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宜厚教授运用“和法”治疗痒经验撷英

2020-12-29康雨菲徐爱琴于丽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50期
关键词:小柴胡蝉蜕少阳

康雨菲,徐爱琴*,于丽伟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2.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0 引言

徐宜厚是中医名师,曾师从名医单苍桂老先生、赵炳南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具有60 余年的临床经验。他在多种皮肤病的治疗上采用和法,收效颇为满意,尤其在痒的辩证和用药上独具匠心,现将其运用“和法”治疗痒的经验介绍如下。

1 和法的机制

和法,八法之一,又名和解法,是运用疏通调和的药物,解除少阳病邪,或调和脏腑气血的方法。《中医各家学说》提出,所谓和法,实具调理之意,故亦有称为和解者。凡病邪不盛而正气不强时,最宜用和解之法[1]。徐师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在多数情况下,病邪客于机体,外不能透达,内不得疏泄,郁于皮毛腠理之间,随发生丘疹、瘙痒等损害,对此唯有“和解”或“调和”较为妥当。

2 和法的分类

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少阳“和解”之说,将半表半里疾病的治法称为“和解”。后程钟龄又在《医学心悟》中进一步扩宽了和法的范围,提出了清而和者、温而和者、消而和者、补而和者、燥而和者、润而和者等分类[3]。徐师将前人的论述与临床相结合,对多种皮肤病引起的瘙痒症状均采用和法,根据归纳其要有三种:和解少阳,分消走泄,开达膜原。

3 徐宜厚教授用“和”治疗痒三法

3.1 和解少阳

《伤寒论》第96 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小柴胡汤主之。”本条原是论述邪犯少阳的证治。临床上适用于病邪客于半表半里,外不能散,内不能清,游走于皮毛肌腠之间,而出现的瘙痒症状,同时可见以风团、丘疹为主的皮损。典型病种有丘疹性荨麻疹、丘疹性湿疹、皮肤瘙痒症。运用和法,清泄半里之热,透达半表之邪,使三焦、上下、内外宣通调达,少阳之气得以升发。常用方剂为小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各6g,沙参、生地黄、丹皮(炒)各10g,蝉蜕、苦参、防风、荆芥各3g。方中柴胡和黄芩乃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基本药对,柴胡升散能散解外邪,黄芩沉降能清泄里热,两者合用既能祛除病邪,又可避免过于升散及苦降[4]。再加沙参、生地、丹皮之品养阴凉血,蝉蜕、防风、荆芥、苦参以疏风燥湿,共奏止痒之效。痒感以白天为重者加白蒺藜、白鲜皮,痒感以夜间为重者加钩藤、益母草,遇热痒重者加地骨皮,遇寒痒重者加乌梢蛇。

3.2 分消走泄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7 条:“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伤寒少阳病在足少阳胆,温病少阳病在手少阳三焦,两经同属少阳,故叶天士言温热病“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也”[5]。本条为论述三焦湿热的证治。临床上适用于脾胃受损,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加之风邪外袭,或过食肥甘厚味,嗜食辛辣,内外合病,气血运化不畅,湿热浊邪伏于肌表,而出现的瘙痒症状,同时可见红丘疹、水疱、皮肤油腻等表现。典型病种有脂溢性皮炎、湿疹、过敏性皮炎。运用和法,因势利导,从上、中、下三焦给邪出入,泄出体外,使气机调和,湿与热各走其道而消散。常用方剂为温胆汤、蒿芩清胆汤加减。温胆汤加减:薏苡仁20g,姜厚朴6g,茯苓、半夏、陈皮、白鲜皮、炙甘草、竹茹、大枣、苍术、枳壳各10g。方中竹茹甘而微寒,清上焦之热;半夏、陈皮、姜厚朴性辛温,枳壳苦降,诸药合用行气化湿,清中焦之热;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健脾升清,泄下焦之热;甘草、大枣和胃安正。诸药合用,祛湿而不温燥,清热而不苦寒,祛邪而不伤正,三焦气机调畅,再加二术、白鲜皮燥湿和中,更助止痒之力。另外,蒿芩清胆汤是分消走泄法的进一步发挥,其由温胆汤去姜枣加滑石、青黛、青蒿、黄芩组成。黄芩配半夏,可和解手足少阳,青蒿、碧玉散更增清热利湿止痒之效。眼睑发痒加青葙子、谷精草、菊花、决明子,外阴发痒加黄柏、砂仁、炒蛇床子,鼻窍发痒加藿香、佩兰、薄荷、牛蒡子。

3.3 开达膜原

吴又可在《瘟疫论》论述道:“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也。”由此提出了邪伏膜原的病证。治法上重于透达膜原、辟秽化浊。临床上适用于表邪未解,入皮里膜外而出现的瘙痒,同时可见风团发作休止有规律,如疟疾一般,或伴有发热症状。典型病种有慢性荨麻疹、感染性皮肤病。此时不可用汗法因病邪未在表,不可过于苦寒恐湿浊留滞,不可单纯燥湿以致化热生火。运用和法,于病邪欲由表入里之时,疏利透达,使其及时透达于外,使湿浊伏邪祛除。常用方剂为达原饮加减:槟榔、知母、白芍、黄芩、炙甘草、羌活、独活各10g,柴胡、厚朴、草豆蔻(后下)各6g。方中槟榔、厚朴、草豆蔻三药辛香发散,辟秽祛湿,白芍、知母滋阴润燥,以防阴津耗伤,黄芩、柴胡为和解药对,增邪出半表半里之速,炙甘草调和诸药。再加羌活、独活疏风通络,全方合用,可使秽浊得祛,热毒以清,津液未伤,邪乃出膜原,皮肤瘙痒得愈。湿偏重者可加苍术、路路通,热重于湿者可加蝉蜕、桑叶、连翘。

4 验案举隅

患者王某,男性,31 岁,2019 年4 月5 日初诊。主诉皮肤瘙痒2 月余。现病史:患者2 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瘙痒,曾多方求治,外用激素后缓解,停药后仍反复发作。现症见:躯干、四肢可见若干抓痕,部分结有血痂,瘙痒剧烈,心情暴躁,口干苦,喜冷饮,纳可,小便黄,大便干,夜寐一般,舌边红,苔少,脉弦数有力。诊断:皮肤瘙痒症。属肝胆郁热证。治宜清肝胆热,疏风止痒,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浮萍、蝉蜕、防风各6g,南北沙参各15g,生地黄10g,大枣5 枚,7 剂,水煎服,早晚分服。2019 年4 月 12 日二诊:瘙痒症状明显减轻,心情仍然急躁,原方去浮萍加百合12g,麦冬10g,莲子心3g,7 剂,水煎服,早晚分服。2019 年4 月19 日三诊:痒感和急躁情绪基本缓解,嘱患者再服10 日。随访诊未复发。

按:该患者情绪暴躁,加之两月来病情未减,焦虑更甚,肝郁气滞,久而化火,外溢肌腠而瘙痒剧烈,形成肝胆郁热之证。徐师认为该病变脏腑在肝胆,病位于半表半里,治宜清肝胆热,疏风止痒,故选用小柴胡汤加减。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生地黄、沙参清热养阴、扶正护液,浮萍、蝉蜕、防风疏风止痒,本案以内热为主,故去姜片,保留大枣。二诊时患者症状稍减,去浮萍加百合、麦冬、莲子心以清热养阴除烦。续服数剂,患者疾病得愈、情绪得安。

5 经验与体会

皮肤瘙痒不仅是由于外感淫邪,多数患者还有脏腑气血失调的表现。表不解,渐入里,里证又不重,其病位在半表半里,病邪游走于邪正之间。将和法应用于皮肤病,以缓和的方法驱邪,使脏腑气血调和,皮损得愈,痒感消失。

无论邪在少阳、三焦,还是膜原,其机理都是半表半里证,治疗大法都是和法,即祛邪外出的同时,又要扶正固本,只是证治法则有所不同。少阳证多见口苦口干、性急易怒、舌红、脉弦等症,治宜和解少阳;三焦证多见胸腹痞满,大便不爽,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分消走泄;邪伏膜原证多见胸闷烦躁,舌苔垢腻或厚白如积粉,脉弦数,治宜开达膜原。

在用药方面,药性应以平和为上,尽量不要选用过于苦寒、辛热、大毒之物,即使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处处要照顾升发之。

总之,徐宜厚教授用和法治疗瘙痒,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灵活遣方用药,疗效明显,值得我们学习。

猜你喜欢

小柴胡蝉蜕少阳
小柴胡汤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浅谈小柴胡汤在血证中的应用
基于“少阳主骨”理论从少阳防治儿童矮身材刍议
垃圾分类
童心童画
《三千年》
蝉蜕
滴心湖:致蝉蜕
适合小柴胡汤治疗的感冒
蝉蜕糯米酒治荨麻疹