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对教师资格国考:现实障碍与消解
——以西南某民族高校体育学院为例

2020-12-30林伟伟吕毓虎周谊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23期
关键词:资格证师范技能

林伟伟 吕毓虎 周谊

(四川民族学院体育学院 四川 康定 626001)

前言

自2015年开始,教师资格证“国考”全面铺开,成为取得中小学教师职业资质的主要途径。在此背景下,师范教育作为教师职前教育的主阵地面临着“特权”取消的现实,也将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师范性专业之一,在历史上培养了大量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人才,也是唯一以培养体育教师为办学目标的专业。“国考”的实施,学生需应对更为宽泛的知识和更为规范的考试,教师资格证的获取难度相应加大。教师资格证考试是否通过既关系着学生“敲门砖”的获得,而通过率也成为衡量某一高校该专业是否具有继续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对教师资格国考的现实困境,旨在发现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以期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供一定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西南某民族高校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项目的研究需要,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广泛查阅教师资证国考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方面的文件和研究成果,了解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对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主要问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动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2)访谈法。

根据项目的研究需要,有针对性的对教育学、中小学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现场访谈或电话访谈,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采取同样方式对从事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与管理等工作的领导、专家、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其中电话访谈某省内7所高校体育学院院长7人;访谈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17人。

2、结果与分析

2.1、文化基础薄弱造成笔试过关率低

体育特长生在进入高校之前,普遍经历了一定时间的运动训练,个别优秀者甚至是自小学开始就作为校代表队的成员参与各类赛事。在体育领域,“学训矛盾”这一顽疾广泛存在,至今尚未找到良好的应对措施,限制着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在中小学阶段,为了更好的提高运动成绩,学生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训练上,造成文化课学习过程中时间不够用、精力达不到,自然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兼之很多中小学校领导和教师片面注重运动成绩的获得,而忽视对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教育,导致这部分学生很容易缺乏文化学习监管与引导,造成文化课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的现象。这些具体情况的存在,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的现象。进入大学阶段,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仍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运动场上,用来补充文化知识的时间相应减少。另外,大学阶段学生的自由时间更多、自主性更强且监管力度降低,很多学生沉浸于网络游戏、谈恋爱、做兼职等所谓的“自由”之中,而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学习。现行的“国考”制度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需要面临比以往更为规范的笔试,这一环节重在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相结合,强调知识的丰富多元和灵活运用。由于文化基础薄弱,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应对笔试上不具备相应优势,并由此产生笔试过关率低的现实状况。

2.2、“专项教育”造成运动技能发展不平衡

一般而言,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术课课程主要包括专选课程和普修课程,其主要思路在于夯实运动基础并突出某一个项目的优势。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面临着面面俱到与专项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在现有培养模式下,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兴趣特点,让学生能够灵活选择某一个运动项目作为专长来进行深度发展,且一般设定432学时或者324学时作为学习保障,时间充分、效果较好。普修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多个项目的运动技能,丰富运动技能构成,以便更好的适应中小学工作的需求。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普修课程的学习时间较短,普遍的做法是每周2学时为期一学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只能掌握皮毛而无法有较多了解,更谈不上运动技能的良好掌握,为了获取学分,学生更倾向于考试内容的练习以求过关。然而在现有的“国考”面试规则下,学生需要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运动项目进行技能考察,主要涉及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体操、健美操、田径等10多个项目的内容,抽到自己所修专项内容尚可应对,但是这种概率太低。因在平时阶段缺乏对普修课程内容的深入了解和累积,造成很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面对教师资格证面试考题时不知所云,大大降低了面试通过率。

2.3、重“体”弱“教”造成师范技能短板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偏重于体育专业技能传授,相对忽视教学能力培养。首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内容、职业教育平台内容、体育教育系列课程内容,从构成上来看体育系列课程的占比很大,而职业教育的比例较低。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往往存在着理论学习兴趣不高、重视不够、效果不好的现象,从而造成教师职前教育理论学习严重短缺;其次,体育技术类课程通常以教师讲解师范、学生练习为主,学生获得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锻炼机会较少。虽然各体育院校都安排实习环节,但教学实习时间短(8-16周)、实习基地对实习过程把控不严,缺少对教育实习各环节质量的评价标准,教育实习出现形式化问题;再次,作为师范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字一话”的作用在体育教育专业被严重低估,大量学生严重缺乏此类技能的平时练习和训练,造成响应能力水平的不足。重视“体”而忽视“教”的现象,在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既不利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证的获得,也给职前中小学体育教师人才培养工作带来困扰。在现有的“国考”面试考察规则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往往存在着板书和语言表达不规范、教学流程不清晰等现象,面试成绩大打折扣。

3、对策分析

3.1、重视通识教育

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提高重视,加强通识教育的力度。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人文素养方面教育的学分比例,适度增设人文课程。结合教师资格证笔试的内容结构,诸如历史、法律法规等内容包含在内,应当予以重视,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性需求,给学生创造机会去强化通识知识的学习;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法律法规方面的内容,突出体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正义、理想信念,促进学生提高担当意识,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为培养充满正能量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三是重视人文教学方法的使用,在教学活动中鼓励教师采用翻转课堂等形式进行课程改革和创新,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3.2、平衡技术课程结构

结合教师资格认证的形势,教研人员应当积极应对,多方论证,着力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以切实做好学生运动技能的多元化发展。一是加大对中小学的调研力度,深入中小学了解体育教师应当具备哪些方面的运动技能,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予以加强;二是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体育教师的能力期望,对比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与之匹配,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予以优化;三是充分解读教师资格证国考的题目范围,有目的有意识的对某些重要项目加大比重,细化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实践的时间,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运动技能多元化的培养。

3.3、锤炼师范基本功

体育教育专业既有着自身的特点,同时不能忽视其师范专业的本质属性,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的机会锤炼师范基本功。一是重视“三字一话”能力的培养,变革教学和考核模式,鼓励学生多实践,给学生更多展示和练习的机会;二是重视与其他师范专业的协同培养,充分发挥其他师范专业的优势,借鉴其他专业的经验;三是搭建院内师范技能交流平台,积极引导学生投身其中,形成良好的比评氛围;四是规划学生的成长目标体系,针对不同年级合理拟定能力达成目标和层级目标,形成系统的能力培养体系。

4、结语

教师资格认证“国考制度”的全面推行,深刻的体现了我国对教师队伍进一步规范的决心,也倒逼着体育教育专业进行深度的改革。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教师职前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合格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思想观念不改、培养模式不变就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资格证师范技能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劳动技能up up!
关于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的思考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喊“办证”的人将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