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税法”课程教学的探索

2020-12-29茆晓颖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8期
关键词:税法课程思政法治

茆晓颖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教育“主战场”、专业课堂“主阵地”和专业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就税法课程而言,首先,明确“干什么”,当前课程思政建设最首要的任务是挖掘梳理税法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其次,找准“怎么干”,研讨如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地转化为学生的认识;最后,做实“谁来干”,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税法;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法治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0-03[收稿日期] 2020-08-25

一、前言

黨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对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培养人首先是人格的塑造和道德的养成,更加重视价值层面而不是知识层面。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强调立德树人把得放在前面,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要培养人的独立人格和高尚情操,要培养人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要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强调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融通、交叉、综合性看问题的思维,强调默性知识在融通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强调学科之间打通,让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结合,更好地认识事物本来面目,更好地认识真理;强调道德伦理、职业素养在专业教育中的根本性作用。

二、开展税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应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和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就文科专业课程而言,课程思政建设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回溯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和制度变迁史,主动传承中华文脉,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第二,应扎根中国大地,深入社会实践,钻研现实国情,不断挖掘、凝练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文化价值,使师生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并在立足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产生中国思想,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第三,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注重训练和拓展世界眼光、国际思维,以海纳百川的眼界、兼收并蓄的心态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注重文化的多样性,站在国际视角、立足世界舞台来开展建设[1]。具体到税法课程来说,就是要根据该课程的特色和优势,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容,科学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充分发挥专业教育“主战场”、专业课堂“主阵地”和专业教师“主力军”的作用,真正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让税法专业课程能够充分发挥育人功效。

三、明确“干什么”:守好税法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

税收,是社会共同繁荣之收。一个社会欣欣向荣,需要公平的税收保障。税法课程具有天然的思政属性,在内容上设计诸多思政元素和思政特征,核心教学内容蕴含着政治属性、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就税法课程而言,当前课程思政建设最首要的任务是挖掘梳理税法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结合税法课程专业教育,把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激发师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2]。

近年来国家税法不断进行改革,使得传统的税法课程内容显得缺乏时效性和实用性,客观上成为税法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传统的税法课程教学体系因其专业特殊性显得比较复杂。税法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既包括一些常见的法律相关知识,又包括税务核算中必然使用到的会计学知识,还具有较强时效性的财政学知识。在思政元素进课堂的教育趋势下,为了适应教学体系的特殊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需要结合科学教学理念进行顶层设计,是专业教师修订教学大纲的研讨关键。

在修订税法课程教学大纲时,可以以任务性驱动模式,系统梳理其中的德育元素,细化思政要点,设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任务,展开创新型的教育教学研究,这样有助于建立符合时代的税法课程,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税法课程在专业教育中进行思政教育的要点很多,例如讲清楚税收的职能;讲清楚税收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讲清楚中国政府在面对重大公共事件中采取减税降费措施的重要作用。又如,在税收理论知识讲解中融入创新精神、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强调正确的政治价值体系对税法的影响和关联;在税法实务操作讲解中融入诚实敬业、政策自信等思政元素,强调依法进行纳税申报和税收筹划,坚持采用合法手段解决纳税人面临的税收法律问题。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既要让学生“专业成才”,更要让学生“精神成人”,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四、找准“怎么干”:担好税法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税法学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值得教师深入挖掘,从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被教师润物细无声地转化为学生的认识。

一方面,在税法课程教学内容上,应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工作。一要加强国情教育。有意识地结合相关章节内容讲授我国税法制度变迁、实践发展和理论进步,教育引导学生,增进学生对国家税法制度和改革发展成就的理性认同,激发学生强烈的热爱国家、经国济世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例如,引导学生围绕贫富差距问题就如何通过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进行专题讨论,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公共问题存在的普遍性、治理的复杂性以及治理责任的多元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公共问题的责任感和能力。二要强化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具有强烈的法治意识是税收人才在事业征途上行稳致远的必要条件。通过深入阐述税法,引导学生做到诚实守法,德业兼修[3]。三要培养公共意识。公共意识即集体意识,是相对于个体意识而言的,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取向,对于公共事务的看法、态度、价值观念的综合。通过税法课程理论教学,着力引导学生树立公共意识,培养学生在税法领域研究公共问题的能力、沟通公共各方的能力、制定公共规则的能力和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公共问题存在的普遍性,治理的复杂性以及治理责任的多元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公共问题的责任感和能力[4]。

另一方面,在税法课程教学手段上,应注重课外实践教学工作。为了有效养成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能力和素质培养手段不足的问题。我们应该坚持第一课堂(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课外活动)联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实现专业能力向价值引领的综合素质的有效转化。为了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可以开拓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通过参观税务大厅、岗位实习、社会调查进基层,引导学生关注公共问题,关心民众疾苦,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解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税法现实问题,探求公共治理之道,培养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五、做实“谁来干”:当好税法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全面落实税法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学生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法治精神教育,需要抓住教师队伍这支“主力军”,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做好教师的言传身教。课程思政培养的目标是学生,但具体执行贯彻的是教师。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教师,所以需要做好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支思想品德和专业能力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做实课程思政工作的关键。税法课程教师队伍要明确思想,承担好育人责任,对该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深入思考、科学谋划和积极实践。

首先,应强化教师师风师德建设。应该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原则,加强专业课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要对税法课程专业教师进行国情教育、法治教育和公共意识教育。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教师应该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用自己的学识、阅历和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爱国爱党情怀。只有教师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才能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师通过讲历史、讲事实、讲逻辑,让学生将思政理念真正入脑入心、心服口服,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抓好教师本身税法课程思政的能力。鼓励老师积极研讨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税法专业内容中,通过集思广益,不断提炼总结,在思想性和人文性方面深化课程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学习、敢于担当、勇立潮头的精神品质。教师应该长期坚持学习和思考,温故知新,不能浅尝辄止;应该走进实践、研究问题,实施产教政研融合;应该研究教育对象,选择恰当方式,把课程和思政有机融合。可以说,教师对税法课程思政的驾驭能力同样是一门课程。

再次,鼓励教师推进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巧妙地寓价值观引导于多样化教学方式中。例如,可以在税法课程中推广应用“两基四段案例牵引”教学法。两基是指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四段是指第一阶段问题导入与情景构建、第二阶段理论阐述与问题延伸、第三阶段知识运用与能力实践、第四阶段核心凝练与教学反思[5]。具体实践“两基四段案例牵引”教学法时,可以引入个人所得税法改革的现实场景,让学生在体验问题和矛盾的解决过程中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税法知识,从而实现公共经济政策决策的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又如,以任务设计完成课堂教学。专业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模拟纳税人纳税申报全过程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税法知识后掌握相关的办税实际流程,在这个过程中融入道路自信、体制自信等思政元素,并将实际运用中碰到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既学又做的兴趣。同时应该改革课程考核标准,建立专业与德育双维融合考核方式。

最后,加强政策协调配套,營造课程思政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入职培训、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红色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的内在动力,形成持久的自我激励机制;加强听课检查,确保教师的教学内容符合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通过集体备课、学科组讨论、示范课程和教学竞赛等多种方式,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构建全流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明确校、院、教研室和学生四维监督与评价主体,搭建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流程监督评价流程,细化量化“课程思政”全程育人评价要素和观测点,将教师以德施教,全课程育人工作纳入教师考评体系;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机制,对于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应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激励,并将教师思政效果作为教师绩效评价、岗位聘任、评优奖励和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吴琼.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J].高教学刊,2020(7):30-33.

[2]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13.

[3]杨灿明.新时代保障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原则[J].法学教育研究,2020(1):20-28.

[4]李春根,魏吉华.马克思主义财税观是做好财税工作的定盘星[J].财政监督,2020(2):34-38.

[5]姜庆丹,张喆.法学类课程思政“三环导入”教学实践与思考[J].高教学刊,2020(8):78-81.

猜你喜欢

税法课程思政法治
税法中的实质解释规则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对我国《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优惠政策的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答记者问
邓海波:涉猎广泛的税法巨匠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