以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展示在黑板上,提问能否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去判定三角形相似.这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相互讨论,积极探究,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后积极质疑,然后各小组的学生代表展示交流讨论的结果及本组存在的困惑.教师对学生发言过程中的思维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正确的评价和鼓励,这样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更有自信心,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极大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把握实情,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自古就有因材施教之说,教师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要尊重个性,对症下药.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现实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可以让学生一直处在思考、创新以及探索的状态.数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够透彻,对计算方法没有掌握,对证明的定理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没有搞清楚……例如,“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对于矩形、菱形、正方形这些特殊的四边形,一部分学生在证明题目的过程中只是肤浅地记了几条定理,没有透彻理解应用中的特殊性,有时用判定菱形的定理来判定正方形.当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领悟不深刻,或者对知识内在联系理解模糊时,教师应在课堂上适时变通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启发和点拨,不仅让学生关注知识本身,而且让他们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组织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教师要考虑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融入现实生活,进行观察、操作、交流、实践,感悟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实践、比较和思索中才能真正理解、领悟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一开始教师就让每名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剪好的各种各样的三角形,用剪刀剪下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然后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拼到同一点上,此时学生会发现三个角组成了一个平角,即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准确起见,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来证明自己的发现,接着利用已经学习的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证明,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抓住初中生的好奇心和可塑性这一特点,通过学生动手折一折、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想一想、证一证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探索新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六、研究学法,变换角度,设疑质疑,鼓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现阶段,学校大力倡导课堂教学改革,很多教师单纯注重教法的改变而忽略了学法指导.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的,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就是教师教法内容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主要工作放在课前备课上,设计出精彩适用的教学环节:提问引入,讲解质疑,检测点评,归纳小结.学生走上讲台,变成教学的实践者,教师走进学生之中加以指导、点拨、补充,鼓励学生讲解,大胆质疑设问,从不同方面甚至相反方向去探索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有明确的态度.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点拨得到解决,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知识;如果学生仍然不能解决或者得出错误结论时,教师也不要批评、压制或者放弃,而应该耐心帮助其找到错误原因,分析来龙去脉,以理服人.教师设疑要本着难易适度的原则,把设疑点放在学生思维发展的最近区,为学生架设一座由已知到未知的桥梁,有效碰撞出学生的思维火花;对同一问题的思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设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当然,设疑重点应放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有利于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把握所学知识的实质.例如,在求一次函数y=2x+1 与y=-2x+3 的交点坐标时,学生可以利用图像法解决,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数与形的联系,又体现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一题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路解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另外,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自编题目等题型的训练也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结 语

总之,数学这门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想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目标有步骤地渗透新课程教学理念,让课堂知识的生成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手段.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研究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研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精准施策,科学引导,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积淀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提升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学好、用好数学知识,为国家多做贡献.

猜你喜欢

教师应三角形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培养思维能力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画一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