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参与改善城市社区居民邻里关系研究

2020-12-29何若菡

大经贸 2020年7期
关键词:邻里关系城市社区社会工作

【摘 要】 本文以合肥市B社区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社会工作者介入B社区实地调研,应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找出现行城市社区居民邻里关系变化的问题、原因并提出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城市社区居民邻里关系主要面临信任度低,戒备心理强、关系冷漠,互助意识差、彼此了解不足和交往诉求强的问题。为此,应在了解地区文化和社会交往现状的原因基础上,转变基层治理理念,加强社工合作,进而消解居民邻里关系问题。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城市社区 邻里关系

一、以合肥市B社区为例探寻城市社区居民邻里关系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主观性要求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况中城市社区居民的沟通交流却逐渐降低,居民对于社区活动的参与度也不高。睦邻友好的和谐邻里关系,为人们提供了宜居的生活环境和个体身心的安顿栖息之地,既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有益于社区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对于未来社会的各方面发展来说,社区应该说是社会中最为基础的单位,营造有持续发展活力、高使命感的居民参与自治的现代化社区,就显得尤为关键[1]。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地点为合肥市的B社区,以B社区为个案,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通过问卷调查以及结构式访谈等多种方式,重点以社区中十岁至八十岁的男性和女性居民为调查对象。同时,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等服务提供者进行访谈,并且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了大量有效的实际资料。本次调查内容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及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访谈了三十位社区居民,参考社区活动情况和自身状况,结论体现出来的异质性使得访谈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代表性。调查者根据对B社区的观察和访问,结合当下社会环境和大众社会心理,分析出目前城市社区居民邻里关系的主要问题。

(二)合肥市B社区居民活动中心简介

B社区位于合肥市位于新城区的东部,面积达267068平方米,2365户居民,总人口5600人。社区中建有社区党委委员会,直管党员234人,社区干群38人,社区“一门式”服务站,专干6人。社区两委成员7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1人,委员5人。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总面积达到900平方米,设有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健身休闲场所、老年活动室、少年文化馆等,社区相关工作者定期更新服务站、活动室和文化馆的主题。

(三)城市社区居民之间存在的问题

1、邻里之间信任度不高,戒备心理强

社会转型期往往会伴随着社会“失范”现象的出现,进而导致严重的社会公众信任危机,正处社会转型发展的我国便面临着这样的社会问题[2]。通过对B社区居民的访谈发现,由于社会上越来越多碰瓷现象和各种刑事案件的出现,人们的自我保护欲望不断增强,不再冒险去结交陌生的邻居,加之很多本地人对外来人口,特别是流动性外来人口都抱有警惕和排斥的态度,有的是看不起外来人口,有的则表现为懒得去与他们建立关系,认为他们并不会长期生活在这个社区之中,出现拒绝与之交往的情况,所以给居民彼此间互动造成严重阻碍的是缺乏信任。

2、社区居民之间关系冷漠,互助意识弱

在对B社区调研观察中笔者发现,社区居民大多互不相识,即使居住距离很近也很少打招呼,形同陌路。工作者还发现,在居民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不自主求助,很少有其他居民主动施以援手。举例来说,根据三十位社区居民访谈者之一王女士回忆,有一次她带着四岁的孩子在社区公园玩,孩子的手指不小心被花坛的瓷砖碎片划破了哇哇大哭,王女士一手推着儿童车一手抱着大哭的孩子,路过的居民也并没有停下脚步询问王女士母女是否需要帮助,王女士对此表示心情很失落。这说明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比较淡漠,很少有人能够主动对需要者伸出援手,居民之间互帮互助的意识较为薄弱。

3、居民之间的了解程度较低

邻里之间互相了解是深层次社会互动的重要基础,了解是展开交往的前提条件。工作者调查发现,合肥市B社区被调查的居民近三成者不知道邻居家有几口人,近四成者甚至都不知道邻居的名字,近七成者不了解邻居的职业,超过九成者不了解邻居的性格特点,换句话说,这部分居民之间虽然居住在一起,但本质上和陌生人并没有区别。这说明B社区邻里之间的了解处于表面浅层次,缺乏深度沟通交往,在这种情况之下,居民很难有进一步深层次的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居民之间就很难再去有互相了解的欲望了。

4、邻里交往的渴望度高,受现实情况限制较多

在对社区居民进行访问时笔者发现,大多数居民对于邻里关系的缓和表现出期待,有不少居民希望邻里之间有深层次的沟通交流,也渴望远亲不如近邻这样的和谐局面,对于以往那种互相关爱的和谐邻里关系也表现出憧憬,但碍于居民的年龄、时间和职业等多方面的原因,居民之间出门、回家及闲暇时间都不尽相同,很难有聚在一起的机会,加之难以有让居民之间互相熟悉的契机出现,这种憧憬很难得以实现,邻里之间更多的友善则表现为公共道德规范下的点头之交。

二、导致社区居民邻里关系淡漠的内在逻辑分析

城市社区居民邻里关系与以往相比变化较大,并出现了逐渐淡漠的局势,根据笔者对相关资料文献的查阅和对合肥市B社区的走访调查,总结出个人、社会和社区三大方面的原因。

(一)个人方面的原因

1、人們生活节奏逐步加快,无暇顾及邻里关系

人们生活节奏慢、社会活动圈较小造就了传统的和谐邻里关系圈,居民之间的交往有很多可能性。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紧张忙碌的学习和生活使人们之间许多交流感情的机会与时间大幅度减少,人们要经常加班、学习,经常感到身心疲惫,特别是很多年轻人,生活压力大,要面临租房、买房、还贷款等困境。各种压力和局限性让居民已经自身自顾不暇,导致社区居民缺乏交流的时间和欲望,因此无暇顾及邻里关系。

2、人们对群居生活的心理需求产生变化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原本需要依赖他人帮助来完成的事或获得利益的必要性降低,例如以往邻居之间互相串门送点自家种植的蔬果,家里做饭缺食材时互相之间借一借,但现在市场交换注重等价交换,促使了他们独立和平等意识的形成,进而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维持独立的自我,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生活质量的提升,致使很多年輕人对于隐私的要求不断提高,他们更渴望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有属于自己的空间,邻里关系并不是他们考虑的首要方面。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居民间的互动越来越少,邻里间的关系不再像以往那样亲近。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1、互联网等通讯网络的发展

随着当前通讯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变得便利化,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多的是借助通讯工具来完成,不需要面对面也能互通有无。通讯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使人际互动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也实现了许多以往不可能做到的远距离的交流[3]。在这种背景下,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供人们打发闲余时光的软件也层出不穷,人们不一定将自己局限于以往狭窄的生活圈子,甚至很多人在网络游戏里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也是导致邻里关系的逐渐疏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2、住房模式和居住环境的变化

现在的住宅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不同,以前那种大院子式的居住环境给人们提供了互相了解沟通的条件。而现在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很多老居民区都被拆迁,开发商在面对寸土寸金的土地时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无限度的压缩居住密度和提高居民楼层的高度[4]。另一方面,人们买房时更加注重环境的隐私性,很多高楼层一梯一户式的电梯房更受欢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频率降低,邻里关系逐渐淡漠。

(三)社区方面的原因

1、社区居民异质性较为明显,居民互相了解程度低

现代社会的结构越来越细化,人口流动性大,同一社区的居民在社会等各方面可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利于居民间的相互交往和互动。在工作者调查的过程中发现,B社区外来租户大约占整个社区住户的35%,其余居民还有白领阶层、个体户经营者和拆迁户等,与当地各行各业的人们共同形成了一个新的地缘综合体,加之彼此之间收入、文化水平、价值观和生活观念等存在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最易使居民间的心理距离拉大,导致社区淡薄人际关系的局面出现。

2、社区组织的活动较少,居民主人翁意识浅薄

社会互动主要指的是社会当中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和群体间的相互交流、传递信息等社交活动。社区工作者较少组织社区公共活动,是导致居民间关系淡漠缺乏互动的重要原因[5]。合肥市B社区就存在这样的情况,据调查者观察,社区内的公共空间主要以长廊和座椅为主,而且数量不多,公共娱乐设施较为缺乏,居民缺少共同休闲娱乐的契机,这也导致了该社区邻里关系的冷淡。调查者还发现B社区的组织活动的频率为一年二至三次,满足不了居民互动的需求。此外,居委会等社区管理者的以往的多元功能,转变为如今相对单一的功能组织,致使居民对于社区缺乏归属感。

三、社会工作参与改善社区邻里关系的路径探寻

长期处于低频率互动的社区居民,对于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很严重的影响。淡漠的邻里关系容易激起邻里之间的矛盾,并且可能导致或增加邻里之间发生的治安和刑事案件,同时也会阻碍信息与情感的沟通,增加社区居民的孤独感与不安心理,不利于居民之间的和谐相处,甚至导致自闭、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6]。社会工作者作为助人自助的专业群体,有必要运用专业知识,帮助社区改善这种局面,营造出睦邻友好的和谐社区环境。

1、政府转变社区治理方式,重视和鼓励社工的介入

社区工作者要积极关注社区人际关系的发展,通过制定各种措施来引导各方注重社区环境和社区邻里关系的改善。目前社会上有一些志愿者组织进入到社区进行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如关爱老年人身体健康测试血压,组织社区儿童做游戏等,这对改善淡漠的社区邻里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7]。社会工作者由于其特殊性,在改善社区人际关系方面比普通的志愿者更加专业、有效。要积极呼吁社会工作者更多地投身到社区志愿服务中,以有效缓解社区人际的冷漠现状,让社会工作者能够在和谐社区人际关系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2、居民提升社区参与的能力,促进自我角色的转变

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人,社区事务就是居民自己的事务,社工扮演的角色是倡导者、教育者、组织者和资源整合者。因此,在开展社区服务的过程中,社工在让让居民参加服务、协助开展服务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社区居民提供个案成长辅导、团队沟通能力与技巧、义工岗位、团队集体精神等培训。社工通过引导和协助居民整合社区的各项资源,发展居民进行自助互助组织,尝试让居民实现能够自主的策划、组织和实施服务,全方位提高居民个人能力,使其有能力、有意愿的参与到长期社区服务中来[8]。通过对居民各方面能力的大力培养,提升居民拥有自助互助的参与能力,促进居民从“受助者”到“自助者”最终为“助人者”的转变,从而增强社区居民个人和组织在社区中的存在感和获得感。

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治理时要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积极促进一切可利用的平台和资源为开展社区工作协同发力;促进居民了解社区活动的相关信息,提升居民的社区融入度和归属感;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居民闲暇时间开展个案咨询和小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增进居民的情感交流,从而让社区居民将自身角色由参与者转变为组织者,实现高度自治的目标[9]。

3、社区开展丰富的活动,构建宜居环境

社会工作的角色是不断丰富的过程,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角色侧重点,需要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对角色进行扮演与转换。社工组织开展居民互帮互助活动,树立居民间的信任度与亲切度,社区居民之间在困难时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10]。组织发动居民自行举办联欢会促进社区融合,根据居民兴趣爱好等, 组建社区组织,比如歌唱艺术团、书画社和社区环境维护自治队等。社区内增加供居民使用的娱乐设施,体育锻炼场所和儿童游戏场所,增强居民之间的互动的可能性,定期更换公示栏里的海报,积极宣传社区居民一家亲等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这种和谐有爱的邻里氛围。

线上沟通交流也同样重要。社工还可以依托社区家园网平台,综合运用互联网新型技术发布社区相关信息,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提供更为便捷的途径,提高社区居民获取社区资讯的实效性,增强居民社区事物的参与感。邻里之间可以在网上社区里进行各种互动,比如分享各种生活经验,共同探讨改善社区环境的策略,还可以将网络社区平台分成各种板块,如“育儿版”、“厨艺版”等,让志同道合的居民相互交流分享,这样居民之间沟通交流的频率就大大提高了。

四、总结

在现代社会各种迅速发展的科技环境下,人们对于自身的精神需求不断提高,仅仅依靠生硬的网络等现代化科技人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因此人与周围环境的良好融合越来越被人们需要并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论什么时候都是不可缺少的。社区居民之间的和谐相处,既满足了人们对于睦邻友好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要求,又可以提供维护治安和稳定秩序的社会发展条件,是推动国家和时代发展的重要条件[11]。要破解社区居民邻里间关系淡漠的难题,社工可以在专业能力的支持下,帮助社区改善现状,协助社区居民实现角色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引导和推动居民有途径、有意愿、有能力、有秩序、有组织的共同参与社区事务,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存在感和获得感,以达到睦邻友好的居民邻里关系和谐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田友丽.社区邻里关系改善的社会工作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8(05):119-123.

[2] 邢静.论社会转型期和谐社区的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07):39-41.

[3] 吴昭挺.西安市H社区和谐邻里关系营造研究[D].西北大学,2018.

[4] 杨君,徐选国,徐永祥.迈向服务型社区治理:整体性治理与社会再组织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3):95-105.

[5] 刘远.城市社区邻里关系营造的社会工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6] 张丹.居住方式变迁下的邻里关系重塑[D].苏州大学,2016.

[7] 李柔.社会工作助推易地扶贫搬遷安置社区和谐邻里关系建设[D].贵州大学,2019.

[8] 赵聚军,张凯婷. 城市社区异质性与居民社区服务评价——基于天津市三个小区的调查[J].上海城市管理,2019,28(02):59-66.

[9] 李红梅.社会工作参与“多方联动”城市社区治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10] 叶继红.集中居住区移民社会网络的变迁与重构[J].社会科学,2012(11):67-75.

[11] 陈伟东,马涛.居委会角色与功能再造:社区治理能力的生成路径与价值取向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03):78-84.

作者简介:何若菡(1996—),女,汉族,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区社会工作,单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猜你喜欢

邻里关系城市社区社会工作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温州卷
城市社区异质性与社区凝聚力——以社区邻里关系为研究对象
基于邻里关系传播与模式合并的谱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