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立足单元教学,关注学习经历

2020-12-29范飚,曹刚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经历文本目标

一、关于活动主题

2017 年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其他三个方面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学习经历的获得与积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获得相关的学习经历,比如通过细读,从语言入手,品读字词句,前后联系,从而对整篇文章的思想情感形成认识,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这样的思想情感与语言的关系,最终对它的语言运用的特点形成认识,像这样的学习经历如果缺失,那就不会有相关经验的累积、调用、补充、结构化,一些阅读写作所必须有,也能够有的基本意识就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也无法养成,关键的能力难以提升。

因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实际上,自2013 年以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一直是上海市中学语文学科的教研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地调动已有的积累,通过已知来体验新知,并运用已有知识、已有能力来判别、赏析、评价文本内容和表现形式,逐步提高洞察能力。要指导学生在获得了一定的文学体验之后作更深入的思考,逐步形成反思能力。教师要有一定的文体意识,要类化一类文本的阅读,如叙事类文本的阅读、说理类文本的阅读,随感随想类文本的阅读等,要有一类文本阅读的基本路径。要把培养、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放到重要的位置,教师要以自己的提问设计来引发学生的问题;要以对问题的梳理、提炼、分解,来引导学生探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而不是只求得问题的答案;要有意识地存疑,引发学生自觉梳理所得,或作更深入的思考。这些都是我们一直以来提倡并坚守的。

而在统编语文教材逐步推广、教材在结构化方面的思考不断加强、单元教学普遍为大家所认同、一些基本共识已然形成的当下,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必须立足单元教学。

单元教学是以一个单元为整体所开展的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活动,具体包括在单元教材教法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情况和特点,确立单元教学目标,围绕单元学习任务,开展单元学习活动,设计并实施单元作业,进行单元评价,同时提供单元教学配套资源。

目前来看,单元教学的关键在于单元教学目标。所谓单元教学目标,是学生经过单元学习后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在整个教学目标层级中具有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作用。单元教学目标既是课程目标的分解细化,又决定着课时目标的确定。在确立单元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紧扣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整体分析把握教材,针对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规划单元教学体系,确立符合认知规律、适合学生发展的单元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设计单元学习任务。单元学习任务是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任务的设计要聚焦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要通过设计多样的任务,让学生投入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学习之中。

教师要针对单元学习任务的关键点来开展课堂教学,这个关键点既决定着任务完成的最终品质与目标达成度,又是大多数学生在完成任务中遭遇到的、或显或隐的障碍。教师要设计、组织、推进课堂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互相激发,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从而能够根据要求完成任务;并且在这一学习经历中,进一步地丰富、深化对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认识,发展思维、滋养审美、积淀文化。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着力促进体验。让学生在切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获得“探索路径”“运用方法”的深刻体验,促进学生在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基本意识、态度、习惯的形成,为其能力提升、精神成长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教师要努力促进梳理,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多点联系,可以是前后篇目的联系,可以是前后知识的联系,可以是前后探讨的问题的联系,可以是前后方法的联系,等等;学会比较分析,既发现它们共性的内容,又能看到它们的差异与联系,丰富、深化已有的认识。

二、关于评选内容

本次评选活动的主题贯穿活动的全过程。评选活动包括笔试、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答辩等环节。

自2012 年开始,中学语文教学评选活动运用了笔试的形式。本次活动将继续采用这一形式,检测教师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和对“单元教学”“学习经历”的认识,有阅读,也有写作。笔试分数权重占整个活动得分的20%。

教学设计(教案)是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本次评选活动要求参评教师教授阅读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既要考虑教材因素,更要考虑学生的需求。教学设计所包含的各项内容,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练习举隅”等,都需作具体的说明,每一说明都应体现对活动主题的认识与理解。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环节的设计,不要只是罗列几个问题,要说清楚,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路径是什么,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怎样体现学习策略的指导。

课堂教学应以教学设计为基础,但不是教学设计的再现,而是要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反映,及时地调整已有的教学思路。要注意课堂教学的容量与节奏,尤其是学生的思维容量,要给学生以充分的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要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并且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经验。课堂教学分数权重占整个活动得分的75%。

答辩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后,时间为20—30 分钟。答辩的内容主要有三点:①教学反思,即针对已上的这堂课,结合全体学生的课堂表现,就教学目标的达成、活动环节的落实、策略方法的调整等,作出自我评价。②问题探讨,即探讨这堂课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如文本理解、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单元学习任务与课堂中提出的主要问题的关系、某一环节展开过程中值得探讨的问题等。一般由评委提问,参评者依据问题作出相应的回答。③思想认识水平体现,即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已有的教学实践,阐述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基本认识,如怎么理解和体现“单元教学”“学习经历”等。答辩分数权重占整个活动得分的5%。

教学评选的目的,不是为了评出不同的等第,而是促进教师深入思考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提炼汇聚已有经验,探索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促进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猜你喜欢

经历文本目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