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在二轮复习中的运用

2020-12-30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2期
关键词:布雷顿马歇尔大纲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并参考中学教学实际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为《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等,既是命题者命题的依据,也是学生复习的依据。在对《考试大纲》的解读中,教师一般密切关注“变”的部分,因为“不变”会使教师的复习备考无处着力,事实上,“不变”的信息才是教师应该深切思考并努力探究的问题。在细读历年《考试大纲》后,教师可以发现:“不变”因素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对于相对稳定的长效考点,教师应学会以“变”的态度进行解读,顺应高考的“应用性”与“创新性”要求。

在高三复习备考中,教师应如何应对《考试大纲》中的“不变”呢?笔者以“必考内容”中的“现代世界”的考点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例进行简要说明,以求教于方家。

一、融合新、旧《课程标准》,科学检索文献

笔者融合新、旧《课程标准》,依托教科书的基本内容,精选素材,将此专题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基本史实为例,梳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历程,凸显“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前世”与“今生”,在全球化视野下把握世界经济体系建立、发展和演变的必要性,分析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种种困境,明确世界经济体系的现状,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结合《考试大纲》确定该考点的学习重点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学习难点为“如何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并突破难点,笔者展开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关键词的文献检索。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以主题、相关度、文献类型为主菜单,依次调整检索范围,精选文献,展开有序阅读。若文献数量庞大,可按照核心期刊、精准定义、学段、下载频次、期刊和作者影响力等条件进行筛选。在阅读文章“摘要”和“关键词”并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筛选至50篇左右,再更换右栏“核心期刊”为“全部期刊”,将中栏“最新文献”改为“下载次数”,重新检索,寻找可能遗漏的、适合中学历史教学的文献进行合并阅读。

二、悉心阅读文献,撷取教学资源

阅读是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阶梯,更是快速提升高三复习教学实效的必由之路。针对高考试题选材的开放性特点,在高三二轮复习时,教师应主动成为教材的研究者与开发者,以基于《考试大纲》关键词检索到的高质量文献弥补教材之不足,帮助学生形成“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意识,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认知方式,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根据需要精读文献,精选素材,做好阅读札记,可根据需要将阅读札记分为三种类型:佐证型素材、冲突型素材和延伸型素材,并根据复习需要予以选用。

(一)佐证型素材

佐证型素材即与教科书所述观点一致的材料。例如,孟宪扬在《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载《南开经济研究》1989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并不是一种合理的货币制度,而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制度;基准货币国家美国享有特权,获得巨大现实利益,其他国家货币则处于附庸地位。”这一札记是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佐证型素材,其备选理由有三:第一,观点与教科书一致,可以佐证教科书观点;第二,作者具有权威性,刊载期刊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第三,有利于展开探究,如“不平等关系”“美国享有特权”“附庸地位”等,都是较好的设问切入点。虽然佐证教科书观点的素材应成为教师的首选,但课外资料若千篇一律,则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难以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冲突型素材

冲突型素材即与教科书所述观点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材料。例如,刘生峰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地位》(载《世界经济》1992年第6期)一文中充分肯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积极影响:第一,它在国际货币制度和规则建立方面开辟了一个先例,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第二,它制定了一系列国际合作的规则,通过这些规则,各成员国可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利用金融资源,解决了国际收支方面暂时的或非根本性的不平衡,提高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三,它在世界经济重新开放方面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第四,它创立了一个完全新型的、开放的国际货币体系;第五,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物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者进一步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基本思想仍将对探讨当今货币体系问题提供启发。鉴于该条札记的权威性与专业性,尤其是观点的创新性,教师将其合理地运用于教学,必将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该体系,合理构建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知,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

(三)延伸型素材

延伸型素材即与教科书叙述主题相关,并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的资料。例如,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王红英在《亚投行: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国的全面胜利?》一文中指出:“2014年10月,中国政府和20个其他亚洲国家签订了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合作备忘录。截止2015年3月,已有46个国家加盟,如英、德、法等西方大国。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评论道:这个月会被铭记,因为美国失去了全球经济体制领导者的角色。那么,亚投行的成立是否意味着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否代表着中国的全面胜利?”通过进一步阅读该文,教师可明确:中国领导的“亚投行”仅是中国近十几年参与多边金融合作的一个事件,而非“突然转变”,其在治理结构和政策上完全遵循“开放”“包容”“透明”“负责”和“公平”的原则,商业往来均以“美元”计价。并且,中国并不打算脱离现有世界经济体系,中国是当前全球经济秩序的受益者,如中国央行非常支持IMF对债务国的条件约束,在金融监管方面,中国一直努力满足由西方国家控制的国际机构的标准。延伸型素材缩小了“历史”与“现实”间的距离,赋予历史知识以现实意义。

三、合理取舍素材,精心命制试题

试题命制需要关注《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关联教材与学情,参照高考真题,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笔者以延伸型材料为例,尝试命制了一道论证型材料解析题。

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13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二战后初期美国援欧的“马歇尔计划”同为大规模的对外经济外交计划,学界对于二者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

①从经济角度和市场逻辑将“一带一路”倡议比之于“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②从大国战略和国际秩序的角度理解“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的关系;

③主张客观、理性地看待“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异同。

——摘编自洪邮生、孙灿《“一带一路”倡议与现行国际体系的变革——一种与“马歇尔计划”比较的视角》

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并补充相关资料,谈谈你支持哪一种观点。(要求:资料来源明确,说理明晰,论证清楚,有理有据)

示例:我支持观点③,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认识二者的异同,为我所用,造福人类,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歇尔计划”和“一带一路”倡议均为大规模的对外经济外交计划,并具有各自的战略目标。前者帮助塑造了二战后美国霸权主导的西方国际体系,强化了美苏对抗的两极秩序;后者将以世界多极化为背景,积极推动现行国际体系的变革。但是,前者仍然可以为后者的顺利推行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如“马歇尔计划”遵循资本和商品从充足和剩余地区流向匮乏地区的市场经济规律,适应了二战后欧洲重建和稳定美国国内经济的迫切需要,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沿线的亚洲及非洲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多处于现行国际经济分工体系的中下游,需要总体经济实力可观、国际储备充裕的中国的援助,以实现国际经济的良性互动等。

总之,我们要摈弃中西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和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积极吸取“马歇尔计划”对战后世界秩序重建的积极因素,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以积极的态度融入世界,合力打造人类美好的未来。

教师应引导学生收集、阅读相关文献,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既没有简单囿于现行国际体系,也不是对其的挑战,它将有助于推动现行国际经济体系和秩序的变革。“马歇尔计划”导致了欧洲的分裂和美苏对抗的“冷战”体系的形成,但它也巩固了二战后美国支配的西方国际经济体系和秩序,其成功有其自身的逻辑,可以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提供借鉴。

高三历史学科二轮复习应强化对《考试大纲》中恒定考点的运用,深度融合新、旧《课程标准》,确定关键词并以科学有序的方式展开文献检索,悉心阅读核心文献,并摘编佐证、冲突和延伸型教学素材,精心研究高考真题,精心命制模拟试题以检测复习效果,借此开展教学补救。这样既能避免复习课“炒冷饭”的无趣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迎合高考的“时效性”“创新性”等要求,从而有效提高复习实效。

猜你喜欢

布雷顿马歇尔大纲
“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农业农村部公布31项新制定修订农机推广鉴定大纲
螺旋压缩膨胀制冷机制冷循环热力性能分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50周年
马歇尔拒当元帅
微语录
应试良方
亚投行不是中国版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物
云南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2015年第二批)目录
借题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