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2020-12-30周菡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23期
关键词:人才专业体育

周菡

(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

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重要的突破口之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与当前我国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出现了不相符的情况,其实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很广,可以从事许多行业,如体育教练员、中小学体育教师等。但事实是,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是非常坎坷的,大部分的学生没有找到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关键在于学校并没有做到让学生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不具备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高校就需要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和模式进行一定的改变,在新形势的背景下应该创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大量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1、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1.1、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培养体育专业的人才为社会需要作为供给,当然,这一专业也需要在社会的支持下进行发展,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各大高校对专业训练越来越重视,却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培养过程较为笼统,导致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缺乏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缺乏层次和针对性。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趋于功利化。此外,我国各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对落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类型单一。大多数高校的目标是在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各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似,差异不大,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人才。

1.2、教学课程的问题

为了能够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进行课程设置。然而,课程设置模式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通过必修专业课程和选修专业课程学习体育理论知识,通过课外实践和实习提高实践能力。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学一般在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计项目类似,选修课程较少,缺乏灵活性,且形式较为固化,缺乏灵活性,不符合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很好的被课程激发出来。人才的培养水平不高。体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然而,现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得到理论指导。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会影响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发展和训练模式

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者。体育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技能水平对学生的教学起着积极的作用。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技术理性规律的基础上的。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希望学生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优秀的技能。期望能更科学地培养体育人才的综合素质。在体育发展的重要模式下,教师潜能的开发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自身也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重视教师的能力在教学中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强调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来实现培养的专业化。在培养模式上,体育教师是能力的领导者,具有培养专业体育学生的能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通常分为阶段性模式和终生从事体育职业的模式。阶段性的模式和终身从事体育职业的培养模式是根据培养时间的长短来区分的。在阶段性培养模式里,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体育知识学习,在进入到社会时,走到工作岗位上,扮演社会角色。不再接受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在此,他们的体育学习生涯就圆满的结束了。相对而言,终身从事体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但要重视学生在参加工作,进入到社会,走上岗位之前的教育,对学生参加工作之后的教育也应该一样重视。学习训练的的时间基本包括了工作前在学校接受教育,工作后也不间断的学习体育知识,这两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学生的培养模式是,实行工作前教育和工作后再教育两者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两个阶段的培养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进行。学生有自己的选择权利。根据自身的发展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

2.2、联合培养模式

大学和中小学联合起来对学习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的模式,目前国内办学经验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这一种教育体系它的优点在于,授课的老师整体素质偏高,他们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生学习的环境也相对优越的多,学习氛围也好。但也是有比较明显的缺点,老师的知识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会体现出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训练会发生严重的脱节,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另一方面,老师也有缺乏实际训练过程中的很多东西,老师自己的能力得不到积极地发挥。所以这种模式往往会导致对社会相应机制的批评和非议。在高校与中小学的联合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教育有其自身的义务和责任。学生的培养和成长不能分为共同关注的两部分,这种混合模式的智能培养是教师的一种新鲜体验,有利于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模式显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需要继续深入探索,逐步实施,最终实现一个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有个完善的机制。

3、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3.1、改变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实现体育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正确的,先进的理念,人才培养理念落后,会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我国的体育教育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主体的价值,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树立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综合培养理念,努力培养复合型体育专业高素质人才。根据当前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事实上,体育毕业生的数量非常大,但实际上的人数满足社会的需求很小,社会真正需要的是有个性和创新的复合人才。因此,高校应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避免人才的群众性培养。

3.2、课程设置的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体育人才的目标也应随之改变。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相辅相成,课程设置也应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新形势下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能力进行设置。缩短必修课的课时,调整公共基础课程的结构,扩大选修课,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和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和组织课外活动和实习,例如,让学生去体育健身俱乐部实习,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多与社会中的新型项目接触,使学生在课外活动的实践指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指导,使他们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为以后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改革后的课程培养下,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抓住新时代的机遇,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3.3、构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方法,实现人才教育的过程。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学生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人才评定的标准。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和学校的教学质量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只有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的对毕业生本人和用人单位进行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方面的调研,从而才能够进一步的了解到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社会需求作为导向,不断地对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策略和教学课程、教学体系加以完善,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加以调整,从而构建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专业人才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3.4、构建数字化教学模式

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是离不开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的培养。然而,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影响着社会的竞争力。在技能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师徒式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没有明显的效果。想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本专业教师可以开展相应的数字化体育教学技能和体育教学技能的问题诊断,还有模拟教育实习基地相关的数值化建设,通过这种以教学技能创新为基本内容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为学生的教育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和手段来达到培养人才和培养规范的目的,促使体育专业人才适应社会标准的需要。如今,体育专业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加,竞争能力增强。因此,高校应着力加强和推进体育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该不断完善和更新人才培养模型,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主修体育教育和毕业生的就业率,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人才专业体育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